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妙
摘 要: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相對單一,依舊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發(fā)揮自身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只能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課堂的參與度不高。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轉(zhuǎn)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本著生本的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注意對學生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向?qū)W生灌輸自身的思想,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可以不斷得到拓展。
關鍵詞:升本課堂理念;小學科學教學;主體地位
生本課堂的建立主要是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師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效率和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生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1]。
一、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成不夠完善,在課堂的學習中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建立相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小學科學教學大綱中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大多較為開放,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通過建立適當?shù)慕虒W模式,可以促進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2]。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度,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積極的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利用小學合作的學習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行為會對整個集體產(chǎn)生影響,同時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也可以加強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在交流中吸收他人思想觀念中的優(yōu)點。例如在學習《水和食用油的比較》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進行觀察和實驗,在探索中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使學生在互動中加強對課程內(nèi)容的認識和了解,并且在互動中可以積極的表現(xiàn)自己,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小學科學課堂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成果,同時也能突出教師在教學中強調(diào)的生本理念。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個人性格以及經(jīng)歷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3]。教師也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對于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自信將自身的個性充分向教師展示出來。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在學習中難以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很難取得明顯的學習成果,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同時應該給學生一定的鼓勵,讓學生勇于表達自身的想法,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教師應該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困難給予幫助,尊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也表明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更好的踐行了生本的理念。
三、利用課堂提問,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增加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提出問題的質(zhì)量,確保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促進作用,教師也應該注意提問方式的靈活性,提問方式的不同,很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小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注意提出問題的合理性,學生可以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4]。例如在學習《植物生命的開始》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問,當看到小草發(fā)芽,小燕飛回來了,你們會想到什么?當看到湖面上的病開始融化了的時候,你們又會想到什么?當提到春天時,你們會想到什么?通過教師多次的提問,學生可以清晰的認識到教師想要講授的是和生命相關的內(nèi)容。通過提問的方式不僅加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使課本中的內(nèi)容變的生動、形象。在生本課堂理念的引導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幫助學生拓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讓學生逐步進行解答。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學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在探究結(jié)束之后提出自身的觀點和想法,教師針對學生給出的答案再進行系統(tǒng)的評價,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不足以及存在的優(yōu)點。利用課堂提問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自主的認識到自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好的體現(xiàn)出生本的理念。
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被逐漸應用到學科教學中,多媒體的教學方式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它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也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把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利用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方式展示出來,將課堂中較為枯燥的學習內(nèi)容變的生動、形象,多媒體的應用符合學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為課堂營造了一個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帶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享受。例如在學習四年級《各種各樣的巖石》時,由于學生對巖石并不了解,大規(guī)模的巖石距離學生的生活也比較遙遠,通過運用多媒體的形式可以將原本距離實際生活較遠的事物,以生動、直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學生可以在多媒體中欣賞到大規(guī)模的巖石,被大規(guī)模的巖石吸引,并且對巖石產(chǎn)生更加深刻印象。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使小學科學課堂學習取得更加明顯的教學成果。
五、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身實踐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影響,學生的動手實踐對學生理解學習內(nèi)容和掌握知識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動手實踐的方式可以帶給學生視覺上的體驗[5]。小學科學是一門實際應用性和操作性都較強的學科,學生通過自身動手實踐,會對學習內(nèi)容更加感興趣,也能對教材中的內(nèi)容理解更透徹。例如在學習小學五年級《陽光下的影子》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陽光下的影子的是什么樣子,并且在不同的時間,影子會有怎樣不同的狀態(tài),在觀察結(jié)束之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對觀察到的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和解說,通過運用動手實踐的方式,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結(jié)束語:
總之,生本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積極轉(zhuǎn)變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可以充分得到鍛煉,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學習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關欣.生本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2):95.
[2]翟鵬.生本課堂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J].新課程導學,201,(12):69.
[3]陳笑蘇.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
[4]姚曉燕.生本理念下的 小學科學教學探討[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6):129.
[5]楊志霞.生本理念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