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 安通 華姝
現代物流新高地
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 安通 華姝
圍繞“互聯網+”高效物流、供應鏈金融、多式聯運、物流園區等建設,貴州黔北物流新城正在探索一條“互聯網+”高效物流的創新發展之路,從而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遵義位于我國西南腹地,是承接南北、連接東西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在現代物流發展中優勢獨具。”在2017中國(遵義)國際物流博覽會暨全球采購大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對遵義作了如此評價。
一直以來,受交通、物流、冷鏈等因素制約,“好貨出不去,優品進不來”成了遵義乃至貴州農特產品發展之痛。
為解決這一痛點,遵義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建設鐵、公、水、航多式聯運樞紐,全力打造貴州黔北現代物流新城和農商旅互聯綜合體,搶占內陸物流開放新高地,助推黔貨出山、“泉涌”天下。小時就可以讓顧客吃到正宗的貞豐粽子。”
從“外聯”方面來看,目前我國運輸量最大、效果最好的物流通道當數“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這條通道從重慶經新疆的阿拉山口進入俄羅斯,最終到達歐洲。
“如果渝貴鐵路開通,貴州黔北物流新城建成,我們就完全具備外聯條件,將‘渝新歐’物流線延伸到遵義、貴陽,最終形成‘黔新歐’物流大通道。”貴州遵鐵物流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洪龍表示,“下一步,我們還將往廣西延伸,將海上絲綢之路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絡的建設,貴州已于2015年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高鐵、高速路、水運、航空等立體交通不斷完善,貴州的交通問題正逐漸得到解決。
“借助便捷的交通優勢,我們將在全省88個縣(區、市)布局農商旅互聯綜合體,加快農特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流通速度。”貴州省農商旅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金剛說,大量優質的農特產品,還可以通過黔北現代物流新城與省外的2000多家物流企業緊密聯系,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內通外聯。
為了把“內通”介紹得更加清楚,金剛舉例說:“如果端午節想吃貞豐粽子,通過網購至少也要兩三天時間才能收到,而我們可以在端午節的前一天發往全省88個縣(區、市),再通過我們的綜合體系半個和‘黔新歐’聯通,真正實現南下北上,全線貫通。”
據洪龍介紹,貴州黔北現代物流新城占地9400畝,總投資152億元,由公鐵聯運區、貨運信息服務與智能停車區、倉儲物流區、交易市場與加工配送區、創意產業區、綜合服務與辦公區6大功能區構成。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貴州物流產業發展的又一高地。
大交通帶來大物流,大物流帶來大發展。
“交通瓶頸得到有效解決,黔貨出山就基本上有了實現的基礎。”洪龍說,物流新城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國家一類鐵路口岸”“國家級物流標準示范基地”“B型保稅物流中心”四張名片,讓西部內陸地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實現與全球互聯互通的發展格局。

建設中的貴州黔北現代物流新城。(夏藝杰 / 攝)
洪龍所說的多式聯運,主要是指通過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方式來進行運輸的物流體系。
“附加值高、儲存時間短的,我們就選擇走航路;附加值較低、依存時間相對較長的,我們就可以選擇走水路。”洪龍說,今后烏江到嘉陵江再到長江的水路打通之后,遵義航運將得到極大改善。
在物流新城的建設現場,記者看到,一片寬闊平坦的土地上,施工車輛往來穿梭,井然有序。物流新城項目正好處于川黔鐵路和渝貴鐵路之間,交通區位優勢不言而喻。
物流新城的建設,最終目的還是要圍繞運營來展開。在招商運營方面,物流新城一是立足本地,把原來川黔線三個貨運場的企業和商戶,全部搬遷過來,平穩承接原來遵義市通過鐵路運輸發展的產業。二是走出去,與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物流企業合作。目前,物流新城已與阿里、京東、貨車幫等達成意向協議。
圍繞“互聯網+”高效物流、供應鏈金融、多式聯運、物流園區等建設,物流新城正在探索一條“互聯網+”高效物流的創新發展之路,助推貴州產業轉型升級。
曾幾何時,貴州農特產品一度面臨尷尬和困境。“養在深閨人未識”“酒香也怕巷子深”。
2017年9月,貴州省發布《發展冷鏈物流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10月,又一次發布《貴州省降低綠色農產品冷鏈成本若干政策措施》。
《方案》提出,到2019年,貴州將建成以貴陽和遵義為中心,市(州)所在地為樞紐,縣(市、區、特區)為節點,鄉鎮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為末梢的冷鏈物流網絡,形成覆蓋范圍廣、運營成本低、使用效率高、“冷藏、運輸、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實現鄉鎮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冷鏈預冷全覆蓋。
“省級層面的政策支撐,讓我們進一步增強了發展的信心。”金剛說,就目前農商旅公司在全省綜合體的建設來看,冷鏈體系和集配中心仍是核心板塊。
為暢通流通渠道,實現農產品全鏈聯動,貴州省農商旅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將88個農商旅綜合體作為冷鏈節點,物流新城作為冷鏈中心,讓中心和節點之間,節點和節點之間形成一個運輸網絡,著力解決貴州省冷鏈物流配送短板,推進綠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降本增效,為貴州農產品走出去奠定堅實基礎。
“優質農產品價好的時候,我們讓利給農戶,不參與市場競爭,賣不起價格的時候,我們就會用保護價收購,最大程度減少農戶損失。”金剛說,在對接市場方面,遍布全省各地的綜合體項目就要實現收得進、存得住、穩得起、賣得出,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帶領貧困群眾致富。
如何借助信息化生產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金剛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如果廣東有個需要花菜的訂單,通過查閱物流大數據體系,可以了解到貴州荔波有5000畝花菜正在收割,雖然貴州道真和綏陽也有花菜產業,但是權衡各方因素,從荔波運送到廣州是最節約成本的。同時,廣州有貴州市場需要的海鮮,我們就可以同時拉回來,這樣來回雙向都是滿載,且距離最近,成本最低。
目前,貴州省農商旅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正計劃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等地建立外銷體系,打通產銷渠道,將農、商、旅有效結合,助推黔貨出山、泉涌天下。
(責任編輯 /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