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向東 朱璐
摘 要: 20世紀50、60年代,俄語聲樂作品就開始在我國人民大眾中廣為傳唱,但發展至今,其傳唱度卻大大降低,普及化程度也遠不及德奧意法等國的聲樂作品。概括俄語聲樂作品中歌詞韻腳和歌曲旋律特點,對其在中國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可探索俄語聲樂作品普及化推進的策略,對當代聲樂演唱具有借鑒性的作用。
關鍵詞: 俄語聲樂作品;歌曲配譯;藝術歌曲
中圖分類號: J6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8)03 - 0136 - 03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21
音樂是無國界的,但音樂本身卻一定包含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音樂產生環境與背景的不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聲樂作品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普及。俄語聲樂作品的普及化程度取決于國與國間的文化交流、譯配的質量等多個方面,要促進俄語聲樂作品向普及化推進,就必須了解其作品特點,做好歌曲譯配等多項工作。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與蘇聯關系友好,其聲樂作品充滿激情,當時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普及程度也一度達到高峰。俄語聲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在歌詞、旋律上具有普及意義,利用俄語聲樂作品的音樂,配以漢語形式的歌詞,更有利于其在人民大眾中的傳唱,對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俄語聲樂作品類型多樣,對中國不同社會階層與不同年齡階層都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其歌詞獨特的構思、韻味,在中國風靡一時,如優美動聽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悠揚舒緩的《三套車》、激勵人心的《喀秋莎》都是廣為傳唱的俄語聲樂作品,被稱為“詩的歌曲”。
一、俄語聲樂作品的特點
(一)歌詞韻腳特點
俄語聲樂作品韻腳特點獨特,俄語本身包含重音,這是和漢語的明顯差異。根據重音詩律規則,詩行是詩歌基本節奏單位,也就是說,每一詩行中需要有2~4個重音。隔行押韻是俄語聲樂作品中常見的韻腳特點,如在《喀秋莎》中,“рекой”與“крутой”就是隔行押韻,而在《山楂樹》中,其主歌部分就沒有進行隔行押韻,“плывет”和“завод”韻腳相同,但是在副歌部分,又開始采用了隔行押韻法。這種特點和我國聲樂作品相比,在歌詞韻腳上,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不同。
(二)歌曲旋律特點
就俄羅斯民族而言,其發展歷程是伴隨著戰爭的,因此,在俄語聲樂作品中,開始時旋律往往是沉靜的,沉靜中又能體會到一絲憂郁,隨著音樂的推進漸漸變為壯闊的旋律,這種歌曲旋律特點體現了俄羅斯民族浪漫抒情且又熱情奔放的雙重性格。就音樂本身而言,俄語聲樂作品受到了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在表現主題與表現方法上與歐洲傳統古典音樂類似。在發展歷程中,俄語聲樂作品最開始多為對英雄進行歌頌的題材,具有浪漫主義情懷,但隨著發展,聲樂作品中漸漸多了幾絲悲情主義氣息。
依照題材,可以將俄語聲樂作品劃分為抒情聲樂作品、風俗儀式聲樂作品、敘事聲樂作品以及舞蹈聲樂作品。抒情聲樂作品其表現主題多為愛情,因此在旋律上較優美,在形式上多為二部、三部合唱,多為自然小調音階,聲樂作品藝術表現力相對較強;風俗藝術聲樂作品其歌聲中往往充滿離愁,較為傷感;敘事聲樂作品多為一曲多詞形式,其表現內容相對較廣,多聲部合唱相對較多,在主題上,包含了反映婦女命運的《崎嶇的阿爾泰山路》和反映戰爭的《兒子戰死在疆場》等;舞蹈聲樂作品是為舞蹈伴奏的音樂,形式多為對唱和獨唱,多用民間樂器進行演奏。{1}
二、俄語聲樂作品向普及化推進的探索
(一)緊跟中俄兩國交流活動
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活動是俄語聲樂作品普及化推進的重要載體之一,以“中國俄語年活動”為例。中國俄語年活動于2009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開幕,時任總理溫家寶同志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均為開幕式發來賀電。溫家寶同志指出,語言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心靈溝通的橋梁。在俄語年活動中,讓中俄兩國各個領域的來往變得更為密集,也正是這一年,很多優秀的俄羅斯歌曲傳入中國,大大提升了俄語聲樂作品在中國的普及化程度。此次開幕式中,演唱了《斯拉夫女子告別之歌》 《噢,瓦蓮卡,瓦蓮卡》等優美的俄語歌曲,體現了濃郁的俄羅斯風情。同年9月,中央電視臺俄語國際頻道開播,并播放了音樂會活動。在此次音樂會中,既有俄語聲樂作品中的經典老歌,如《山楂樹》 《喀秋莎》 等,同時也有俄羅斯的當代流行歌曲。由此可見,俄語聲樂作品是當前中俄友好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俄語聲樂作品的普及化程度,就應該借助此類活動,利用活動熱點,采用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傳播媒介進行推廣。又如,2017年3月,在“一帶一路”中俄友好交流項目發布時,就借助此熱點推廣俄語聲樂作品,如在安徽中俄合作交流中心建設之際,利用互聯網在當地推廣俄語聲樂作品。
(二)做好歌曲譯配工作
1. 做好準備工作
在欣賞國外聲樂作品時,中國觀眾在欣賞其旋律的同時,也會欣賞其具體歌詞內容,字幕是讓中國觀眾了解國外聲樂作品的重要溝通工具。在中國,英語的普及程度要遠遠高于俄語,韓語與日語的普及程度也因為動漫、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的輸入而遠遠高于俄語的普及程度,普通大眾想憑借自身的能力去了解俄語聲樂作品的歌詞內涵相對困難,因此做好譯配工作是推動俄語聲樂作品普及的重要途徑。{2}
首先,譯配者需要了解俄語聲樂作品中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和創作者當時的心情,調查作品創作背景,如作品所處的時代、作者所處環境以及作品的中心思想。譯配是一種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把握了中心思想,就能掌握作品主干,明確自身處理作品情感的大致方向。
其次,譯配者需要確定俄語聲樂作品的語言風格,再了解作品創作背景,并對歌詞語言有一個初步了解,合理選擇通俗的詞風或是雅致的詞風。以俄語聲樂作品《山楂樹》為例,此曲是俄語聲樂作品中少有的描寫“三角戀”的歌曲,其旋律為俄羅斯典型3/4拍小調,表現出一位少女左右為難的心情,因此,在對其進行譯配時,也應該優先選擇帶有憂郁情感的詞風。
2. 掌握多種譯配翻譯策略
首先,需要譯配者根據歌詞含義選擇是否需要進行完整翻譯,是否需要原文和譯文保持完全一致。如在英文歌曲Let it Go中,我國譯配者就使用了接近全譯的方法,其改動只體現在部分詞語的改動與詞序的調換,讓其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而名字并沒有直譯為“讓它走”,而是翻譯為帶有縹緲無奈之感的“隨它吧”。
再以俄語聲樂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為例。在對其進行翻譯時,首先需要進行文本全譯工作。“Не слышны в саду даже шорохи”可翻譯為“院子里連簌簌聲都聽不見”,“Всё здесь замерло до утра”可翻譯為“萬物寂靜到天亮”,“Еслиб знали в ы, как мне дороги”可翻譯為“你可知道我有多珍視你”,最后一句翻譯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全譯完成后,可以從中找到韻腳,即“ang”韻,然后需要做好譯配的詞句細化工作。依照韻腳修改歌詞,可以先將歌詞字數以及句式進行確認,再進行填詞,并對不合適的詞語進行替換,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變譯與變通,在維持作品原詞大意整體不變的情況下,使之更符合漢語語言習慣的詞語替換和語言順序。如原文直譯為:不要在花園里聽到沙沙聲,一切都在這里凍結,直到早晨,如果你知道,我有多珍貴,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譯出來既不符合我們語言的歌唱習慣,也不符合語言習慣,根據1957年9月歌曲譯配家薛范的經典翻譯版本配譯為:“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樹葉也不再沙沙響,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多么幽靜的晚上。”我們能夠體會出歌曲譯配的重要性。
最后,需要注重歌詞的可唱性,如《喀秋莎》的經典翻譯就包含薛范版、藍曼版等多個版本,其中藍曼版很好地拿捏了可唱與意義還原的平衡 {1}。
(三)推動聲樂作品融入語言教育
推動俄語聲樂作品融入語言教育中是推動其普及化發展的重要方法,如在專業俄語教學中,利用俄語聲樂作品進行輔助教學。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好三項具體工作:(1)恰當選擇音樂類型。俄語教師需要在課件制作中詳細考慮俄語音樂類型的選擇,需要積極收集整理俄語最新的流行歌曲,并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2)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在俄語教學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音樂審美觀與整體課堂情緒,需要選擇俄語聲樂作品可以被學生所喜歡、所接受,同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結合音樂情景,讓畫面和音樂相結合。(3)合理選擇音樂插入點。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恰當插入俄語聲樂作品,明確俄語聲樂作品主要是輔助教學作用。
綜上所述,俄語聲樂作品在歌詞韻腳、歌曲旋律上具有鮮明特點,針對俄語聲樂作品在我國普及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問題,通過緊跟中俄兩國交流活動、做好俄語聲樂作品譯配工作以及推動聲樂作品融入語言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俄語普及化程度。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