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嬿琳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分工愈發復雜,傳統的治理模式與執法理念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信用體系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社會治理機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信用體系,社會治理成本將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將對我國民商法中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逐類闡述具體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體系;問題;完善路徑
引言:
民商法會對社會與經濟建設起到引導作用,通過構建完善的信用體系,執法成本將得以降低,社會也將更為和諧。但近年來,我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非法失信案件。其中影響較為嚴重的有“三鹿奶粉事件”、“P2P暴雷事件”等。這些問題嚴重破壞了社會和諧,并進一步提升了社會運營成本,我國的出口貿易也受到了較大的破壞。因此,我國應當以民商法為基礎,逐步建立信用體系。通過信用體系的構建,社會風氣將得以轉變,不法行為可得到有效遏制。
一、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概念與價值
當下法學界對于信用的界定并不統一。部分觀點認為,信用是指民事行為人履行約定的能力與意愿。例如,在落實某一協議的過程中,該行為人主動達成了協議目標。另一部分觀點責任為,信用是指社會對于民事行為人的信任與正面評價。例如,在簽訂某一協議前,社會公認該行為人具有承擔責任的能力與意愿。由于司法工作中,信用通常被應用在協議糾紛以及判決執行等環節中,因此其概念通常被定義在是否具備履行能力的層面中。構建民商法的信用體系,可使執法成本大幅降低,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也將得到有效的約束。同時擴大信用體系的影響范圍,可對社會居民的行為觀念產生影響,社會的互信水平與違法成本也將得到優化。
二、民商法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信用存在的問題
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要素較多,其中企業是極為重要的信用主體。企業是實現社會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因此企業聚集了較多的生產要素。通過生產要素的轉換,企業可生產出對應的產品,再將其與社會需求對接,就可獲得等量價值的貨幣。但該過程中的資源流動較為復雜,企業難以對其準確把控,這一問題對企業履行義務的能力帶來了威脅。例如,部分企業通過借貸協議獲得資金,但在經營過程中這部分資金并未帶來預想中的收益,以至該企業無法履行償還協議。我國民商法中通常會視企業為有限責任主體,當企業進入到破產程序后,其對應責任也將消失。
(二)個人信用存在的問題
個人信用是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基礎元素。社會是由個體構成的,建立個體信用體系,可使社會治理成本大幅降低。同時服務于社會個體,也是民商法信用體系的主要功能。但在現實環境中,個人信用體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在未出現重大誠信問題的情況下,社會個體的信用評級難以體現。再有當下我國部分企業,會對個人信用進行對應的評估。例如,商業銀行、保險企業以及電商企業等。但各企業之間的評估標準并不兼容,其數據也無法共享。這些問題將對個人的融資成本帶來影響,社會活力也難以得到釋放。
(三)政府信用存在的問題
政府是實施社會治理的主體,因此建立政府信用是推進民商法信用體系的重要環節。在具體的構建過程中,政府應當重點關注幾個方面。其一是貨幣信用,貨幣是各類資源的計量單位,其本身并不具備價值,因此維護貨幣信用是政府的重要責任。其二是建立商業信用。地方政府是推進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具體的工作中,其會開展招商引資并適當發行債券。認真履行自身的責任與承諾,是推動本地區發展的基礎條件。其三是建立司法信用。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政府應當認真貫徹法治精神,并將自身工作與法治理念相融合,從而使當地的信用體系與司法環境得到優化。
三、完善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具體路徑
(一)企業信用體系的構建
構建企業的信用體系,對于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現實環境中,我國部分企業的誠信水平仍然較低,監管工作的難度較大。在改進的過程中,我國首先要將信用原則,作為企業的主要責任,并對失信企業開展持續監管。當下我國會對嚴重失信或承擔重大社會責任的企業法人實行長期監管。這一方式,雖與有限責任原則存在沖突,但卻是制約企業失信的有力措施。因此,我國可將該項措施制度化,并將其作為約束企業信用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工作中,可首先對有限責任這一概念作出限制,并將企業法人作為追償主體。當企業出現嚴重違約的情況時,企業法人應當繼續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這樣的方式,企業在簽訂協議前可更好地控制自身的行為。
(二)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
個人信用體系源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建設仍然較為落后。在改進的過程中,立法部門首先要理清個人隱私與信用統計的區別,從而為信用檔案的建立鋪平道路。在建立誠信檔案的過程中,我國可借鑒美國等國的運營經驗,將企業評價作為個人信用信息的主要來源。例如,我國可將銀行、保險公司以及電子商務平臺的誠信記錄作為參考依據。通過整合分析,個人信用檔案將得到更為全面的數據支撐。再有我國應當建立個人信用評價模型,在該模型中企業提供的信息將得到分類處理,并配以對應的權重。通過這一模型,個人信用將得到更為合理的描述。最后,是建立信用檔案的開放機制。通過該機制個人信用將成為社會信息的一部分,其他人可通過申請獲得權限內的信息。
(三)政府信用體系的構建
政府信用對于民商法信用體系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維護政府信用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法治高于人治的基本觀念,依據該觀念開展工作,可使政府部門與司法部門保持合理的互動。之后政府可對貨幣投放制定邊界,通過限制貨幣供應量,貨幣信用將得到保障。同時政府應認真履行自身的承諾與責任,通過政府的帶動本地居民將逐漸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意識。例如,在出臺相關政策的過程中,政府首先要與立法部門開展有效的溝通,并在溝通中了解居民的愿望與法規要求。之后,政府可與執法部門建立溝通機制,通過司法互動,政府部門也將得到有效的監管,其職權范圍將更加明確。通過完善政府信用體系,民商法信用體系將得到有力的維護。
結語:
在完善民商法信用體系的過程中,我國應當進一步加強企業信用體系的構建,通過這一措施,經濟層面的違法失信問題將得到緩解。其次是要構建個人信用體系,在具體的實施中,企業信息應當作為個人誠信檔案的信息來源。再有是維護政府信用,以保障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章淵. 關于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J]. 法制博覽(中旬刊),2015(03):70-71.
[2]董玉鵬,孫巖. 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J]. 學術探索,2016(09):45-48.
[3]蔣梅. 試論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修改[J]. 法制與社會,2015(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