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40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從一匹“小馬駒”演變成一頭“大象”。船小好掉頭,過去是一葉“小舟”,現在則是一艘“巨輪”,掌舵“巨輪”挑戰要大得多。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黑天鵝”影響、“灰犀牛”威脅、“木桶”效應羈絆等問題,跳出“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仍需穩中求進、勠力攻堅。
2017十大國策備忘
即將到來的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認真謀劃好全年工作,要切實做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進步、在改革開放上有新突破、在轉型發展上有新成效,在優化政治生態上有新氣象。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也是2018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放在當前政策體系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地位。未來一個時期,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其中,去產能,要竭力防止“僵尸企業”死灰復燃和落后產能企業“火中取栗”,更要不斷鞏固成果防止陷入“去產能、增產量”的怪圈;去庫存,要遵循“住房不炒”,避免“接盤俠”“打雞血”,更要在長效機制建設年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去杠桿,要去金融杠桿、去債務杠桿、去地產杠桿,防止“交叉感染”,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降成本,要拿出更多的誠意和減稅降費幅度更大的政策,重點關注“隱性成本”;補短板,要補效率短板、補協調短板、補生態短板,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尤其是要重點圍繞降成本,把“三去一降一補”有機聯系起來,注重土地、資金、人工、科技、技術、管理等要素市場打造,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版”。
★聯合國近日發布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顯示,目前東亞和南亞仍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而今年中國對全球的經濟貢獻約占1/3。
★2017年我國去產能均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全國退出煤炭、鋼鐵產能已分別超過4.4億噸和1.15億噸,2018年有望完成或提前完成“十三五”去產能任務。
★近日,中行發布《2018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GDP增長6.7%左右,比2017年小幅回落,但在平穩增長同時將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厲以寧:中國經濟正面臨的10大尖銳問題;2.苗圩: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3.遲福林:實體經濟如何做大做強做優

掃二維碼下載本欄目增值服務《領導智庫文選》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2018年開局之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淡化經濟增速目標,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構建創新型人才隊伍,積極引導政策重心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以創新為抓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依靠要素、投資拉動為主轉向依靠智慧經濟、知識經濟驅動為主,加快勞動力數量紅利到科技創新紅利的轉換。把質量變革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任務,把效率變革作為主線貫穿,把動力變革作為基礎支撐,主動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質量變革,要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和資源節約利用,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不斷增強經濟質量優勢。效率變革,要不斷提高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各類生產要素產出水平,更加重視科技進步貢獻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動力變革,要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新動能、激發新動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未來3年,全國還將有4000萬人需要脫貧,任務依然艱巨繁重。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戰“硬仗中的硬仗”“短板中的短板”。必須狠下繡花功夫,拿出過硬辦法,把扶貧、扶志和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要以2018年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為契機,主要針對扶貧領域存在的“四個意識”不強、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工作作風不扎實、考核監督從嚴要求不夠等問題展開專項治理。值得一提的是,不僅要把脫貧攻堅當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戰場,而且要把脫貧攻堅變成鍛煉培養干部的主戰場,更要把脫貧攻堅當成密切干群關系的主陣地。
【決策看點】
●12月4日,麥肯錫發布了長達176頁的中國數字經濟報告。麥肯錫的數字中國調研報告,從國際地位、數字化進展、背后的驅動力以及政策和商業環境五大維度出發解讀了國內的數字化生態及其潛力。報告顯示,中國電子商務(2016年交易額占全球40%)和數字支付(2016年個人消費交易額7900億美元,是美國的11倍。)已經領先全球;獨角獸公司數量占全球1/3,獨角獸價值約占全球43%;2014至2016年間風投金額達770億美元(占全球19%)。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以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為重點,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系統入手、多源共治,加快推進污水管網與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和國考斷面水質達標、重點流域污染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工作。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控,全面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加快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處理工作。尤其是要堅決守住“散亂污”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階段性成果,堅持零容忍,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壓實基層責任,確保不留死角。著力解決優質生態產品稀缺問題,做好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結合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決策看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中國這么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要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大變革”,實現產業轉型、產品轉型、技術轉型“三大轉型”,優化升級傳統產業,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要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以共享經濟、產業協作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
●12月13日,交行發布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展望報告。報告從短、中、長三個經濟增長周期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動能轉換:1、短周期接近尾聲:庫存變化表明近期經濟增速可能放緩;2、中周期正在轉換:供給周期表明當前處于新舊供給動能轉換節點,當前是舊動能供給走弱的末期,同時是新動能形成的初期,處于新老動能交替的關鍵節點。3、長周期在下行中轉變:人口結構轉換導致動能走弱,未來經濟增長減速的趨勢難以逆轉。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既要對原有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行完善和升華,也要著力破解新時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更要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和提升發展質量,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尊重城市發展規律,以國家級中心城市群為核心,著眼于區域統籌發展,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和區位特點,積極推進類似大灣區、大通道、大帶路、大圈線建設。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補償機制,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打造區域經濟合作利益共同體。著眼于分類指導和一體聯動、重點引領和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推動形成點、圈、線、塊協調聯動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形成以大數據為關鍵技術的數字經濟戰略格局,是實施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要把數字經濟作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進行前瞻性布局,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完善基礎信息資源和重要領域信息資源建設,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進入2018年,要進一步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數字經濟。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重點做好數據集中和共享,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形成全面覆蓋、統籌利用、統一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利用數據推進各項工作的本領,運用數據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城鄉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圍繞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新農人“新四農”展開。新農村,要開啟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凸顯農村秩序與山水格局、自然環境的融合協調。新農業,要以供給側改革為引領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農民,要通過創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新陣地、新載體和新平臺,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農民隊伍。新農人,要發揮互聯網基因、創新基因、文化基因、群體基因的優勢,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元素和新能量。要著力培育農村創新創業的帶頭“能人”,建設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推動落實金融服務、財政稅收、用地用電等“政策禮包”,構建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盡快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農民勇于創業的新機制。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社會化服務支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主體,更好帶動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決策看點】
●近日,有關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三個關鍵周期會拉長,這將為中國爭取持續發展的時間窗口。一是戰略機遇期會拉長,而且會創造新的戰略機遇期。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周期如在15年、25年見到顯效的話,對于中國來講將是一個新的大戰略機遇期。二是經濟發展周期會拉長。再有10年持續5%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就可以實現長達半個世紀的經濟高速增長和中高速增長。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沒有過的。三是制造業繁榮的周期會拉長。強國之基、立國之本還是制造業。繁榮的制造業周期還是要盡可能拉長。我們在轉型升級中,產業邁向中高端已經出現端倪。
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在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特別要針對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拿出過硬措施,扎扎實實地改。同時,培厚土壤,建設良好黨內政治文化,堅決反對關系學、官場術、“潛規則”“圈子文化”“碼頭文化”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凈化正風肅紀“小氣候”,剝開“四風”隱身衣,拆穿腐敗“變形計”,努力構建清清爽爽的同志間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干干凈凈的政商關系。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紅線,防止去產能安置中的失業風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重大風險包括但不限于:一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三是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四是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五是國際形勢及外部重大風險和挑戰。
【鏈 接】
劃重點,從六個“一”看2018年中國經濟走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藍圖,12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出2018年經濟發展的清晰走向,概括起來就是六個“一”。其中,一個根本要求,即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個重點,即現代化經濟體系開篇布局;一個長效機制,即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保障住有所居;一道防火墻,即防范風險要取得積極成效;一個底線任務,即向深度貧困地區發力;一條紅線,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明顯減少。 資料來源:新華網2017年12月8日
2018四大升級點亮中國經濟新動能
最近,有關機構展望2018年中國經濟時表示,四大升級點亮中國經濟新動能。1.制造業升級。全球朱格拉周期和新工業革命下,看好高端裝備制造業、通信(5G)、芯片、半導體、物聯網等產業;2.消費升級和消費率提升。主要受收入持續中高速增長、財富效應不斷顯現和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3.城鎮化戰略升級:由之前的因地制宜城鎮化升級為以城市群為主的城鎮化,將會穩投資(軌交和房地產投資),也能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提高效率;4.自貿區升級:改革開放40周年,或進入開放新周期,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將走上新臺階,自貿區更有可能升級。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上海)201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