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慧 鄒建玲
【摘 要】外宣翻譯的目的是向世界傳播來自中國的聲音,讓其受者明確無誤地理解譯文所傳遞的信息。本文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基礎,以上海博物館中譯英文本為例,試分析其譯文準確性,以此來檢驗其翻譯是否實現了對外宣傳的目的,并就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目的論;外宣翻譯;上海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212-02
一、博物館用語研究背景
伴隨著世界一體化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旅游業蓬勃發展。在最近發布的《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北京不再穩占城市榜單的第一位,上海取而代之。由此可見,上海的魅力值逐年提升,旅游業發展勢必更加興盛,而作為熱門景點的上海博物館更是應該注重對外宣傳。
伴隨著每年5月19日旅游節以及上海市每年舉辦的旅游節活動的推動,前往上海參觀博物館的外國游客越來越多,而博物館用語的外宣文本,是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徑。此類文本屬于文物翻譯,是考古領域的特殊文體。譯者除了要精通源語與目的語之外,還要明白翻譯目的、讀者對象、翻譯標準。愛潑斯坦曾說:“一個人的談吐顯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機構在對外交流中的外語水平直接影響到它的國際形象”[1]。因此,博物館用語中譯英的水平不容小覷,故筆者實地搜集資料,試以目的論為主要理論依據,探討上博語料的可行性。
二、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外宣翻譯
翻譯過程除了受兩種語言的影響和作用外,還受到各自社會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等因素的制約。而外宣翻譯由于自身題材和作用的特殊性,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因素的制約作用尤其明顯。因此,我們不能忽視翻譯理論,更不能在缺少任何理論的指導下而盲目地從事外宣翻譯工作[2]。
目的論將“行為理論”( action theory) 引入翻譯理論中,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采取的方法、策略,這就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目的原則( the skopos rule) 。語內連貫( intratextual coherence) 是目的論的第二個原則,意思是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能夠讓譯文讀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語際連貫( intertextual coherence) 是目的論的第三個原則,又叫“忠實原則”( the fidelity rule) ,這相當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譯文應該忠實于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這三大原則構成了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但是,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必須服從于首要原則,即目的原則3]。
外宣翻譯是指各級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等通過各種媒介或交流平臺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對外宣傳報導的翻譯。不完全等同于廣義的漢譯外。對外宣傳是個廣義的概念,涉及一系列活動、一系列行為,其中包括文本或口頭活動的話語的語言轉換問題。專門的外宣活動有明確的目的性,它有特定的出發點、行為主體、目標受眾,有明確的、希望達成的效果[4]。正如黃友義指出:“外宣翻譯是一種門面工作,其中的錯誤與缺陷會被放大來看??梢院敛豢鋸埖卣f,外宣翻譯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5]?!?/p>
三、“三大法則”在上海博物館中的體現研究
(一)目的原則。目的原則指的是,目的語文本取決于翻譯目的,即有什么樣的翻譯目的,就會產出什么樣的目的語文本。翻譯活動可以有很多目的,但是,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人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以下是筆者搜集的關于目的法則體現情況的語料,試做簡單分析。
例一:米芾所書《行書多景樓書冊》,英譯為:Poems of Duojing Lou by Mi Fu,其中,對于“樓”,中國人自然明白其含義,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外國人并不知道“樓”代表什么,為不影響目的語讀者理解宣傳材料,從而導致閱讀障礙,影響跨文化交流,不妨譯為:Poems of Multi View Tower by Mi Fu。
例二:中國歷代書法館宣傳頁上,有中文:甲骨主要出土于商代晚期的都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英譯為:Most of them with a divinatory content were found at the Shang capital city, Yin (todays xiaotuncun, Anyang, Henan). 其中,小屯村譯法不夠嚴謹,河南也宜補全“省”,譯者需要在譯文中增添相關的文化信息,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譯文的可讀性,而且會使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交際環境中有意義,也達到了宣傳中國文化的目的。試改譯為:Most of them with a divinatory content were found at the Shang capital city, Yin (todays xiaotun county, Anyang, Henan province)。
例三:“兩塗軒”書畫專室,原文譯為:Liangtuxuan,兩涂軒是一個私人書齋,由菲律賓著名華裔企業家莊萬里先生在其事業登峰之際建立的。至于軒名“兩涂”,莊先生在自撰的《兩涂釋義》中作了如下解釋:治學之糊涂,一也;交友之糊涂,二也,以“兩涂”名軒,以示警惕。首先譯文沒有空格,容易造成誤解,而且這樣譯不能突出其作用,目的性原則也無法體現。筆者認為,可試譯為:Liang Tu Pavilion,或直接譯出其功能,為:Special room for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二)連貫原則。連貫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綜合考慮語境和讀者的背景知識,使接受者理解譯文并使譯文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6]。
例一:獸面紋尊,張雪庚先生捐贈英譯為:ZUN With Animal Mask,Donated by Zhang Xue Geng,上博的人名翻譯幾乎都使用首字母大寫的方法,但是此種方法不符合標準的中文姓名英文譯法,也與目標語國家的寫法不一致,從而失去了連貫性。根據國家頒布《漢語拼音方案》,最標準的英文寫法就是直接翻譯成漢語拼音,正確的書寫應是: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開寫,姓和名的開頭用字母均大寫。當中文姓名是三個字時,姓氏開頭字母大寫,兩個字的名為一組,首字母大寫。而且,為感謝這些捐贈者無私的奉獻,除了中文標明“先生”和“女士”以表尊重,英文也可以適當地加以體現,因此張雪庚先生宜譯為“Mr.Zhang Xuegeng”。
例二:中國歷代書法館宣傳頁上,關于二王(王獻之、王羲之)的介紹,有中文:本館藏有二件傳世赫赫名跡,被稱作“下真跡一等”的唐代鉤摹本《上虞帖》和《鴨頭丸帖》,英譯為:We have in our collection the Tang copies of their very famous works Shangyu Tie and Yatouwan Tie, 其中,《泰山刻石》、《上虞帖》、《鴨頭丸帖》作為作品名,宜用外國人熟知的斜體格式進行表達,這樣游客一眼便知其特征,減少閱讀障礙,增加連貫性,故此句宜改譯為: Shangyu Tie and Yatouwan Tie。
(三)忠實原則。忠實原則指的是譯文總體上沒有違背原文大意和初衷,但這并不意味譯文和原文字字對等,絲毫不差。忠實法則所規定的要忠實多少和以何種方式體現忠實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以及譯文的目的[7]。
例一:雕塑館中,雙思惟菩薩石像,北齊,公元550年-577年,故宮博物院借展,英譯為:TWO GODHISATTVA IN MEDITATION,STONE,Eastern Wei,A.D.534-550,By courtesy of the Palace Museum,其中,北齊被譯為東魏,菩薩被譯為GODHISATTVA,朝代的錯譯也許并不影響外國游客的觀賞效果,但是基本的拼寫錯誤不僅會使他們迷惑,甚至會對博物館的專業性產生質疑,影響跨文化交際。應改譯為:TWO BODHISATTVA IN MEDITATION,STONE,Northern Qi, A.D.534-550,By courtesy of the Palace Museum。
類似的拼寫錯誤還大部分見于人名的錯譯,如中國歷代書法館宣傳頁上:褚遂良譯為“Zhu Suiliang”,顏真卿譯為“Yan Zhengqing”,吳昌碩譯為“Wu Changshou”,中國繪畫小常識宣傳頁上:“黃公望、倪瓚”譯為:“Wang Gongwang,Ni Zhan”,“鄭燮”譯為:“Zhen Xie”,“漸江”譯為“Zhan Jiang”,“仇英”譯為:“Chou Ying”。小臣單觶、亞盉、德方鼎及德鼎這些西周成王期間的青銅器英譯為:King Chen reign,明清家具淺識宣傳頁上,“平頭案”譯為“Pingtiaoan”等。
例二:玉器在中國的用途非常廣泛,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發揮過其他藝術品不能取代的作用。(摘自中國歷代玉器館宣傳頁)
譯文:The beautifully carved jades with their deep implications have plaid some special roles in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ideology, ethics and religion that other kinds of art have never reached.其中,“plaid”意為方格花紋,明顯不符合語境,屬于語法錯誤。這種錯誤不僅會增加游客的質疑,還會使應莊重的博物館失去整體的嚴謹性,加深誤解,應改譯為:played。
四、提升博物館用語中譯英水平的對策
(一)高校培養專業化人才。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增強國際間交流,高校在培養博物館相關專業的學生時,可分不同方向進行培養,如應用型和非應用型,非應用型方向學生對英語水平沒有太高的要求,但是應用型方向學生不僅要認真鉆研本專業知識,還要加強英文知識水平,為以后的工作增加競爭力,能夠勝任更高要求的工作。
(二)委托專業的翻譯公司進行英譯。對于大型且重復性較多的工作,可以交給專業的翻譯公司進行翻譯。由翻譯公司組建術語庫和記憶庫,避免出現基本的拼寫錯誤,以及同類文物藏品或同一文化現象出現譯文不同的現象,組織翻譯小組共同完成譯文后再請專業翻譯人員進行校對。
五、結語
盡管翻譯目的論不是西方翻譯界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一種理論,并且該理論的使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但是其對于外宣翻譯的開展卻極具解釋力。上海博物館中存在的翻譯錯誤是我國外宣翻譯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應該更加注意譯后校核與統一,因為“任何外文印刷品或廣告、招牌,即使原稿的翻譯和打字完全正確無誤,在排版和制作過程中也難免會滋生不少錯誤”[8]。另外,譯員應該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主人公意識,對自己的翻譯成果負責。因此,博物館英譯應以目的論為導向,以譯文為中心,采用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突出譯文的可讀性,最大限度地傳遞文本中的信息,以實現對外宣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愛潑斯坦,林戊蓀,沈蘇儒.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J].中國翻譯,2000(6).
[2]宋雙維.目的論關照下的外宣翻譯—以“中國·上海”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
[3]楊镕靜.目的論視角下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以故宮博物館公示語為例[J].外語教育教學,2012(12).
[4]曾劍平,陳琳.外宣翻譯的特點及原則[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18(3).
[5]黃友義.堅持 “外宣三貼近 ”原則 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6]周育俊.從目的論三大法則看美國總統演講中的中國詩詞英譯[J].2014.
[7]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8]陸瀚森.“用洋文出洋相”有損我國對外開放的形象[M].中國翻譯編輯部,中譯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