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鴻云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先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的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也隨之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金融科技的運用也逐漸受到重視和推廣。在我國現如今的形勢下,國內的傳統商業銀行面對的困難與問題是國家需要重視的話題,與此同時,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與轉型也被當做如今商業銀行的主要目標,以此借助高新科學技術改變傳統銀行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方式。
關鍵詞:金融科技;助力;商業銀行發展;轉型
在金融科技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各家商業銀行都正在積極探索轉型之路。雄關漫道真如鐵,建設銀行面對金融科技浪潮的機遇與挑戰,將持續加大新技術創新投入,加速金融服務與生活場景融合,積極融入新的金融生態圈,為推進銀行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堅強動力。
1金融科技的定義以及發展現狀
金融科技一詞作為舶來品,可以從金融、監管等多個角度對它進行定義。本文立足于金融的視角,將金融科技定義為是利用科技,包括但不限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進行金融創新的技術方法,涉及產品、流程、應用以及業務模式,能夠對金融市場產生巨大的作用力。金融科技在我國發展十分迅猛,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了人們支付,借貸,投資理財的方式。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1.1互聯網和移動支付
目前,我國互聯網巨頭“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已經建立起自身的企業特色,這些“獨角獸”企業憑借手中擁有的資源,以用戶體驗和先進技術為戰略核心,搶占市場先機,打造起金融生態圈。在移動支付方面,根據權威報告《互聯網趨勢》在2018年的發布中顯示,2017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7.53億,比上年增長8%,移動支付用戶超過5億人。移動支付普及率上中國繼續引領全球:2017年增長162%,移動支付同比增速209%。以眾所周知的支付寶為例,支付寶的全球及生態伙伴用戶數已經達到8.7億,移動支付除了在中國滲透率深之外,也隨著“本地錢包”模式在全球近10個國家普及發展。
1.2網貸平臺
網貸平臺在經歷野蠻式的瘋狂發展后,潛在的問題也大規模的爆發,一些網貸平臺經營紊亂,經營者攜款逃跑,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機利用網貸平臺進行詐騙,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網貸平臺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信用和信息對稱,因此,在網貸平臺爆發問題后,政府及時出臺相應的行業政策以及一系列監管措施,加大征信和監管的力度,網貸平臺的發展也日趨規范化。在當前監管機構和市場嚴格把控的的行業環境下,一些不合規的平臺已經退出市場,優質的平臺可以繼續利用其品牌優勢吸引投資者,占據市場份額?!榜R太效應”在網貸行業中已成為越來越顯著的趨勢。
1.3智能金融理財
智能金融理財具有客觀理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天然優勢。從傳統金融機構角度,人工智能理財還尚未起步。就目前而言,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沒有與人工智能完全接軌。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依然以人工為主,但是傳統金融機構也正在向智能化邁步,建設銀行上海九江路支行的無人銀行開業預示著未來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從非傳統金融機構的角度,人工智能在理財方面已得到了充分的應用,譬如互聯網巨頭京東推出的智投等,除此之外,一些創新平臺也運用人工智能推出了相應的理財應用。相較于傳統的金融機構,這些創新型的機構更專注于智能金融理財。
1.4區塊鏈
區塊鏈產業在我國的落地進程緩慢,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和相關監管制度尚未到位,但是其發展的前景是可預測的,我國的金融機構大量資金流向區塊鏈市場,各大金融機構和企業都對區塊鏈技術研究表達了強烈的意愿。區塊鏈逐步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
2金融科技助力下的商業銀行發展與轉型
2.1發展中間業務和聚焦小微企業
公司業務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基石,是其資產和利潤的最主要貢獻者,也是銀行業抵御互聯網金融沖擊的天然護城河。在金融脫媒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銀行單純依靠商業貸款實現對公業務的收入和利潤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服務小微企業,對延長金融服務鏈條,降低金融脫媒的沖擊有重要意義。在發展中間業務方面,銀行需借助金融科技整合信貸、支付、貿易融資、保理、現金管理等業務,為企業提供全價值鏈的數字化綜合金融服務。預計到2020年,傳統信貸業務對銀行對公業務收入的貢獻將會下降至52%,交易和投資銀行等中間業務的貢獻度會升至20%,而歐美國家的大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多在50%,甚至高達80%。中間業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金礦”。商業銀行需抓住批發零售業線上化、電商化和餐飲、服務等企業產業鏈線上化兩大趨勢,為小微企業提供支付結算、線上融資、現金管理等全套的金融服務,解決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痛點。中國約7300萬小微企業,目前僅有不到20%可以獲得銀行貸款。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到2020年,小微企業對銀行的業務貢獻度占比將超過大型企業。銀行通過接入企業的核心系統,可以獲取企業的ERP、物流、收單等難以篡改的運營數據,從而解決小微企業由于征信基礎差、抵押缺失、財務數據不規范等導致的信貸申請難、審批額度低等問題。服務小微企業,對于銀行分散信貸風險,降低資本占用、提高資金周轉率,提升單戶收益,落實國家普惠金融戰略,提高社會聲譽都有積極意義,發展潛力巨大。
2.2精耕細作新窗口和搭建場景金融
由于日益受到息差收窄、金融脫媒、經濟周期、產業轉型等宏觀因素的影響,銀行對公業務的發展如履薄冰。反觀零售業務,由于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相對較弱,具有單體體量小、利潤貢獻率高、風險分散等優勢。銀行發展好零售業務,對應對息差收窄和技術脫媒挑戰有重要意義。我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已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已逐步提升至65%。歐美發達國家零售業務利潤占到銀行總利潤的50%,而我國這一比例尚不到20%,發展潛力巨大。零售業務可以吸納低息存款,同時與議價能力較強的公司貸款相比,零售貸款利率相對較高,可以降低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沖擊。金融消費場景的搭建,可實現客戶資金的體內循環,降低技術脫媒對銀行的影響。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入口+場景”的模式,銀行可以實現批量營銷獲客、精細經營留客、綜合服務活客等目的。
2.3挖掘數據潛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隨著商業活動包括金融活動的數字化,數據日益成為銀行的戰略性資產,數據驅動已成為銀行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銀行每創收100萬美元,平均會產生820GB的數據。銀行可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營銷、風險控制、精細化管理,從而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2.4利用人工智能構建智慧銀行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是相生相伴的兩項技術是未來智慧銀行的標配。用好這兩項技術,對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提升客戶體驗、削減運營成本都有積極意義。在現階段,商業銀行可以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如下領域。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的提高風控系統的精準度,通過聚類算法分析相似性行為、依賴標簽數據訓練深度網絡等手段,實現復雜環境下的反欺詐。招商銀行披露數據顯示,通過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反欺詐,零售業務的欺詐識別KS值超過40%,取得良好效果。
3結語
在我國金融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的各家商業銀行對于轉型改革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強。在這種背景下,建設銀行對于國內金融科技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大力發展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積極將金融服務和生活場景的結合作為主要目的,為推進銀行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堅強動力。
參考文獻:
[1]陳彥容.科技賦能,規則引領,促數字普惠金融發展[J].金融時報,2018.
[2]張林穎.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D].山東:山東科技經濟管理學院,2017.
[3]楊東.防范金融科技帶來的金融風險[J].紅旗文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