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艷
摘 要:當今世界經常發生天國與地獄的循環,發生著善意與惡果的惡性倒錯,而今,我們就在這樣的循環生活中,在善意與惡性倒錯的歷史結果中思索。
關鍵詞:財富 ;文化;面面觀
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商朝末年的政治家呂尚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時、地有則,能與人共之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中國人最基本的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間的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影響深遠的儒家思想,恰恰有仁愛的核心,而中國富人對這個高端文化的知識仍很陌生。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圣人不積,既以為人愈為,既以與人已愈多。”就是說圣人從來不積攢什么財富,盡量為別人做好事就多了,自己也就有了盡量把東西給別人,自己也就多了,這個就是舍與得的關系。像毛澤東、斯大林、甘地、羅斯福這樣的超級偉人,實際上都是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他們從未為自己和子女留下什么財富。
窮人是整個生態的基礎。正如沒有泥巴就沒有蝦米,沒有蝦米就沒有小魚,沒有小魚,大魚也活不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而窮人就是泥巴,處在食物的最末端。窮人雖然渺小,多一個少一個確實無關緊要,但整個的窮人卻是社會的基礎。沒有窮人誰都活不好,或者說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富人拯救了窮人,離開了富人地球就不轉,恰恰相反,窮人才是社會的基礎。窮人是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衣食住行,文化娛樂就是一個生物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俗點說“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是世界上沒有了窮人,富人的日子也沒法過,更談不上擴張和發展。
二、無人格之善,不成其為善
道德永遠都是必須的,人之為人就在于首先人不能變成獸,也不能變成神,所以人不能沒有道德感。無論是西方信仰的宗教道德,還是中國仁愛的宗教的道德,大都反對在金錢的、物質的、理性的面前節節敗退,直到完全淪喪。因為這樣的文明只會倒退與沒落,人不再是物,而完全被物化了的人類已經不再是人。
人類社會畢竟不同于動物世界,人類之間有競爭,但也有協調,這個協調的本質就是人類文明。一個好的社會需要大家共同推動,每個人都有責任,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要負擔更大的責任,無人格之善不成其為善,無尊嚴之愛不成其為愛。讓愛有聲,讓愛有形,讓愛有格,讓愛有尊,讓愛與善不再成為一種企盼,而是從一個有骨骼有體魄的人身上出發的。因此,它們與人格尊嚴互為因果關系。人的善念是可以被喚醒的,就看你怎么去喚醒,任何人的心里其實都有一根善良的弦,這根弦只要有愛心,才能撥動他。要想別人善良首先就得付出你的愛,飽暖后,應想到社會的責任,想到自己的操行。讀書可以提高自己,捐學可以培養后代,拓業以效力社會,多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
這個世界經常發生天國與地獄的循環,發生善意與惡果的惡性倒錯,而今,我們就在這樣的循環中生活,在善意與惡性倒錯的歷史結果中思索。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人。”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而且,博愛的升華往往要通過信仰來獲得。心理學家認為,之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感到的幸福更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幾乎所有宗教都強調感恩的重要性,他們會感激空氣、水、食物、親人、朋友以及一天的平等。
三、捐贈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契約平衡機制
和諧社會就是要給社會底線以機會,經濟的枷鎖捆住了道德底線,是非倫理價值往往是以尊嚴作為支撐的,當人的尊嚴得不到維護的時候,墮落就開始。因為沒有了尊嚴,就意味著墮落沒有了代價。
世界永遠也逃脫不了分成富人與窮人的格局,窮人的問題是生存問題。因為繼續窮下去,他們甚至連維持生命基本食物都沒有了,窮人的生存問題于是就會轉化成窮人的邏輯。鄧小平同志生前就說過一句話“老百姓的感覺來得比我們更加真實,就是這么一個道理,如果搞兩級分化,中國社會就會出現鬧革命的問題(《讀者》2007.3..P22)。所以,人類始終都在努力尋找克服對立,以暴制暴的辦法。富人與窮人之間達成一個基本的契約,富人保障窮人的人權,窮人尊重富人的產權,而且,從人權和產權的平衡來看,只要富人的產權依然存在,窮人的生命就必須得到保障。當窮人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時候,富人就必須通過捐贈養活窮人,而且,富人養活窮人的推理不僅是出于道義的原因,而是人權和產權契約的使然——富人延續了窮人的人權(生存權),也就是等于保障了自己的產權,于是富人向窮人捐贈就成為一種必然和正常的社會機制。
四、富人的基本價值是正義、責任、和諧、同情和慈悲。
在中國文化中,自我的范圍比較大,自我不僅包括自己本身,更多的時候還代表自己的家庭,主要是自己的種族。他們在擇自己行為的時候,不僅考慮自己內在需要和情感,更多的時候要考慮的是有沒有達到他人的要求利益和期望。可以說,中國文化中,在做一事情時,實際上也同時是在實現他人的心愿滿足他人的愿望。比如漢代的韓信就曾念念不忘劉邦的“推食食我,解衣衣我”之恩,這句話的意思說“自己的肚子餓了要吃飲,想到別人也要吃飯,自己身上冷,便知道別人也想穿衣服”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的思想和作派在中國傳統中是大得人心的,也是一種財富文化的積淀。
美國的比爾蓋茨認為,他賺錢絕不是為自己花的,他有一套價值理念,有一種終極關懷。他認為,人固然是要賺錢的,他賺錢絕不是為了把錢揮霍掉,而是為了一個目標而賺錢,為了賺錢本身而賺錢這個活動是持續不下去的。人們在分析中西方不同財富倫理觀后,通常會得出兩個結論,用以解釋這種差異,一是故鼓勵慈善的稅制,我們沒有,二是西方有基督教的傳統,鼓勵回饋社會,我們沒有。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經說過“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因此,新興的富豪們如比爾蓋茨,“股神”巴非特都爭先恐后紛紛設立基金,把大部份的財產都捐了出來。相反,中國的大富豪大都把財產轉移到了子女們的名下,中國的富人大都患上“貧困國家的富貴病”和“游戲人生的享樂癥。”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并擁有數千年獨特的文化土壤的社會來說,要找到經濟倫理生長的可靠而豐富的源泉仍是一件難事。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更大責任是——如何在市場倫理范疇內引導中國的富人們建立起正確的財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