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梓
我軍建設思想的歷史演變
◎文/于梓
黨的十九大精辟概括習近平總書記領航強軍興軍的偉大成就和理論創造,鮮明提出習近平強軍思想,為實現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了根本指引和科學指南。縱觀我軍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使命就像一根紅線,貫穿于我軍建設和發展的全過程,始終隨著時代條件、黨的任務和軍隊發展而不斷演變。
中共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就原則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舊政權的歷史任務。在嚴酷的斗爭和血的教訓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勝武裝的反革命,就無法擔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無法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1927年建軍之后,我軍承擔起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綱領中“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的歷史使命。“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就是我軍在這一時期歷史使命的形象概括。1928年至1930年初,毛澤東在他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于1929年末召開的古田會議,明確了建設新型的人民軍隊,從政治上建軍的原則。在1930年至1931年的反“圍剿”作戰中,紅軍取得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方針,凝練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形成了紅軍的基本作戰原則。在這一時期,黨領導軍隊創立了一整套建軍原則和制度,我軍不斷發展武裝,建立和擴大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有力地動搖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基礎。
在抗日戰爭這場中國近代規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和對手最兇殘、犧牲最慘重的反侵略戰爭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偉大的民族覺醒,迸發出空前的巨大能量,展現出氣貫長虹的抗戰精神,終結了百年來列強侵華的歷史。其間,我軍承擔著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我們黨先后采取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各部隊設立軍政委員會、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部、建立抗日根據地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等措施,保證了黨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充分發揮戰斗隊、生產隊、宣傳隊的作用,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堅持“持久戰”,“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主導作用,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承擔著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為了實現這一奮斗目標,毛澤東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核心就是打殲滅戰,不斷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我軍遵照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開展以訴苦和“三查三整”(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民主整軍運動。在此基礎上,各部隊廣泛開展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三大民主”運動,經過3年艱苦卓絕的戰爭,用“小米加步槍”徹底推翻了國民黨政權,成功地履行了我黨賦予的歷史使命。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世紀之交,軍隊承擔著維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重要力量的歷史使命。中共中央、毛澤東及時提出,建設一支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軍,來擔負這一光榮的使命。其主要內容是:國防建設要根據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以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為指導;要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在世界大戰可能避免的相對和平時期,要實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上的戰略性轉變;等等。在此基礎上,頒布了紀律條令、內務條令、隊列條令,實行了“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統一的訓練”,增強了部隊的“組織性、計劃性、準確性和紀律性”,“五統四性”,為軍隊正規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相適應,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提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任務。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對戰爭與和平關系的新判斷,作出了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使軍隊從“盤馬彎弓箭待發”的臨戰狀態中解脫出來,轉入和平時期建設軌道。我軍確立了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要求人民解放軍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現代化建設,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立足于主要應付可能的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加強軍隊打贏現代戰爭能力建設。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標志著戰爭形態開始發生新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世界性政治和軍事形勢的變化,于1993年初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要求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加速人民解放軍的質量建設,提高應急作戰能力。為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中央軍委于1995年提出,軍隊建設要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思想,即“在軍事斗爭準備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由此改變了戰爭準備的基點。在戰略目標與戰略任務上,強調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證。以此為指導,人民解放軍的核心軍事能力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界新軍事變革持續發生,我軍審時度勢,進一步充實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時移法變,勢來必乘,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加強、協調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和軍隊統帥,在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不平凡征程中,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巨大理論勇氣和戰略智慧,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深邃思考和戰略籌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體系。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人民軍隊聽誰指揮、怎樣鑄牢軍魂”“為什么強軍、怎樣強軍”“打什么仗、怎樣打勝仗”等基本問題,豐富發展了我們黨建軍治軍思想和方針原則,領航人民軍隊的強軍新征程。習近平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強調政治建軍是立軍之本,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我軍政治工作,最緊要的是把理想信念、黨性原則、戰斗力標準、政治工作威信四個帶根本性的東西立起來;等等。這些論斷和要求,進一步明確了軍隊建設的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戰略抓手,科學確立了強軍興軍的戰略布局。
習近平強軍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軍事篇”,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人民軍隊的強軍之道、制勝之道,升華了我們黨對軍事指導規律的認識,把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當代中國軍事實踐提升到新境界,為我軍實現強軍目標、邁向世界一流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點亮了照耀強軍征程的時代燈塔。
本欄編輯/牛澤群 郵箱/gcdynz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