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加速了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出現了很多新的行業領域,比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餐飲、"互聯網+"交通等。對于國有銀行而言,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工具給其盈利能力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國有銀行快速適應新的經濟形態,依靠自己原有的資源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銀行的盈利能力在新的領域有額外的加強。本文討論了新興互聯網金融工具對國有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關鍵詞:新興互聯網金融工具;國有銀行盈利能力;影響
引言:
每個硬幣都有正反兩面,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就像一把雙刃劍,給國有銀行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互聯網銀行因為操作環境的透明化和便捷性而受到了客戶的喜愛,傳統國有銀行的金融業務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了。而且國有銀行一般給大客戶提供貸款,這就給互聯網小額貸提供了生存空間,慢慢削弱了國有銀行的盈利能力。因此,國有銀行必須創新金融業務,利用互聯網,建立多元化盈利模式,保持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一)信息處理成本較低
互聯網金融的信息處理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上完成,與國有銀行相比簡化了流程和步驟,降低了信息處理的人工成本,網上操作節省了客戶去銀行辦理業務在交通和排隊等方面需要的時間,信息處理高效是互聯網金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二)市場用戶龐大
互聯網金融面向的是所有互聯網用戶,互聯網工具,比如支付寶、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網站等已經可以滿足用戶的日常生活。在大數據時代,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互聯網龐大的市場需求增強了互聯網金融的客戶粘度。
(三)實現長尾效應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前非銀行主要客戶的低收入存款人和中小企業主被納入了信用體系,促進了中低收入階層的儲戶和中小企業對于金融工具的利用[1]。互聯網金融沒有時空的阻礙,能夠對資源進行跨地域整合,滿足了中小微企業的需求。
二、國有銀行的優勢
(一)信用程度高
像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這類的國有銀行,由國家直接掌控,有深厚的、專業的金融能力,對于風險的防范措施比較全面,社會信用程度極高,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客戶不用擔心銀行破產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國家已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二)資本雄厚
互聯網金融雖然發展迅猛,但與模式成熟的國有銀行相比其資本實力較弱。況且,國有銀行也是國有經濟的一部分,資本自然很雄厚。國有銀行還可以憑借其專業的金融能力和極高的信用不斷地進行資本的積累。
(三)防范風險能力較強
國有銀行由于是國家主導,國家必須保證銀行在金融業務方面的專業素養很高。專業的金融素養使得國有銀行的風險規避系統比較全面和成熟,具有較強的風險防范能力,即便是風險已經發生了,也能及時采取緊急預案進行處理安排。
三、互聯網金融工具對國有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下文主要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工具對國有銀行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和中間業務盈利能力的影響。
(一)對資產業務的影響
P2P網絡借貸近似于融資,簡化了貸款程序,國有銀行貸款業務的市場份額流失了一部分,削弱了國有銀行的盈利能力。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通過銀行進行低利率貸款的,銀行會對客戶進行甄別選擇滿足貸款要求的客戶在銀行貸款,那些優質的客戶群對銀行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這是個人網貸平臺所不具備的一大優勢[2]。這種“富貴客戶”對國有銀行的粘性很大,不會輕易接觸互聯網金融。而且,法律對P2P借貸的沒有明確的條款約束,它的金融風險代價極高,而國有銀行的信貸業務受到它的影響是比較微弱的,其資產業務的盈利能力只受到了很小的打擊。
(二)對負債業務的影響
負債業務就是銀行的存款業務。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出現和第三方網絡支付業務的發展會使商業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部分流失,流失部分的存款主要轉為定期或者第一存款形式,但是存款的總額是一定的[3]。這兩種負債業務只是渠道和方式不一樣,存款的回流使得在此流入另一方就存在著存款成本的提升。當前互聯使用網金融工具存款占國有銀行存款總額的比例不高,掀不起波浪,對國有銀行在負債業務方面的盈利能力影響有限。但是這也為國有銀行提供了多元化的存款理念,比如網上銀行、國有銀行APP的出現,可以讓國有銀行充分吸收互聯網思維,拓展存款業務,提高盈利能力。
(三)對中間業務的影響
中間業務主要取得非利息收入,主要業務有信用卡、衍生金融工具、外幣結算、票據業務等[4]。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應用打破了國有銀行在支付業務方面的絕對主體地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成本低,安全性能很高,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手續費比國有銀行低很多,發卡銀行的手續費也因為這個原因把手續費降低了。此外,網絡上各種理財平臺的出現,也分去了部分國有銀行的理財收入,國有銀行的各種手續費也往下降了不少,無形中給國有銀行的盈利能力施加了一些壓力。但這種壓力可以在目前的情況下得到控制,畢竟互聯網金融工具的使用還不是我國主導的經濟態勢,國有銀行可以加強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讓二者之間互惠互利,避免不良競爭的發生,加強自己的盈利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如今,信息技術就像我們的“電子皮膚”,它的滲透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互聯網金融對國有銀行盈利能力的負面影響目前仍然很小,持續時間不長,影響力也在減弱。國有銀行應該把握互聯網背景下拓展金融業務的機會,盡可能地避免互聯網金融工具對國有銀行盈利能力的不良影響,在銀行原有的專業、客戶優勢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改變傳統的單一盈利模式,實現銀行金融業務的多元化發展,提高國有銀行各方面的盈利能力,促進國有銀行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梁燕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基于第三方互聯網移動支付的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02:81-86
[2]呂加會.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影響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24(181):237-238
[3]劉舒婷.互聯網金融影響商業銀行盈利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7,03:100-101
[4]李明.國有銀行盈利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6):10-17
作者簡介:
劉蕊(1979-)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貴州大學經濟學校金融與財政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