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
非物質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涵蓋習慣行為、技藝、語言信仰等非物質方面以及表現為物質的傳承等,它承載和守護著華夏最真實的文明底線,更是各民族的精神依賴及文化史的活態傳承。本文擬就其保護及傳承的多維化策略進行探討。
一、非物質文化傳承面臨的多重問題
隨著各地文化經濟的發展繁榮,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全面展開,但也面臨著多重問題亟待解決。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革。因為我國非物質文化植根于農耕經濟基礎,而目前隨著城市化的快節奏發展,人們的生活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較大變化,也勢必影響到了傳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另外,人文環境、物質環境的變化也影響巨大。諸如洛陽的“劉井薛氏石刻”以及“笙制作工藝”,就目前的傳承保護而言,之所以顯得乏力,主要還是因為目前整個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其的需求急劇減少,導致其生命力越來越弱。
2.傳承理念的割裂。目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措施,存在傳承理念上的一些問題,“缺乏整體互動思維、文化創意思維,走的是又割裂分離、丟車保兵的路,這樣保存下來的也僅僅是一個軀殼。”[1]諸如“洛陽海神樂、硪工號子、十盤、嗩吶、九連燈、曹屯排鼓、竹馬舞”等傳統音樂、舞蹈等非遺項目,作為民眾生活之中的活態文化,其傳承理念理應多元化,以民眾作為傳承的主體,圍繞他們的生活來開展,這樣的話方能實現在傳承中創新,“以個體化文化藝術創作、創意和再生造型創造, 來弘揚本土文化精神和時代情感。”[2]
3.傳承對象受傳統制約而顯得狹隘。非物質文化的形式及內容都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更新的,我國目前傳承的模式普遍是口傳身授的代際傳承,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范圍小、耗時長而且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而不穩定;另一方面,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公共文化的特性就需要其傳承的過程中具備公共性、傳播性,如果僅限于個人一種安身立命之本,這種傳承理念上的狹隘性就會導致一旦不能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便很有可能會放棄傳承,從而導致某一種非遺文化的斷層。
二、非物質文化傳承策略的多維化
非物質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決定了其傳承思路應該依據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采取多維化的傳承策略,這也是非物質文化多樣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1.集聚型產業化的展示基地建設。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在其實踐過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系統性的上位傳承保護策略對于非物質文化的“活態傳承”,成為一個地方非遺項目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切忌“政績炒作”,“而是以文化自覺的姿態站在保護它的崗位上進行‘政府主導。”因此,極探索多種多樣的互動模式,以期建立一種文化理念與民眾情感之間的溝通,比如建立如民俗產品一條街、非遺生態園等基地型平臺。
洛陽于2017年4月建成開放的“文峰塔非遺文化產業園區”,就是中原地區非遺活態傳承的基地典型,其中引入了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余項,非遺產品方面基本保障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例如真不同水席、洛寧竹編、登封窯、唐三彩等。在非遺的展示手法上,更是植入手工的體驗及傳習、文化交流等,讓整個非遺的保護、傳承業態增加了參與性、互動性,真正實現了活態傳承。
2.以普及教育激發民眾自發傳承意識
(1)教育傳承是普及最快捷有效的方式。目前非遺多由傳承人的口傳心授來傳承,這邊導致很多的非遺項目知識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論性整理,而高校作為文化傳播、弘揚及創新的重要平臺,也能提供妥善的應對方案,同時也可以擔當起對于后繼傳承人才培育的義務。2009年,南陽師院12名師生表演的南陽大調曲子《雪中紅梅》,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提名獎”,這對洛陽地區的傳統音樂、舞蹈、戲曲及美術項目都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這一方面,國內外有很多經驗可借鑒參考:云南省便組織一批國家、省級傳承人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高等院校展示技藝、開課授徒;國際上,韓國專門制定了在中小學生中普及傳播文化遺產的相關規章制度,中小學生必須有到“民俗村”體驗生活的經歷,作為學生升學畢業重要的考評依據,強化了中小學生弘揚優秀文化、保護相關遺產的意識[3]。當然,非遺的普及推廣進校園仍面臨著多重問題亟待解決,諸如:教育政策保障、教育經費配套投入、專門的活動場地建設等等,甚至也會涉及到區域性乃至全國范圍內教育體制、包括考試制度等深層次領域的探索。
(2)民間自發傳承。關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最根本的傳承仍然是原生地的民眾自發傳承。因為傳統文化強調的是人的生存方式,是在生產互動過程中的文化表現,不能單純理解為“為了文化而文化”,所以,自發傳承有著深植群眾生活習性的內驅力,以及約定俗成的情感依賴,這種方式在洛陽區域以“廣場狂歡月”集中展現,但民眾參與度仍有待加強,參與方式多樣化仍待創新。
3.產品創新及市場的開發推廣
依托非物質文化的產品創新,既能表達更廣內涵,對其社會化普及也能起到積極作用,并以一種嶄新的形態融入當代主流文化視野。
傳統工藝這一類非物質文化在生活中一直被使用,洛陽這一方面傳承發揚比較不錯的有:杜康釀酒工藝、小街鍋貼制作技藝、煙云澗青銅器制作技藝;但是也有些正在逐步淡出民眾的視野,比如:黛眉手織布工藝、金屬錘鍛工藝、笙制作技藝等。實際上我們發現飲食類、可以作為禮品類的找到了當代傳承創新的新形式,但是像“金屬錘鍛工藝”這一類功能單一、市場渠道狹窄的,應該有更典雅精致的發展方向,并使其與我們當代人的生活產生更廣泛的關聯。
產品創新模式下,各地文化部門仍需以品牌策略謀發展。品牌作為物化后的文化載體符號,能夠起到市場宣傳的品牌效應,基于非物質文化自身豐富的個性內涵,很多都可以打造出區域品牌符號,既能提升認同感,也可以提高區域競爭力[4]。這一方面,洛陽有些手工藝技藝類正在積極做出嘗試性努力,諸如:唐三彩、牡丹瓷等方面,洛陽已經形成了市場規模效應,而且形成了以“唐寶齋”及“李學武牡丹瓷”為代表的品牌符號,起到了積極的市場帶動效應。
上文我們提到了,非物質文化對民眾來說有約定俗成的情感依賴,因此其傳承發揚不能脫離開群眾這個基礎,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基于這一層思考,在其傳承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傳播維度就是“體驗互動式傳承”,這可以變被動傳播為主動傳播,變被動觀賞為積極體驗,可以讓人們參與其制作過程,體驗創造的快樂,感受傳統文化這種情感依賴的精神家園。
結 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在當代社會應堅持“以傳承保護為基礎,以創新思維增活力,以開放思維拓視野”的傳承理念,充分利用科技在傳承保護方面的作用,突破時空局限,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擴大傳承范圍、豐富傳承內涵,是實現非物質文化健康發展的綠色、協調之選,也符合當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喬曉光.中國多民族鄉村的文化資本與新農村建設//本土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文集[M].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28.
[2].同上.
[3].馬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歷史文脈的傳承對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5(1):13-17.
[4].顧江.文化遺產經濟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