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皓
摘 要:作為偏安于魯西南一隅的駐兗地勘單位,47年來,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一次次華麗轉身,驚艷著人們的眼球。這次,魯南院交出新的答卷--2017年魯南院事業家底翻了一番,公益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院屬企業也一改多年虧損的局面,迅速扭虧為贏,事業和企業實現了良性互動和雙贏,全院總資產迅速增長了8個多億,成為引領山東地勘行業創新發展的標兵單位。她的綻放,離不開她的姿態--對人才的重視,對科研的追求。
關鍵詞:人才;科技;創新
先行先試 鑄造人才發展平臺
“逢著公卿,誰不道、人才難得。” 魯南院掌舵人樂江華深有體會的說:“人才是推動魯南院生存發展的根本保障,縱然難得,我們也要千方百計的吸引留住人才,發揮人才在地勘經濟和科技發展中支撐引領作用。”
在地勘經濟低迷下行的今天,魯南院不僅實現經濟逆勢上揚,還創造了一個熱鬧的人才聚集現象:在那里,不乏優秀人才,不僅有來自國內科研院校的博士、碩士等高端專業人才,還通過本土培養向國土部、省國土廳、地礦局輸送了一批高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那么魯南院是如何吸引和培養這些優秀人才的呢?樂江華認為首先是魯南院“開放、包容、共享”的辦院理念。他說,單位是國家的,也是職工的,共享才是發展的動力和歸宿;地質是艱苦行業,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我們有責任為廣大職工解決好后顧之憂,營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大家工作的順心,生活的舒心。
其次是魯南院的事業發展平臺,作為省級文明事業單位,擁有大量的實驗和科研平臺,魯南院的快速發展和搭建科研創新平臺,能夠讓每一位渴望事業發展的人才都能在各自感興趣的專業領域發揮自身的才華。
“魯南院為什么搞科研?這有什么意義?”魯南院2015年投資興建魯南淺層地溫能科研開發示范基地時,不僅院里很多職工發出這樣的疑問,就連單位管理層也有很多反對意見。
院黨委書記樂江華告訴大家: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打造人才的高地更為關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的科研環境,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先進的科研平臺,人才發展、科技創新談何容易。
近來年,魯南院科研創新碩果累累,省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創新工作室建設不斷突破。以魯南淺層地溫能科研開發基地為依托成立的“吳曉華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 先后承擔完成的項目多次獲省級科技獎,其中“山東省濟寧省城區南部地熱資源勘查”項目獲山東省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山東省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魯西)”項目獲山東省十大優秀地質成果。申請的“一種集成地溫監測功能的地源井換熱器及其施工方法”等7項發明專利在項目施工中得到廣泛應用。被山東省總工會命名為山東省“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2016年4月,科研基地迎來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地溫能科研實驗基地”的正式授牌。
多措并舉 搭建合理人才梯隊
“荀借一風爭作竹,燕分數子別成窠”,樂江華認為,地勘單位要想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搭建科研平臺,還要探索自己的人才培養方式,采用引進與培養相結合,一線實踐與進修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全力打造適合單位發展需求的人才梯隊。
從2013年起,魯南院就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教學實踐基地,雙方利用各自優勢,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雙方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的共同進步發展。魯南院還承擔了國內地質五大院校地學類專業畢業生的畢業實習和見習,每年寒暑期,都有近百名的本科、碩士畢業生來到魯南院實習實踐。對于新進員工實行入院教育培訓,邀請相關專業技術專家講授各類專業知識,并組織他們到野外考察學習。
除了教學培訓,魯南院還采用豐富多樣的培養教育方式來全面提升職工綜合素質。舉辦“魯南地質大講堂”,邀請中科院院士翟裕生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講授地學、經管、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開拓職工視野。實施“一帶一”師帶徒,傳幫帶活動,確保新入職大學生都有專人指導,在全院選取一批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技術骨干,由院專家、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給予言傳身教,加快人才成長步伐,取得良好效果。在山東省地礦系統首屆地質勘查技能大賽中,魯南院囊括了所有12名獲獎選手中的6名,其中包括礦產勘查專業和水工環地質勘查的第一名。另有30余人分別獲得富民興魯、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優秀工程師等各類榮譽稱號。
目前,魯南院擁有高級及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近百人,其他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計劃到2020年,全院人才資源總量保持在900人左右;本科學歷及以上人才、高級職稱及以上人才的比例,分別達到50%、16%以上,建成結構合理、隊伍穩定的三級專業技術梯隊。
人才引領 大力促進地質成果轉化
樂江華深知,教育培養人才是地勘單位發展天平的一端,而學以致用,大力促進地質成果轉化才是單位長足發展的根本。他推崇“從將軍到士兵”的用人理念,人才使用主要看能力、看實績、看貢獻,打破論資排輩、能上不能下的用人觀念,將各專業領域“想干事、能干事”的優秀人才選拔匯聚到科研創新工作室中,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創新主體作用,大力進行發明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
卜華,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是一名長期在地質一線工作既有理論又有實戰經驗的“雙料人才”,因專業技術能力強和工作成績突出被任命為該院魯西南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主任。2016年10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辦、魯南院承辦的中國地調局水文地質調查編圖規范研討會在兗州舉行。卜華團隊承擔的沂蒙山區羊莊盆地1:5萬水文地質調查項目水文地質圖編制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該項目在查明了工作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最新版1:5萬水文地質圖和全國首例三維可視立體水文地質圖,其中水文地質圖作為新版編圖示范在地調局2016年科技工作會議上做了展示,三維視立體水文地質圖,作為我國水文地質編圖的創新模式于當年11月份被帶至意大利參加國際編圖交流,實現了我國水文地質編圖的創新與突破。
與此同時,該院其他幾個創新工作室在各自科研帶頭人的帶領下百花齊放,創造出的科研成果呈井噴之勢,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張國權歸來莊金礦成礦模式研究創新工作室”承攬的“山東省平邑縣歸來莊金礦深部勘查”項目探求金礦石量353萬噸,金金屬量14噸,取得良好找礦成果,為服務礦山企業,緩解礦山資源危機起到了重要作用。“姬永紅水文地質空間研究創新工作室”承攬的省內外1:5萬水文地質調查等項目,在工作過程中十分注重成果轉化并服務民生,施工的鉆孔成井后全部移交當地群眾免費使用,對保障當地群眾飲水和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王天放鉆探工藝研究創新工作室”主動對接國家新能源戰略和國土部“三深一土”戰略,逐步轉向非常規能源勘探,不斷提高深部鉆探工藝研。
魯南院經過十多年的人才建設,科研開發,現已具備承擔和完成省部級、國家級及國際合作課題的能力。計劃2019年全面建成魯南淺層地溫能科研開發示范基地,完成國家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程技術等創新中心申報工作,努力建成集地質服務、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國內一流的現代化科研地勘單位。
參考文獻:
[1]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2016年工作總結
[2]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2017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