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聰發
摘 要:我國已進入后工業革命時代,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轉型變革已是商業銀行的必然之路。金融科技(Fintech)是商業銀行變革的第一生產力,作為當前最前沿的金融創新技術--區塊鏈技術,各大商業銀行紛紛試水,進行應用場景的探索與搭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領域實現規模化的應用前景是存在的,對商業銀行的變革將產生重大影響。
關鍵詞:區塊鏈 ;融科技 ;商業銀行;效應
一、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現狀
區塊鏈技術,簡稱BT(BlockchainTechnology),最早是比特幣的基礎技術,是一種互聯網數據庫技術,其特點是去中心化、公開透明,讓每個人均可參與數據庫記錄。也被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目前世界各國均在研究,可以廣泛應用于金融等各領域。作為當下最前沿的金融科技技術,區塊鏈技術對商業銀行的變革具有深遠影響,各大銀行紛紛試水,進行應用場景的探索與搭建,以求在未來產生規模化效應,為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國際競爭等插上騰飛的翅膀。
工商銀行:完成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交易平臺原型的系統建設,該系統在傳統交易模式基礎之上,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金融資產轉移和交易的服務。此外,工行參與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和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的研究工作。工行的區塊鏈與生物識別實驗室在2017年四季度推出首個自助可控的區塊鏈平臺,實現助力貴州扶貧、工銀聚等項目成功投產。以貴州扶貧為例,為破解困擾政府扶貧管理的難題,在貴州省政府的支持下,工行與貴州省貴民集團合作,通過銀行金融服務鏈和政府扶貧資金行政審批鏈的跨鏈整合與信息互信,以區塊鏈技術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實現了扶貧資金的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
農業銀行:在國內銀行業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上線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產品“e鏈貸”,將區塊鏈技術優勢與供應鏈業務深度融合,為提升農行三農業務效率、拓展服務內涵等提供技術手段和商業機遇。該產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涉農電商數據的基礎上,向電商供應鏈的法人客戶提供完整的電商融資服務,包括訂單采購、批量授信、靈活定價、自動審批、受托支付、自助還款等金融服務。此外,推進金融數字積分(簡稱“嗨豆”)系統建設,積極打造區塊鏈積分體系。
中國銀行:2017年1月上線APP——區塊鏈電子錢包(BOCwallet),錢包地址由32位的數字+英文字母組成,可以綁定該行銀行卡。2017年6月與騰訊合作測試區塊鏈技術,重點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2017年8月,與SWIFT組織和全球銀行一起加入SWIFT GPI區塊鏈概念驗證,促進金融可在SWIFT GPI項目中的應用。2017年9月28日,首次提交“一種區塊鏈數據壓縮方法及系統”的區塊鏈新專利,該專利最主要的作用是應對區塊鏈交易系統數據不斷增長導致存儲空間變緊的問題,從而提供區塊鏈數據壓縮辦法。中行還推出貿易融資區塊鏈應用,推出指紋、指靜脈及聲紋認證等生物認證科技應用。運用區塊鏈技術參與雄安新區的土地補償、“智慧森林”供應鏈融資等核心業務。此外,與匯豐銀行合作,共同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了一種新系統,用于共享有關抵押貸款估值的信息,該系統自去年11月推出以來,已處理了超過2500個物業估價案例。
建設銀行:探索“區塊鏈+貿易金融”技術,在雄安新區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租賃住房平臺。與IBM合作,為其香港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開發和推出一種區塊鏈銀行保險業務平臺。2018年1月8日,建行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落地,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并在業內首度實現了由客戶、保理商業銀行等多方直接參與的保理區塊鏈生態圈,成為建行全面打造“區塊鏈+貿易金融”的一項重大突破。
國內各家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紛紛在區塊鏈應用上進行探索與試點,以上述四大行為例,區塊鏈技術的場景運用逐步落地,在扶貧、國際貿易、住房租賃、電商供應鏈、雄安新區服務等金融服務領域得以實現。致力于“區塊鏈+金融” 進行積極探索與創新。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運用將不斷豐富和完善,進一步推動商業銀行不斷創新、變革轉型,以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健經營、持續發展的態勢。
二、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應用的正效應
1.去中心化、公開透明
區塊鏈技術采用分布式核算及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何一個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組成。系統是公開透明的,具有開放性,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數據對所有人公開,方便各需求方查閱,整個系統高度透明。
銀行數據安全、信息的隱私以及網絡安全的高要求標準,正適合分布式區塊鏈技術,運用區塊鏈技術可打破傳統的高度集中、風險較高的集中式數據處理模式,從而實現點對點的數據價值轉移,提高數據傳輸的效率及精準性。
三、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應用的負效應
1.改變傳統模式,成本較高
現有銀行業數據處理及運營模式已運行多年,具有成熟性與穩定性。如若改變現有模式,需耗費大量人、才、物力,且受諸多因素限制。運營模式的變革,將會損害部分既得者的利益,導致阻礙不斷、困難重重,喪失沉沒成本。新機制體系的建立,需要不斷驗證和探索,經過數年或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成熟起來,為人們所接受,替代舊有模式。因此,區塊鏈技術要想在銀行業得到真正的應用及成熟起來,并非一朝一夕、短期內,就能夠達到、實現的。
2.應用效果尚待評估,效益具有不確定性
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屬于前沿金融科技范疇,其應用效果尚待時間檢驗及行業應用評估。目前各大銀行仍處于探索階段,其應用效益尚未能體現。在短期內,其規模效益、產業效應無法實現,具有不確定性。
四、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應用的前景展望
區塊鏈技術是推動商業銀行運作模式變革的利器,具有多場景運用價值。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區塊鏈技術仍處于窗口期,其運營和收益作用呈現雙刃劍式影響。但長遠來看,商業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效率,降低風險,創新管理模式是商業銀行變革的國際化趨勢。
1.支付結算業務
基于區塊鏈的銀行支付結算業務,實現結算業務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記賬方法,支付結算處理速度及效率可得到顯著提升,優化結算流程,且數據交易的不可篡改性、可追蹤性,為交易雙方搭建了互信、安全、公平的交易環境。在跨境交易時,利用區塊鏈技術,跨境支付的流程復雜、成本高昂、風險難以識別等系列問題可得到有效解決。應用區塊鏈技術優化現有支付結算業務,變革現有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將成為整個銀行業現代化轉型的主流方向和趨勢。
2.金融資產數字化
由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信任化、去中心化、高度透明、可匿名化等優勢,顯示出其巨大潛力,用以實現金融資產數字化,實現資源共享,提高金融資產的流通性,將減少資源浪費、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可提高金融資產交易的可靠性、安全性,信息公開化披露,避免黑幕交易。
五、總結
創新、變革、轉型已是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常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探索已成為大勢所趨,其應用前景效用可期。但我們應意識到,任何新技術的成熟與應用并非一蹴而就,且會打破傳統利益鏈條,甚至會危及到部分自然人、法人的既得收益,因而會面臨諸多的挑戰與困境。同時,應避免過多概念化區塊鏈技術,甚至于利用這一新興事物炒作或牟利,走入“傳銷”套路,大肆斂財,成為非法集資的工具。積極探索、強化場景應用、檢驗實效、規模化推廣、持續創新,才是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銀行業的正道。
參考文獻:
[1]安慶文. 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交易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D].東華大學,2017.
[2]郭彬,于飛,陳勁.區塊鏈技術與信任世界的構建[J].企業管理,2016(1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