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辰
【摘 要】本文以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入手,分析知覺引導作用對表現電影主題的重要作用。并著重從知覺的選擇性和整體性進行分析與淺談。
【關鍵詞】知覺;引導作用;視覺效果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101-01
《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妻妾成群》,電影以陳府中幾個女性之間的關系為表現內容,表現了封建制度下對女性的摧殘。影片以19歲大學生頌蓮來到陳家給50多歲的陳佐千老爺做四太太開始,表現了與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姍以及使喚丫頭雁兒之間的明爭暗斗。四太太頌蓮最后瘋了,雁兒和三太太死了,不久,陳老爺又娶了五太太。故事主要表現封建社會之下對人性的摧殘,主要通過頌蓮這個人物的變化來表現人物性格的變化,而本文主要是分析知覺的引導作用對表現電影主題的重要作用。
客觀事物直接刺激人的感覺器官,不僅可以產生感覺,還可以引起知覺。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刺激物整體的反應或對刺激物之間簡單關系的反應。例如在日本電影中看到和服,不會感覺到奇怪,因為知識經驗中知道是日本的傳統服裝,而同時也會判斷電影是發生在日本或與日本人有關的情境中,而對于不了解日本傳統文化的觀眾,就不會做出對劇情的預判。感覺和知覺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對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某種感覺并能清晰的認識所感覺到的事物時,知覺也已經形成,在人們觀看影視影像的時候,在受到光影的刺激產生影響感覺的同時,基本能從感覺中理解到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內容的意義。
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知覺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所謂知覺,就是以那些具有相對說來較為簡約形狀的模態或式樣,與刺激物達到一致。”[1]“有機體的知覺能力,是隨著能夠逐漸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結構特征,而發展起來的。”“只有在下述意義上,才能夠說刺激物進入了知覺過程中。這就是這一刺激物的大體輪廓,在大腦里喚起一種屬于一般感覺范疇的特定圖示。這時,這個一般性的圖式就代替了整個刺激物,就像科學陳述中,總是用一系列概念組成的網絡,去代替真實的現象一樣。”[2]例如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意象造型大紅燈籠,整部電影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大紅燈籠,從頌蓮入府到頌蓮發瘋,新太太的入府,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有紅燈籠的出現,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大紅燈籠的出現已經在觀眾大腦中喚起一種屬于一般感覺范疇的特定圖示,此時的燈籠不再是簡單的燈籠,而是一種特定圖示的存在,即封建社會的枷鎖,那個時代人人無法掙脫的桎梏,導演用燈籠作為意象,代替真實的現象,在強大視覺沖擊下將觀眾帶入思考。
實踐和研究表明,人的知覺活動按照一定的特殊規律進行,本文從知覺的選擇性和整體性進行分析與淺談。
人眼的視覺系統是特殊的,人眼在收錄信息時是帶有選擇性的,人眼在觀看景象時,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探索轉態,處在“帶有高度選擇性的狀態之中”[3],只有人主動的有意識的想看到某物時,才會去辨認與識別清楚。
在觀看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效果對觀眾的知覺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首先注視對象的差異性會影響人們的知覺選擇性。“在人們觀看景物時,就意味著在捕捉眼前事物中某幾個最突出的特征,這些特征往往是從整個景象的大背景中分離出來的。于是,關注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異性越大,就越容易實現二者的分離,也就越容易被優先選擇出來。”[4]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整部電影的色調都是偏暗的色調,即使幾位太太的旗袍的顏色都是偏暗色調,所有屋內的家具的顏色也都的偏暗的色調,只有府內的大燈籠是偏暖的橘紅色,形成強烈對比,也成為每一個鏡頭的突出特征,所以每一個鏡頭中的大紅燈籠也就被觀眾的知覺優先選擇出來,在陳府中高度對稱的建筑結構和單調灰暗的建筑物顏色中,顯得格外明顯,這時候燈籠不僅僅是簡單的燈籠,而是具有引導作用的電影意象。
在電影中有兩個情節需要淺談,即頌蓮入府和頌蓮假懷孕兩個情節。頌蓮剛入府的新婚夜,她的衣服的色調和整體房間內的暖橘紅色融為一體,這里利用了知覺的整體性的引導作用,導演在這個情節即要表現頌蓮已經由剛開始有新思想的大學生變為封建大家庭的一份子,整個服飾的顏色與燈籠顏色的一致,成為一個具體的意象,此處頌蓮和整個房間成為一個整體的意象,引導作用不言而喻。
在假懷孕期間,頌蓮穿著金色的旗袍和大紅色的旗袍,整個的衣服色調已經完全融入整個封建宅院,顏色更加絢麗,寓意頌蓮已經融入大宅院,并且在這個封建宅院生存,斗爭,成為了封建大家庭的一份子。知覺的引導作用對電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意象的表現還是主題的傳達,都離不開對知覺引導作用的合理利用,電影藝術是用鏡頭來講故事,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會有準確的視覺效果給觀眾傳達其要表現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6.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54-55.
[3][4]彭玲.影視心理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