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在國際貿易糾紛訴訟中律師代理此類案件中應關注的問題,準確把握這些關鍵因素能有效地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防止因管轄、證據形式和法律適用這些基礎性問題導致訴訟無法進展或者反復,從而使訴訟盡快進入實體審理階段。
關鍵詞:國際貿易;糾紛;案件代理;關鍵問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制造業(yè)大國的確立,國內法院受理的國際貿易糾紛案件也逐漸增多。作為一類新型的案件,國際貿易糾紛案件在訴訟程序、證據形式和法律適用等諸多方面有著與國內合同糾紛不同之處,現對國際貿易糾紛訴訟中應注意的幾個關鍵點加以論述:
1 正確確定案件的管轄權
我國法律對涉外案件(含涉港、澳、臺)管轄有著特殊的規(guī)定,所以律師在代理國際貿易糾紛案件時,首先要正確確認管轄法院,原告應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被告在收到應訴傳票后應訴時正確確認受訴法院對糾紛是否有管轄權,一旦管轄法院確認錯誤,輕則會導致起訴有可能不被受理、被裁定駁回,并導致訴訟程序的反復,重則二審則會被移送至管轄或者對方提出異議進入再審,將會嚴重延誤訴訟進程增加雙方訴累。
在河南省豫東某縣就發(fā)生過一起因確認管轄法院不當導致訴訟延誤的案例:
2017年9月,越南B公司因采購座落在該縣A五金工具量具廠的鋼卷尺質量不合格要求解除合同、退還貨款、賠償損失。越南B公司直接將A五金工具量具廠起訴到該縣法院,該縣法院未認真審核是否對該案有管轄權,受理后組織合議庭對該案進行了審理并作出一審判決,并因為相關在境外形成的證據未經過公證和中國使館認,駁回了越南B公司的起訴。越南B公司不服上訴到當地中院,當地中院審理后認定一審法院對該案沒有管轄權,又裁定撤銷一審判決,并將案件移送到河南省省會所在地的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至鄭州中院一審開庭時已是2018年7月,這是一起的因一審案件管轄法院確認錯誤和證據形式不合法,導致的訴訟進程被嚴重延誤的案件。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訴訟管轄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條之規(guī)定,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由下列人民法院管轄:(1)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2)省會、自治區(qū)首府、直轄市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3)經濟特區(qū)、計劃單列市中級人民法院;(4)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級人民法院;(5)高級人民法院。上述中級人民法院的區(qū)域管轄范圍由所在地的高級人民法院確定。
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一般一個省有五個左右,經濟特區(qū)和計劃單列市更少,除此之外,在一般情況下在國內提起的國際貿易訴訟應向省會所在地的中級法院提起。
2 相關證據的形式要合法
2.1 書面證據應為中文或者附有中文譯本
國際貿易糾紛案件,主要證據一般是商務文書(合同、形式發(fā)票、商業(yè)發(fā)票、提單等),這些文書往往是以英文、拉丁文或者其它外文形式出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12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本。所以,在向中國法院提交相關證據時,均應為中文或者附有中文翻譯文本,否則法院不予以接受。
2.2 在境外形成的證據均需經當地公證機關公證并經中國住所在國大使館認證
國際貿易訴訟往往涉及兩方面的證據,一是在國內形成的證據,這部分證據的要求主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按普通民事訴訟證據的形式提交即可;二是在國外(含涉港、澳、臺)形成的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11條之規(guī)定,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形成的證據,均需要經所在國公證機關公證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guī)定的證明手續(xù)。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xù)。
2.2.1 在香港地區(qū)形成的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涉港公證文書效力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涉及在香港形成的民事證據,應首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委托的香港律師作為中國委托公證人對證據進行公證并出具公證文書,然后由有公證人資格的香港律師送至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審核,并加蓋審核轉遞專用章該證據方能作為證據被中國法院認可。
2.2.2在澳門地區(qū)形成的證據:由于司法部沒有在澳門建立委托公證人制度,只要經過中國法律服務(澳門)有限公司或者澳門司法事務室下屬的民事登記局出具公證證明,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交。
2.2.3在臺灣地區(qū)形成的證據:首先應當經過臺灣地區(qū)的公證機關予以公證,并由臺灣海基會根據《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xié)議》規(guī)定,由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與中國公證員協(xié)會或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公證員協(xié)會聯(lián)系并郵寄公證書副本,該公證書副本和證據本身一并移交受訴法院即可作為證據使用。對公證書本身有疑問的可以通過致函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進行查證、核實。
3 正確適用國際條約、國際貫例和法律
與國內合同糾紛案件直接適用《合法法》不同,根據《民法通則》第142條,國內法院在審理國際貿易糾紛案件時,對于發(fā)生在營業(yè)地在兩個國家的貿易主體間的貿易糾紛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guī)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guī)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所以,對于國際貿易糾紛中貨物風險轉移、貨物質量檢測時機、共同海損的承擔等事項,大量的會優(yōu)先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貫例。如對貿易貨物質量的檢測,如果雙方有約定,接受貨物一方可以從貨物形態(tài)與樣品的區(qū)別上直接認定貨物質量不合格,而無需專業(yè)機構檢測。在對貨物質量檢測的時機上,并不是買家收到貨物就要立即進行質量檢測,而是要依據《華沙-牛津規(guī)則》第19條關于買方檢查貨物的權利除特定行業(yè)慣例外,如果買方沒有被給予檢查貨物的合理機會和進行這種檢查的合理時間,那么就不應認為買方已經接受了這項貨物。這種檢查是在貨物到達買賣合同規(guī)定的目的地進行,還是在裝船前進行,可由買方自行決定。也就是說買家也可以貨物到達最終目的地時再檢測貨物質量。
律師代理案件,細節(jié)往往決定著案件的成敗,以上是在國內提起國際貿易訴訟的關鍵點,也是國際貿易糾紛與國內普通民事訴訟的不同點,只有處理好這幾個關鍵點作為原告才能順利的提起訴訟,作為被告可以從這幾個關鍵點著手對原告的起訴提出異議,增加勝訴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法律出版社法規(guī)中心.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guī)全書[M].法律出版社,2011.
[2] 法律出版社法規(guī)中心.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guī)全書[M].法律出版社,2016.
[3]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M].法律出版社,2009.
[4] 公務員錄用考試教材編寫中心.法律基礎知識一本通[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5]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guī)全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
[6] 彭黎.最新實用法律常識全知道[M].華中科技出版社,2015.
[7]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guī)全書[M].中國法制出版社在2011.
作者簡介:
李政,(1968.10-);男,職業(yè)律師,本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