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峰
摘 要:曙光油田是一個以稠油開發為主的油田,其中薄互層油藏儲量占68.4%, 主力油層可采儲量采出程度達到85%以上,在不轉換開發方式的情況下,進一步挖潛難度加大。為了穩定此類油藏的產量規模,區塊于2005年6月在杜66塊首先實施火驅采油技術現場試驗。本項目針對火驅各階段開發矛盾,總結火驅開發特點,對火驅開發平面及縱向上火線波及狀況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以指導下步調控工作。
關鍵詞:薄互層、火驅、燃燒差異、火線、縱向動用
引言
杜66塊1985年正式投產,經過27年熱采吞吐開發,油藏已進入吞吐開發后期,存在“兩高兩低”的開發矛盾[1]。區塊于2005年6月開始進行火燒采油技術試驗,經歷了從單井單層先導試驗到多井組多層規模實施的過程,目前井組已達105個,控制地質儲量4015×104t。近年來通過對區域地質特征、火驅機理及適應性的研究,深入分析火驅各類影響因素,為下步精細調控奠定基礎。
1、概況
曙光油田杜66塊構造上位于遼河斷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開發目的層為下第三系沙四段上部杜家臺油層,屬扇三角洲前緣相沉積。含油面積4.9km2,地質儲量3940×104t。油藏埋深800~1200m,油層平均有效厚度51.4m,平均滲透率0.781μm2,平均有效孔隙度25%,原油粘度300~2000mPa.s。縱向上劃分為杜Ⅰ、杜Ⅱ、杜Ⅲ三個油層組,10個砂巖組,30個小層。含油井段130~170m,油層層數多,平均單井30~40層。單層厚度薄,平均只有2.5m,為典型的薄互層狀稠油油藏。標定采收率為27.2%,可采儲量1070.6×104t[2]。
1985年投入開發以來,先后經歷了上產階段、穩產階段和產量遞減階段。經過20多年的吞吐開發,區塊已進入吞吐開發后期,存在“兩高兩低”的特點,截至目前杜66塊有油井544口,開井368口,日產液1815t/d,日產油412t/d,綜合含水77.44%,采油速度0.40%,采出程度23.59%,可采儲量采出程度86.79%。斷塊累積產油929.5415×104t,累積產水934.8032×104t,累積注汽1677.7633×104t,累積注水74.9777×104t,累積油汽比0.61,目前地下虧空450.9×104t。目前平均吞吐11.9周期,地層壓力1.2Mpa,對比原始地層壓力下降9.53Mpa。
2、火驅開發歷程及現狀
2.1火驅開發歷程
杜66塊火驅采油試驗項目從2005年初開始啟動,經過資料分析和多方結合,最后確定杜66北塊曙1-47-039井組。2005年5月,在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后,啟動杜66北塊曙1-47-039井組進行火驅采油現場試驗。
2005年6月—2006年10月為單井組單層火驅先期試驗階段;2006年10月—2010年9月為六井組單層-多層火驅先導試驗階段;2010年10月—2012年1月為十六井組多層擴大試驗階段,2012年1月-目前為規模實施階段。
2.2 火驅試驗現狀
截止目前,火驅采油試驗區共有注氣井105口,開井85口,日注氣100×104Nm3。共有生產井487口,開井386口,日產液3985t/d,日產油825t/d,含水79%,年產油24×104t。
3、火驅開發取得的主要效果
一是日產油量持續上升:火驅井組日產油由轉驅前330噸上升到713噸,增加一倍以上。
二是單井日產油不斷提高:區塊單井日產由0.9t/d提高到1.9t/d,是吞吐的2.1倍。
三是年產油量穩定回升: 年產油達到24×104t,較轉驅前提高11×104t,較常規吞吐增加16×104t。
四是階段增產效果顯著:實施火驅以來階段增產67.5×104t。
4、主要影響因素研究
4.1油藏處于高溫氧化燃燒
火驅轉驅以來,尾氣排放量持續增大,尾氣組分監測結果表明:80%以上的油井實現高溫氧化燃燒,O2利用率達到90%以上;產出氣CO2含量在12%以上,N2/ CO2比值在4-6之間,視氫碳比保持在1.1-2.5之間。油藏整體處于高溫氧化燃燒狀態
4.2油層溫度壓力上升明顯
轉驅后地層溫度、壓力變化較為明顯,其中注氣井溫度逐步下降、壓力逐步上升,而采油井溫度、壓力呈上升趨勢。其中先導試驗區地層溫度由73℃上升到109℃,壓力由0.8MPa上升到3.2MPa,數模顯示高溫區范圍明顯增大。
4.3井距越小見效程度越高
生產井受效時間受井距影響,杜66塊火驅采用100×141m反九點法面積注采井網,平面上見效程度和見效速度受井距影響較大。統計先期試驗10井組的見效井數表明,70m以內的內線油井見效井17口,占其總井數的85%,100米的油井見效井19口,占其總井數的76%,141m井距的油井見效井8口,僅占其總井數的53%。實踐證明,井距越小油井見效率越高,見效程度越高。
4.4采出程度決定油井見效速度
采出程度高的區域油井見效速度快,但增產效果較差。先導試驗七井組區域共有油井45口(含部分二線井),見效井41口,見效率91%,其中采出程度大于20%區域見效率達到100%,采出程度小于10%區域見效率只有85%。
從增產效果來看,采出程度小于10%區域的油井單井日產從0.52t上升到4.2t,增加3.7t,而采出程度大于20%區域的油井增幅只有0.8t。
4.5儲層物性影響火驅動用程度
一是平面非均質性導致火驅平面動用不均。平面非均質性較強,導致平面動用不均,根據2009年示蹤劑測試結果表明,見氣井18口,占生產井的66.7%,少量見氣井9口,占生產井的33.3%。其中單向見效13口,占48.1%;雙向見效9口,多向見效3口,兩項占44.4%;不見效2口,占7%。
二是縱向上非均質性強導致縱向火線波及差異。杜66塊上層系儲層砂體一般為30~50 m,全塊平均砂層厚度為46.2 m,儲層以不等粒砂巖為主,平均孔隙度25.9%,滲透率571×10-3μm2,泥質含量16.38%,屬高孔、中-高滲儲層。縱向上層間非均質性強,滲透率變異系數0.62,突進系數5.1,級差50;層間滲透率級差最大可達287倍,突進系數最大為12,層間矛盾突出[3],使火驅縱向動用存在較大差異。
5、結論
(1)井網井距為影響火驅見效程度的主要因素;
(2)采出程度越高的區域見效速度越快;
(3)儲層非均質性導致火驅見效不均;
參考文獻:
[1] 張厚福.石油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
[2] 溫靜.“雙高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規律及挖潛對策[J].特種油氣藏,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