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希安
摘 要:散文相較于一般文章,有其獨特的內涵與深度,但是在過去的語文教育中,散文的教學卻與一般文章的教學混為一談,皆被當作讀寫訓練的工具。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語文課堂沒有分清并重視文學課與語文課的區分。這篇文字將強調散文的四大特點并簡要討論其在教學中應用場景。
關鍵詞:文學教育;散文教學;文學教學
引言:
散文作品因其文學性的不同,使它與一般文章區別開來,所以散文既可以被作為一般的讀寫鍛煉例文,也可以被用來做更加深層次的研究。下文將從散文的個人化、包容性、趣味性以及作者的語言風格四個方面,解讀散文與一般文章的不同并討論要如何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同開展對散文的文學研究。
一、個人化的散文
相比于一般文章,散文所擁有的最大的區別在于,散文的個人化寫作占比非常高,所以在對散文的研究中,應該要多結合散文作者當時所處的狀態以及心境,這樣才能得到符合作者最初意愿的理解[1]。又因散文中所寫到的事物,大多已經脫離了它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概念,成為了散文作者眼中的一個象征,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多研究作者的背景,備足功課,并引導學生在這個角度上去解讀散文。
散文的內容因為其個性化寫作的手法而變得不同,所以脫離了一般文章中非常講究的客觀性以及時效性,將個性變作了散文的一種審美追求。而又因為散文的這種自我性,這使得作品擁有了不可模仿、不可復制的特點,就算是同樣的文字,也會因為其作者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含義。所以,散文的教學,還需要根據其作者的寫作特點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解讀方法。
例如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筆下的京都之秋,早不再是其真實情況下的普通秋色。槐樹、秋蟬、果樹,這些事物皆因作者當時的那種癡迷與淡淡的鄉愁所籠罩,煥發出另外一種憂郁之美。因此在教導這節課的時候,老師應該多把目光著眼于作者的這種心境之上,從而去發掘事物以外的意味。
二、散文的包容性
散文的包容性,體現在其片段式的時空概念。片段式的概念將普通的時間觀念顛覆,淡化了時間的因素,將重點放在了此時此刻,強調作者的主觀體驗[2]。如此獨特的時間觀念,使得作者可以用更多的筆墨去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用考慮實際情況下的客觀事件。因此,散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是作者調動了感官的一切可能之后所產生的。所以在散文的賞析中,老師還需要考慮作者在這些特殊時刻所迸發出的感受,而不僅僅只看到一般概念下的事物和事件。
例如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在描述父親爬過欄桿買橘子的這件事的時候,時間的概念便被其淡化。“慢慢探身”、“兩腿再向上縮”、“身子向左微傾”等細節描寫無不展現出作者當時的感動。在這段描寫中,買橘子的時間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在看到這件事情時候的感受。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注意散文在時間上的區別處理,不應該只看到字面上對事件的描述,而應該著重解讀作者在這些片段化時間中所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
三、散文的趣味性
散文因其個性化的寫作風格,其解讀的方法也與一般文章有所不同[3]。同理,若要完整體會到散文的有趣之處,散文的閱讀與教學就應該多去體會作者的審美觀念,學會在不同的作者筆下,使用不一樣的審美角度與審美情趣。
散文在其最先被創立的時候,是為了反思所生,所以散文要被深化提煉成一種文學藝術,其間則必須要經歷改革[4]。而在改革之中,最為突出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變化,那就是個性化所帶來的改變,完全的個性化,使得散文既包含了情又超越了情,散文所能傳達的思想比情更加豐富,更加深遠,這便是散文能夠成為文學藝術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見,散文中所蘊含的這種獨特的情趣需要被廣大教師更加重視。這使得老師在解讀一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更多地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審美去感受,以作者的審美情趣去解讀內容。
例如在魯迅的《秋夜》中,討趣的兩棵棗樹,直刺天空的長枝是作者對死物思考。擬人化的月亮,不識趣的飛蟲,則是作者在這些活物上寄托的思想與感受。略帶傷感的秋色下,實則隱藏的是魯迅當時更加沉重的悲傷與痛苦。老師在教導這篇文章的時候,不應該只讓學生單純地看到字面上的悲情,而應該多帶領學生去體會作者在面對這些痛苦時候的態度,在文筆以及作者心境的角度上,用審美的方式去賞析這篇文章,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與人文關懷。
散文的教學,便是要引導學生多去關注作品中各個角度下的意味,鼓勵學生多思考,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感情更加豐富,內心更加開闊,所以教好散文是全面提升學生心智的重要課程。
四、散文的語言風格
散文的語言風格主要體現在不同作者之間的措辭造句之上,這使得老師要多引導學生去了解不同作者的語言風格,學習不同作者的用詞習慣,從而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鑒賞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載體,其根本還是在于文字,所以要學好散文,學生就應該掌握文字的風格與獨特性,而不同的作家也都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像是魯迅的尖銳、毒辣,周作人的平和、淡泊,郁達夫的主觀、壓抑等。老師在教導這些作家的文章時,應該引導學生多在個人語言風格的角度上去解析文章,從中學習這些大師的寫作風格。
在周作人的散文《故鄉的野菜》中,作者清心寡欲,娓娓道來的文風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文中不乏有對野菜等微小的事物的細致描寫,這便是周樹人所獨有的寫作風格。在平日里,學生們可能沒辦法體會到平和的文筆究竟是何模樣,但如果能夠結合課文,那么學習起來就會輕松很多。因此在教導這節課的時候,老師應該多引導學生留意作者的風格之處,體會作者那種不慌不忙的心境,學習該如何細致地描繪一樣事物。
五、結束語
散文的教學,要注重目的與方法兩個方面。目的是要老師去引導孩子,該如何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獨特情趣和感受,體會文字的美麗之處,進而豐富孩子的思想與情感。而賞析散文的方法則在于要教導學生關于散文的審美形式,從散文的個性化、包容性、趣味性以及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等特點上出發,讓學生擁有更加優秀的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慶.淺析小學語文中文學教育的策略——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視域.科學咨詢,2017(17):116-117.
[2]陳進武.文學教育視域下中國當代文學經典文本細讀——從批評方法到教學實踐.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8):107-111.
[3]張曉麗.文學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好家長,2017(67):82-82.
[4]雷銳娥.高中語文當代散文教學研究.文學教育:中,2017(6):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