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璠
摘 要:財經類高職院校建設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途徑需要在社會大背景下,轉換學校、教師、學生觀念,從專業特色入手,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學校、教師的帶領下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各方面協調一致的育人環境。讓學生通過專業理論的浸潤及刻苦的專業技能操作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關鍵詞:文化育人、環境育人、轉換思想、特色育人
在我國文化強國戰略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是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高職教育的重要歷史使命。高職教育是鏈接學校和社會的中間環節,也是關鍵環節,是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在各種媒體、言論充斥于學習、生活環境情況下,要想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離不開學校和教師的引導。利用好高職學生求學期間進行道德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專業、職業、工作崗位及社會。高職院校是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的場所,因此在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方面應具備高職特色。
一、 圍繞社會大環境,轉換教育思想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工匠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地精心琢磨自己的專業技能,在自己的專業上做出成績。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當中,應基于這一社會背景,大力宣傳和教育把“工匠精神”植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各個方面。
1、學校轉換目標。“工匠精神”要求學生具有動手操作能力,將以往由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為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學校還應調整培養目標,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為目標,轉變只注重專業技能學習的觀念,提高綜合素質教育,實現從技能培養向全面育人文化的轉變。
2、學校培養目標轉換帶動學生重新認識專業。學生從只注重專業技能學習轉化為培養技能精益求精、團隊團結協作并具備吃苦耐勞精神的通用技能,此外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善于創新能力也是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需具備的。
二、強調高職特色、專業特色育人
每所高職院校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培養目標不可泛泛而談,需要建立在自己的專業特色之上。財經類高職學院創造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時應體現專業特色。在財經類院校當中應充分吸收中外優秀傳統財經文化、精髓和思想,比如建立金融博物館讓學生認識到金融的前世今生,見識到金融在現代經濟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專業理念的浸潤可以無處不在,多種方式來實現。
1、專業實踐。當前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金融類技能大賽較多,給學生提供競爭和交流的平臺及機會。在備賽和參賽中,學生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通過參與競爭方式再次重現、鞏固,在比賽過程中除專業知識展示之外,又可鍛煉學生其他方面綜合能力。
2、專業講堂。可聘請國內外的知名行業專家、學者、優秀的企業家及優秀校友開展系列講座讓學生更貼近專業、了解專業文化、金融業用人需求及未來發展趨勢,使學生從感性上認知專業,對專業具有憧憬。
3、文化共融。財經類專業雖不可像工科專業那樣設置工廠或車間,但可通過仿真的實現環境,模擬軟件來營造職業氛圍,突出專業特色。在實訓室內布置仿真工作場景,在墻壁上張貼金融界名士名言及工作要求都能讓學生領略金融環境,模擬軟件的使用可以讓學生迅速融入工作情景中。
4、技能要求。財經類高職院校應要求所有專業學生必須精通點鈔、漢字錄入等基本技能。這些技能為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畢業后求職的必備資本。學院設有嚴格的考核標準,為確保每位學生能順利通過,特有專門實訓室供學生自主練習。
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離不開自身努力和教師指導,精益求精的技能是需要刻苦的鍛煉得來的。“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是韓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學業的精深在于勤奮,而荒廢在于貪玩。事情由于反復思考而成功,但于隨隨便便行事能走向毀滅。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用堅韌的心去攀登、去堅持是終會見到成果的。
此外,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只能用人來建樹”,說明榜樣力量非常重要。在學校中榜樣可以是教師,也可是學生。在文化育人、環境育人中教師和優秀學生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
三、 多渠道、多形式,代入式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1、 第一課堂建設。
第一課堂為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學校精神物質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現,給學生以最直接的心理影響。財經類院校基礎設施建設要體現專業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標志性的建筑可以讓學生產生代入感,了解文化內涵。比如,遼寧金融職業學院在進行校園基礎建設時突出古代貨幣“外圓內方”的特色,把這一標志性符號用于校園建設的各個方面,在校徽上、在書簽上、在雕塑上都有體現,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財經文化氛圍。
第一課堂是學生接觸專業的直接場所,也是開展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場地,應從教師、教材、課堂、硬件和軟件幾個方面全范圍、無死角展開育人活動。財經類院校修建的專業特色實訓室為第一課堂實施的重要場地,在這里學生從“形”上即硬件了解專業。
隨著科技深入到各行各業,財經類專業作為高科技開發最突出的行業之一,學生掌握軟件的應用非常重要。學生應從“做”上深入到專業,比如在證券實訓室當中,配有仿真模擬交易軟件,可為每位學生開立投資賬戶,學生可以進行實時仿真交易,既能學習專業知識又能鍛煉實踐操作能力。
硬件和軟件的建設和學習離不開教師的設計。在課程項目設計當中重點突出加入文化背景,讓學生認識到專業不單單以練技能,還要懂歷史、懂內涵、懂來源。學生對于專業的認識是從專業課開始的,通過專業教師的精心設計把文化、歷史、崗位要求融入到每一節課當中。
2、 第二課堂建設。
第二課堂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平臺,參與的社團活動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在推動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團種類繁多,財經類高職院校社團在設置方面應具有金融、會計、經濟管理等特色。學生社團是凝聚學生的重要力量,它的內涵和文化直接影響著參與者,所以社團在成立時應明確其路線積極向上、格調高雅等要點,并在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獨特的高職專業特點。第二課堂的設計是為專業服務的,應具有時代性、思想性,以“工匠精神”為指導思想,以專業為開展活動的藍本。開展有意義的具有實踐性的社團活動可以把學生帶入專業知識實踐環節,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做中學、學中做”的宗旨。
第二個課堂除學生社團外,校圖書館,檔案館、校史館等都是學生開展課外學習的重要場所。圖書館搭建文化平臺,大量的專業類書籍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拓展專業知識;檔案館和校史館讓學生領略到文化的傳承和積累,還可了解本專業學長的就業情況,為自己發展定下一個長期目標。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下,近距離接觸文化,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總之,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渠道多種多樣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在社會大背景下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及道德環境下,通過規范的制度、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建設、專業技能考核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讓學生將外在的文化、環境影響轉化為自身的價值判斷標從而形成一種行為,自覺達到高效的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武成.論高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4(10):100-103.
[2]張學洪.提升大學校園文化育人軟實力[J].高校理論戰線,2012(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