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迎新
《2015年世界發展報告》明確指出,貧困不應僅從物質資源的匱乏上找原因,還需要從貧困主體的主觀思維上加以認識。近年來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研究表明,貧困主體的心理特征影響其選擇行為顯著,是使其維持低收入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實現精準扶貧,提高貧困識別的精準性和幫扶策略的有效性,就應該在以往的研究中融入貧困人群的心理特征,從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綜合的視角加以研究。
一、精準扶貧中加強心理建設的意義
1、加強心理建設,是對貧困機理認識的精準化
目前,國家農村精準扶貧工作正在全面、深入的進行中,政府及社會各界在政策、資源、環境、設施、資金等方面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精準扶貧工作推進的過程中,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的貧困,單純的在經濟上、資源上的幫助是不夠的,因為心里貧困制約著貧困人口的行為目的和行為選擇,影響著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形成依賴接受政府和他人幫助的惰性和習慣性,以至于滿足于現狀,不思進取。這也是貧困人口不能擺脫貧困,始終保持一個較低收入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習總書記在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期間和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的多種場合多次強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心理(精神)貧困與心理(精神)扶貧問題,這是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給新時期精準扶貧實踐以巨大啟發。
2、加強貧困人口的心理建設有利于提高貧困識別的精準性和幫扶策略的有效性
《2015年世界發展報告》明確指出,貧困不應僅從物質資源的匱乏上找原因,還需要從貧困主體的主觀思維上加以認識。要提高貧困識別的精準性和幫扶策略的有效性,貧困群體的心理資源評估與幫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國內的扶貧開發大多聚焦于自然地理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等外部因素,而對影響貧困群體的內部心理因素則較少關注,這恰恰忽略了貧困個體作為積極主動的“行動者”的地位。從生命歷程的視角來看,貧困個體作為積極的“行動者”,可以通過采取主動的因應策略來調整自己的生命軌跡。正如習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所指出的,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因此,貧困主體內部的心理因素不可忽視。
3、加強心理建設是鞏固幫扶效果的重要保障。
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則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貧困發端于一些不利的外部條件,這些外部條件會對貧困主體的心理因素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在貧困主體進行選擇的每個時點上,其選擇結果既受制于外部條件的限制,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是外部條件和心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脫貧方案的選擇,是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的綜合考慮結果。以扶貧先扶志為導向,關愛貧困家庭的心理健康發展,通過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和有關規定,教育和引導貧困農戶克服“等、靠、要”思想,自覺接受新技術、新理念,幫助樹立通過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努力逐步擺脫貧困的信心,切實做到從心開始,去除窮根,樹立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實現精神和物質扶貧共奔小康社會。
二、精準扶貧中貧困人口的心理狀況與心理問題
1、貧困人口的心理狀況
當前在精準扶貧中,大多數貧困人口能夠保持心態平,能夠正視自己的生活狀況,愿意以自己的勞動獲得好的生活。仍有部分人口會回避不敢正視自己的生活狀況,有部分貧困人品習慣性與他人攀比,也有一部分貧困人口感到不安。在貧困人口中存在著封閉自己,不愿意與人交流的狀況,更有部分貧困人口存在自卑感,虛榮和依賴心理。
2、貧困人口的心理問題
(1)存在抑郁、消極心理。由于貧困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貧困總戶數比例高,加之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這種心理會導致他們遇到困難時對脫貧失去信心和動力,過分夸大自身的不利因素,加劇心理負擔。
(2)存在等、靠、要的依賴心理。
有些貧困人口沒有主動脫貧的內在動力和自主參與脫貧的自覺性,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完全放在了政府和社會的救助上,沒有任何自我改變的動力,從而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個別貧困戶是吃慣了"救濟糧",花慣了"便宜錢",一味地依賴黨委政府,"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
(3)存在“占便宜”心理
精準扶貧中有部分群眾獲得多輪的扶貧開發和幫扶。個別貧困戶看到脫貧攻堅的配套政策含金量很高,覺得上級或幫扶單位不是發錢就是給物,特別是"八個一批"配套政策的陸續出臺,不少人覺得"雖然我不是貧困戶,但政策是國家給的,不要白不要,所以存在個別貧困戶不愿脫貧的占便宜心理。
(4)存在嫉妒、虛榮攀比心理
有些貧困人口看到其他人的生活比自己優越、富裕,就會產生強烈虛榮攀比。有些人自身并不貧困,但虛榮地認為,現在政策嚴,能在有限的政策里分一杯羹,戴上"貧困戶"的帽子,說明自身在村里、縣里人緣廣、地位高等。這種心理在非貧困戶、邊緣戶之中表現突出,也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三、精準扶貧中加強貧困人口心理建設的途徑
(1)加強教育引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
加強教育引導,開展扶志教育活動,創辦脫貧攻堅“農民夜校”、
“講習所”等,加強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防止政策養懶漢、助長不勞而獲和“等靠要”等不良習氣。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動員更多貧困群眾投工投勞。推廣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幫扶做法,實現社會愛心捐贈與貧困群眾個性化需求的精準對接。深入推進文化扶貧工作,提升貧困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獲得感。把扶貧領域誠信納入國家信用監管體系,將不履行贍養義務、虛報冒領扶貧資金、嚴重違反公序良俗等行為人列入失信人員名單。
(2)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為了改變貧困人口的封閉、保守、消極、畏懼、不敢競爭的心理,還應該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加大以工代賑、以獎代補、事后獎補等方式,動員更多貧困群眾投工投勞,逐步培養有技能、有干勁的新型職業農民。實施“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面向重點縣開展科技、科普服務。建立科技扶貧網絡,免費為貧困人群提供國家政策、技術理論、信息咨詢和科技服務等等。此外,還應該發揮致富能手的作用和力量,讓他們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幫助貧困人口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項目,在致富能手的帶動下跟隨其發展產業,提高致富能力,從而改變其消極、保守、不敢競爭的心理。
(3)明確扶貧政策的范圍和標準,加大“扶志”宣傳和激勵力度。建立有償的獎懲制度
為了改變農村貧困人口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對于一些有勞動能力,但沒有脫貧意識,存在等、靠、要的貧困人口,政府也不能全包辦,應采取綜合措施,制定激勵政策,引導市場主體與貧困村建立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合作機制,推動“村企共建”,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和增收。出臺獎補政策,引導企業與貧困戶實行對口幫扶,實行包干脫貧。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貧困人口積極參與脫貧,提供有償的獎懲制度,改變目前貧困人口不需要通過自身努力和勞動就可以獲得補助的現狀,鼓勵貧困人群通過自身努力和勞動去獲取政府的資助。
(4)加強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工作的機制建設,加強貧困人口的心理建設,防止已脫貧群眾返貧。
要加強社會組織及企業參與扶貧工作的機制建設,搭建好貧困群眾幫扶需求和社會各界幫扶意愿有效對接的工作平臺。制定政策,為社會力量、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扶貧開發創造便利條件,引導激勵社會各界踴躍投身扶貧事業,努力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的大扶貧支持格局;對心理資源特別貧乏的家庭,還要采取一帶一的“結對子”方式進行心理幫扶,改變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引導貧困戶主動參與改善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用足用好現有政策支持,全面提升脫貧攻堅工作水平,防止已脫貧群眾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