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莉
摘 要: 社會性別學說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將改寫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和文化產物的基本范疇。在社會性別視角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歌冊為研究對象,選取東山歌冊《寡婦村里的歌》中的代表作品《紅頭巾》進行分析,揭示東山婦女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并借此反映中國千百年來的社會制度、社會關系和文化觀念的變化。
關鍵詞: 社會性別;東山歌冊;《紅頭巾》
中圖分類號: J6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8)03 - 0075 - 05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12
歌冊形成于明代中葉,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發展到鼎盛。古時歌冊表演者大多為女性,歌詞用潮州和閩南方言編寫,有唱詞和獨白。英國牛津大學漢學家龍彼得(Riet van der Loon,1920—2002)教授認為:“歌冊——所謂歌仔簿,包括敘事性民歌和說教與諧謔小唱,其中有男女輪流對唱的。最早的歌仔簿傳本是一八二六年,僅是印成幾頁的小冊子,但到本世紀,福建(在臺灣則直到三十年前)仍有人編述和出版。” {1}
一、 東山歌冊的起源
明朝時期,歌冊已發展到一定階段。福建省東山鄉賢黃道周在京為官時,就曾說過:“吾鄉海濱鄒魯,勞夫蕩漿,婦女織網,皆能詠歌詩。” {2} 這歌詩便是東山歌冊,可見歌冊在當時東山民間接受程度高、流傳范圍廣。據《東山縣志》記載,“明代潮州歌冊傳入銅山(東山),經歷代傳唱,逐步形成具有東山方言特色的東山歌冊”。 {3} 該歌冊與興化、南詞、秦腔相融合,經歷史演變,形成獨具銅山方言特色與音調的“東山歌冊”。
在清末至民國時期,歌冊創作數量大、題材廣泛,達到鼎盛階段。當時有歌冊《崔鳴鳳》 《玉樓春》 《萬花樓》等百余部,共計兩千多冊,約兩千多萬字。當時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往來頻繁,大量歌冊流傳到海外。因此,歌冊也是海外華人與祖國親人聯系的紐帶,以歌冊書寫家書,寄托思鄉之情。
傳統東山歌冊只有唱本,沒有樂譜,旋律唱詞口口相傳,并且無樂器伴奏,多為清唱,也有“一人唱,眾人聽”,或是幾人齊唱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東山歌冊傳播形式多樣、方式簡單、途徑廣泛,結合東山傳唱已久的“觀姑調”等,形成唱腔獨特的民間曲藝形式。由于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早在2006年初,東山歌冊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如此,東山歌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均留存有遺跡,這也是研究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中閩南傳統音樂在東南亞傳播的重要歷史依據。
二、 東山歌冊《寡婦村里的歌》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地處臺灣海峽西岸、福建省南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的原因使東山婦女長期承受著與親人分離的痛苦生活,因此傳統東山歌冊中常有苦旦的形象。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只有僅有200多戶的銅缽村因戰爭原因被帶走147名男性青壯年 {1} ,一夜之間,銅缽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寡婦村”。
以此歷史事件為背景,東山歌冊的非遺傳承人謝溪天在年近古稀之時,走訪了10余家兵災家庭和20余位回鄉老兵,以歌冊的形式記載了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東山縣的那一段歷史,名為《寡婦村里的歌》。歌冊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銅缽村的真人真事,共有《紅頭巾》(夫妻篇)、《親生父子同姓名》(父子篇)、《孝子劫》(母子篇)、《尋弟找姐》(姐弟篇)和《情義》(兄弟篇)5個故事。《寡婦村里的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紅頭巾》即是講述新娘潤枝用一輩子等待丈夫揭紅頭巾的真人真事,該作品也成為表現女性形象的代表作品。
三、《紅頭巾》中的女性形象特點
社會性別研究是20世紀70年代左右在美國出現的一種新的學術思潮,是用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將兩性關系作為基本的社會關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及北美社會學者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女性研究中來,喬治·安普頓(George Upton)的《音樂中的女性》(Women in Music) {2} 就是這個階段女性研究的代表。社會性別不僅代表男女的性別差異,它“為國家政權和其他社會制度的清楚表達和它們的正當性的確定提供了一定的語言和范疇”。 {3} 社會性別也是兩性在社會文化建構中形成的性別文化差異,也是在長期社會文化繁衍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性別“群體特征以及行為方式”。 {4} 傳統中國被認為是男權社會,但是就在父權相對集中的封建社會,女性形象仍然存在并深深地影響著男性甚至整個社會。《紅頭巾》中的主人公潤枝就是女性形象鮮明的代表之一。
(一)乖巧新娘形象
中國自古即有“男女無媒不交,無帛不相見”的習俗,即限制男女婚前自由見面,女子在婚前不能見到丈夫,只有行天地之拜,掀頭巾之后,男女才能見面。封建聘娶婚是以家長包辦婚姻為特點的婚姻制度,《禮記·曲禮》有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古時認為男女有別,主張無媒不交,反對男女授受不親,因此《紅頭巾》中的主人公潤枝在嫁入阿區家之前沒有見過丈夫阿區一面,“天地拜了拜高堂,踏入洞房坐上床,等待夫婿來揭巾,夫妻便可久長長”。 {1} 但潤枝沒有想到等待夫婿來揭頭巾竟是等待了一輩子。封建禮教下的新娘就是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完成自己的終身大事,潤枝是遵從封建婚俗的乖巧新娘形象。
(二)癡情女子形象
揭紅頭巾是中國舊式婚禮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儀式。紅頭巾(紅蓋頭)古時也稱面紅、帨、幜、紅冪等。新娘在娘家蒙上紅頭巾,行天地之拜禮后,入洞房由新郎揭開新娘的紅頭巾,預示著女子新舊身份的轉換。對于女子來講,揭紅頭巾的意義十分重要,意味著女子要結束其之前的社會關系,進入到一段新的關系中,社會角色由少女轉變為妻子。
新娘潤枝是個癡情女子,認為只要和丈夫行了夫妻之禮,便要堅守為妻之德。任由眾鄉親苦心相勸,但潤枝依舊“守得寂寞守孤零,與夫從未見一面,恐夫歸來沒曉認,再穿紅衫披紅巾,猶如當年預成親,年年如此三十年,陰晴風雨無誤時,面向大海望東岸,新娘望到成老姨”。 {2} 每年三月十五日,潤枝便穿上早已褪色破舊的嫁衣,披上紅頭巾,隔海相望從未謀面的夫君,只希望在臺灣的夫君能夠回來看她一眼。此情此景讓人無不為之動容,此時的潤枝是以夫為生的癡情女子形象。
(三)固守貞潔的烈女形象
“三從四德”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金科玉律。新娘潤枝等了一晚上,卻仍未見新郎進房揭紅頭巾。新娘預感新郎出事,便沖向海邊尋夫,卻“只見海水兩茫茫,夫你一去單身離”, {3} 新娘嫁衣未脫,心中便想“不如就此歸陰間,啼后步步溜落海”。 {4} 雖然僅有夫妻之名,并無夫妻之實,但在傳統思想“三從四德”的影響下,潤枝覺得新郎走了便不僅不能有自己的生活,還要采用十分激烈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以表示自己的忠貞。
此后,街坊鄰里勸潤枝,古人乃孝為先,無后乃大,到處幫潤枝找對象,然而,潤枝卻道:“我已拜堂天地知,輕易改嫁名聲敗。若不忠貞守節操,羞愧不如去跳海。” {5} 從未見過丈夫一面的潤枝,認為雖未有夫妻之實,但是一旦結婚舉行婚禮儀式之后,理應用生命守住貞節名分,即便為了給夫家傳宗接代,也不能改變潤枝為從未謀面的丈夫守一輩子活寡的決心。潤枝還曾三次表示希望和未謀面的丈夫一起離開人世。潤枝剛烈的行為將固守貞節的烈女形象展現地淋漓盡致。
(四)堅強自立的女性形象
潤枝等待新郎回家未果,便日夜照顧新郎的父母及爺爺奶奶4位老人。“公嫲八十老蒼蒼,父母多病不離藥,” {6} 新郎爺爺奶奶已年近80,并且新郎父母體弱多病,四位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靠羸弱的潤枝來承擔。新郎阿區家中貧寒,“雖有幾塊瘦沙園、又咸又旱找無水” {7} ,多人勸說年輕貌美的潤枝改嫁到家境好一些的人家,但是年輕的潤枝并無怨言,她堅強地扛起了整個大家庭的生活的重擔。
四、特殊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一)地理原因
東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戰火不斷。從元末時期的群雄爭戰到明朱元璋為了抵御海上倭寇對沿海百姓的燒殺搶掠,從明嘉靖年間福建總兵戚繼光設立銅山浙兵營到五百多名青壯年在鄭成功的帶領下趕走荷蘭殖民統治者進駐臺灣,銅山(東山)長期以來動蕩不斷、飽經磨難,東山婦女在與親人長期分離的痛苦生活飽經折磨,因此東山歌冊中有很多以女子歌唱為主,描述東山女子家人分離、生活艱難的悲戚故事。
(二)傳統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貞節觀念是統治者通過對女性的思想控制加強統治的手段之一。古代貞節觀包含“夫妻之貞” “從一之貞”。所謂“從一之貞”,即女子從一而終,若該女子被夫所棄或丈夫先她而故,該女子不能重新婚配,只能獨守其身。《禮記·郊特牲》亦說:“信,婦德也。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即表明了丈夫死后,終身不改嫁。戰國時期,有人更是提出了“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從而將女子的“從一之貞”與臣子對國家的赤膽忠心相提并論。
自漢代始,許多思想家提出“貞節論”,如劉向《烈女傳》中的《貞順篇》和《節義篇》等都提倡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觀念。到唐宋時期,貞節、忠孝成為此時期主張的女德標準,唐朝君主對女貞采用鼓勵的態度。李世民在《即位大赦詔》中明確表示:“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隨事褒顯旌表門閭。” {1}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時,就詔告天下家中有守節、貞潔的女子,要讓天下百姓知道她們的德行,宣揚她們的品德,并掛匾額在她們家的門上,并給予嘉獎。至明清時期,女德對貞節有著更高的要求,節烈成了禁錮女性的牢籠。這時期封建官僚體制管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對女性的貞節推崇達到最高點。明太祖洪武三年定:“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至五十以后,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 {2} 即說民間寡婦,三十歲之前守寡到五十歲之后沒有改嫁的節烈女子,將表彰該女子的整個家族,并且免除女子家族的輪流供官府驅使的徭役。
結 語
(一)東山歌冊的現狀
近二十年來,東山歌冊受到現代社會娛樂媒體的沖擊,瀕臨消亡。2006年,東山歌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東山縣政府開始著手東山歌冊的整理和保護的工作。被稱為“歌冊王”的黃武英老師在90歲高齡之際,憑著記憶用10多年的時間收集整理歌冊《五美緣》《韓定美》等一千多萬字。至今,東山縣圖書館共已系統地整理了古代劇目《狄青征西》 《雙鸚鵡》 《望春風》等唱本兩千多冊,共計兩千多萬字。
政府所做的關于東山歌冊的保護工作集中在對傳統冊本的收集與整理,而這些傳統歌冊大部分保存于圖書館和文化館中。如何使東山歌冊“活”過來,“活”在人們口中,并且在現代社會中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是保護和傳承勢在必行的緊急要務。
(二)社會性別視闕下的東山歌冊保護與傳承
傳統東山歌冊大多講述了王朝更替、官府斷案、忠孝節義等事件,其中以女性為主題、從女性角度出發、歌唱女性生活的歌冊卻十分稀少。《寡婦村里的歌》的作者將創作視角轉移到女性上來,在一個以父權為主的事件中,以弱勢群體女性為研究對象,認為東山的這段歷史不止是關乎男人的事件,其影響對女人更加深重。東山歌冊傳承人謝溪天在保存傳統曲調的基礎上再創造,以女性為主題,編撰寡婦村的歌。寡婦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社會現象,是東山在50年代初形成的一個特殊的性別構成群體,該群體的人民堅韌不拔,也形成那個時期特殊的女性形象。
(三)社會性別視闕下《紅頭巾》的女性形象
1988年,瓊·W.斯科特在其著名的《性別:歷史分析中的一個有效范疇》中,對此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界定,她認為,“社會性別是一種代表權力關系的主要方式,不僅是權力形成的源頭和途徑,而且是維護權力的方式。” {1} 斯科特提出概念之后的20年間,國際學者開始從性別視角對傳統女性進行研究。在中國古代王朝中,道德文化是為統治階級加強社會統治的功用之一,也是各朝皇室進行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正如瓊·斯科特認為的那樣:社會性別是一種維護權利的方式。Beverly Bossler {2} 指出,在元朝蒙古人征服中原后,表忠心的漢族官員們(男人們)征戰至死,元朝統治者就是利用社會性別女德的道德規范,嘉獎和褒揚因守節自殺身亡的女子們,從而消減漢族的勢力,更加維護并鞏固他們的統治。因此《紅頭巾》的主人公潤枝在等待丈夫無望的情況下,希望通過結束年輕生命,成為固守貞節的烈女。婦女守寡成為忠于統治者的一種方式,烈女們以死亡守衛著自己的“貞節”,表示對于統治者的忠誠,形成固守貞節的烈女形象。
自20世紀40年代起,中國女性逐漸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1945年的刊物《現代婦女》、195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修正)》 {3} 等開始提倡男女平等,從而不斷提高婦女地位。因此,《紅頭巾》中的潤枝,雖然受千百年來傳統思想影響,有幾次預備跳海的經歷,但是她仍然堅強地活下來,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這時候的女子開始審視自我,形成剛烈、堅強女子的形象。
《寡婦村里的歌》中的《紅頭巾》的主人公潤枝不僅有傳統社會中接受父母指定婚姻的傳統形象,也有社會性別視闕下受國家統治思想影響的貞潔烈女形象,更有新時代女性堅強獨立的形象。因此,潤枝不僅是中國傳統婦女的一個縮影,也是新時代女性精神的標志。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