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捷
【摘 要】從“古典舞”這一名詞出發,中國古典舞與印度古典舞無疑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然而,兩國的古典舞差異不僅僅在于動作的形式風格、存在的時間長短,更在于舞蹈本身所承載的深刻文化內涵。從二者表層的區別到深層原因的探尋,再由此反觀中國民眾對于“傳統”的關照。只能說,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我們仍然在路上。
【關鍵詞】古典舞;信仰困境;傳統;文化;創新;非遺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108-01
相比較印度古典舞與中國古典舞,一個很表層的差距便在于存在時間的長短。不可否認,在古典舞地較量中,我們作為近現代以來為培養中國式舞蹈人才而新創造的一個舞種,比不上印度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更比不上其中滲透著的文化厚度。
那么,為什么印度的古典舞能夠發展得如此繁盛?毫無疑問,宗教是其源遠流長的重要載體。但有了宗教地庇護,印度古典舞在發展的過程中便一帆風順了嗎?答案并非如此,伊斯蘭教大舉入侵時期,“古典舞作為印度教的派生物,曾一度中止發展的步伐?!笨蔀槭裁从《鹊墓诺湮枘軌驈团d,并隨著歷史的腳步繼續向前邁進,而中國的古代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卻隨著戲曲藝術的興起和封建社會的終結而完全停下了腳步?!白诮獭币矡o疑是最重要的一個。但也許有人會疑問,中國也有很多用于宗教祭祀又或是圖騰崇拜的舞蹈啊,可印度的宗教為什么能在其發展、復興的過程中起到無可代替的作用,而中國用于祭祀的雅樂舞卻隨著時間地流逝和其本身的刻板程式化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一、信仰困境——回溯“傳統”意識的缺失
信仰,等同于宗教嗎?不完全是,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種表現形式?!熬妥诮毯托叛龅年P系來說,離開了信仰,宗教就不成其為宗教,因而信仰是宗教的靈魂。但是,信仰卻可以離開宗教,離開宗教的信仰可以以其他形式存在?!盵1]
縱觀中國的歷史,無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為代表的“禮教”,漢唐時期儒釋道三者的交融,還是宋明時期道法思想和理學信仰的延續,甚至新時期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中國所謂的信仰更強調實用性和功利性。而這一切與西方遠離世俗的、純精神世界的信仰追求有著明顯差異。
到了現代,中國大多數人擺脫了來自宗教或來自彼岸信仰世界的約束,走向了“以人為本”的體系,而這種以人為中心的體系必然顯示出人作為創造主體的差異性。人人平等的觀念、差異本身的存在以及其他各種因素,最終導致了現如今人人想要發聲、人人能夠發聲、人人都叫囂著要創造的現狀。并非說“創新”本身存在問題,相反,創新是推動一個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但一味地注重創新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顯然有些鼠目寸光、得不償失。反觀印度,一個幾乎人人都信教的國家,“一個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一個精神世界的麥加”,卻將目光聚焦于傳統,形成了現如今極具風格,有著極大文化自信的文化富國。
二、回溯“傳統”,何為“傳統”?
有了回溯傳統的意識,便該要明確回溯何物,那么下一步,我們所追溯的“傳統”到底是什么?是當時的宗教信仰?還是過去某種藝術的存在形式?在解決這一問題前,我想大家需要明確兩個問題:首先,時光已老,斯人已逝,當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過去的東西不可能完全恢復原樣;其次,回溯傳統不是復古主義,回溯傳統并不意味著放棄創新,二者之間并不相悖。
前不久,臺灣漢唐樂府的創始人陳美娥來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做了有關南音樂舞的講座,我也因此有幸親眼目睹了被她復建的南音樂舞。是的,在這里我用了“復建”一詞,而非“創造”。為何如此?原因很簡單。其一,在成立“漢唐樂府”之前,陳美娥在福建閩南甚至范圍更廣的整個東南亞地區做了近十年的田野調查,她的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極其嚴格且程式化的依照——梨園戲曲當中的科步。而梨園戲本身,又因為“偶”的存在兩千多年都未曾改變其樣貌。因此,無論她如何運用現代人的思維去復建,其作品的根性仍舊存在并且深厚、濃重。
因此,回溯“傳統”絕不僅僅是對當時宗教又或是表層、形式上的復原這么簡單。它首先應是劉鳳學所言的“沒有出處,絕不出手”的追溯傳統的態度;其次,它也應是如陳美娥一般以完全有據可依的方式對事物外在形式進行復建的方法;最后,它更應是透過外在形式對當時社會歷史的考察和更深層次的文化探尋。
三、放眼當下、關照“傳統”
知曉困境,明了方法,下一步我們要做的不再是理論意義上的回溯,而是實踐層面、真正意義上的回溯傳統。在這一方面,非遺組織的設立無疑是對近幾年來“創新”狂潮的很好抑制。之所以說抑制,并非否認“創新”本身的意義,而是對一味追求“創新”背后所帶來的藝術作品內涵的缺失以及觀眾審美層面的扭曲等不良風氣的及時糾正。正如歐建平研究員所說“任何一個創造性的行為,都只能是在不同程度上繼承前人的創造性成果,并且注入個人創造性智慧的結果?!薄皞鹘y”與“創新”這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在具體實踐時是萬萬不可割裂開來進行的。
整體來看,這種發展勢態無疑是很好的,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傳統”,甚至有了“非遺進校園”這類新的生存空間。但在保護工作這一層面來看,國家仍是主導力量,而民眾的參與度則是我們可以繼續努力奮斗的領域。
參考文獻:
[1]張琳.現代性的信仰困境與信仰塑造[D].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畢業論文,201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