王喜榮
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所謂的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利用課前預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在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覺得,預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預習既是為新課做準備,又可以用新課的知識來檢查以前學過的知識,并力求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點。因此,在學習新課文之前,用盡可能多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學感知課文,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通過手頭資料、網(wǎng)絡等工具去查閱相關知識,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這樣有目的的預習可以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上課可以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捕捉更多的有用信息,主動發(fā)問或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
對于一篇新課文,我覺得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預習:首先,查字典給生僻字正音,并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其次,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然后,精讀課文,提出質(zhì)疑。最后,鼓勵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如預習《范進中舉》時,要收集作者吳敬梓的相關介紹,更要了解封建社會的教育制度、選舉制度等社會背景。
二、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單一向?qū)W生傳遞知識的過程,教法單一,學法幾乎為零,逐漸形成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的單一教學關系,嚴重地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要徹底地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學,逐步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
1.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自學
例如,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古今詞義變化時,讓學生尋找古今詞義變化的規(guī)律,文言文中雙音節(jié)詞一般有兩個語素,而現(xiàn)代漢語中雙重意思就演變成了只有一個語素。如“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來,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今,能夠。再如“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區(qū)域。還有“妻子”“鮮美”“痛恨”等等,這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不正是引導學生學會自學的最好法門嗎?
2.科學利用課堂小結(jié),便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中,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式,小結(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概括和總結(jié)。在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忽視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即使小結(jié),也一概由教師包辦,沒有起到引導學生回顧本科知識點、提升概括表達能力的作用,這樣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個人認為可以先由學生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以及教師的板書自己進行回顧小結(jié),自己去歸納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可以理清知識結(jié)構(gòu),掌握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教師只作適當?shù)难a充。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自學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恰當?shù)姆椒ǎゴ蜷_語文的知識大門學到知識。
1.激發(fā)學生自學興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世間最美的墳墓》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題目中的“最美”二字,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最美”,通過不斷探討層層質(zhì)疑,反復辯論,明白“最美”在本文中并不是墳墓建造得豪華,而是簡陋到只有一個長方形的土丘,這是一種逼人的樸素,這種樸素美又是源于托爾斯泰偉岸的人格魅力。然后我順勢引導學生重新定位自己心目中對美的認識,鼓勵學生說出對美的觀點。學生的激情一下子被點燃,有的說:“鳥美在外表,人美在內(nèi)心。”有的說:“美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氣質(zhì),它是渾然天成的,是智慧與氣質(zhì)的完美結(jié)合。”有的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然的美才是最美的。”……由此可以看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2.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zhí)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學,我設計了多種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練習,通過外貌看特點,理解語言知特點,分析動作抓特點,體會心理明特點,對比之中知特點,最后歸納出:孔乙己是個自命清高、心靈創(chuàng)傷、思想迂腐、心地善良的一個人。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歸納讀寫人的文章時,抓住人物特點的方法,即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抓住人物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自學的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語文教學中更要從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細節(jié)入手。如動手摘抄自己覺得好的詞語、句子、語段;提前預習第二天要學習的課文,羅列出自己有疑點的問題;上課做好筆記,每隔一段時間系統(tǒng)歸納相關的知識點。要讓學生真正明白:自己的事自己辦,能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自己能辦到幾分務必辦到幾分,不可專等老師的講解,因為學習是自己的事,這樣靠自己的努力養(yǎng)成的習慣才是好習慣。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自學習慣,我經(jīng)常以“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王羲之苦練書法”等古人刻苦自學的事例來激勵學生,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只要老師能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的指導和督促,注意指導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能養(yǎng)成良好習慣,自學能力也隨之發(fā)展。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引導學生自學,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普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由被動地學變?yōu)橹鲃拥貙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