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近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無人機技術研究所獲悉,航天科工正在發展基于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構建空中局域網的“飛云”工程,可實現超過一周時間的應急通信保障。該工程有望年內開展應用示范。
臨近空間是指“空”與“天”的結合部,普遍將其定義為海拔20千米至100千米空域。該領域已成為世界大國戰略博弈和角逐的新興戰略空間。臨近空間超長航時無人機是支撐臨近空間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目前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航工業等單位正在開展其研發工作,部分已進展至飛行驗證階段。航天科工下一步將重點針對該類無人機涉及的能源、動力、氣動、結構等核心關鍵技術開展持續攻關,盡早開展飛行驗證。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接受采訪時說,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消費市場、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

醫藥消費
中國現有近5000家原料和制劑企業,醫藥制造業年度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有近50家制劑企業通過歐美的認證或檢查,醫藥制造品出口額超過135億美元,中國醫藥產業已經具備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安全可靠醫藥產品的能力。作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一發現被稱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但中國在醫藥經濟和藥品監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藥品研發、生產、流通和使用存在地區間的不平衡性,藥品監管存在地區間的不協調性等問題。
近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制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于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涌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采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目前,這款波浪發電裝置前期裝機5千瓦,采用浮體重構模塊化設計理念,后續可以擴大波浪能發電系統裝機容量,通過并網可以提供標準電力供給。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潘建偉及同事在超冷分子和超冷化學量子模擬研究領域獲新進展。他們首次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弱束縛分子與自由原子間發生的量子態可分辨的化學反應,并實現了其動力學的探測,從而向基于超冷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該成果已于近日發表于《自然—物理學》。
量子計算和模擬具有強大的并行計算和模擬能力,不僅為經典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也可有效揭示復雜物理系統的規律,為新能源開發、新材料設計等提供指導。對化學反應和材料進行建模是量子計算最可能的應用之一。近年來,超冷化學反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實驗進展,但這些實驗只能測量反應物的損失,而無法對反應的產物進行觀測。因此,超低溫下量子態可分辨的化學反應迄今尚未在實驗中實現。潘建偉及同事第一次在超冷化學反應中觀測到量子態可分辨的化學反應,從而將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實驗研究推進到量子水平。
近日,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聯合發布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首個跨區域的人才規劃,也是首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人才專項規劃。
規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服務協同發展、加強對接互補、實現聯動融合、推進鏈接共享、堅持重點突破的基本原則,明確了以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為出發點,以人才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及政策聯合創新為主線,以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重大任務、重點工程為抓手,大力推進人才一體化發展,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引擎的總體思路。規劃提出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遠期目標是:到2030年,三地區域人才結構更加合理,人才資源市場統一規范,公共服務高效均衡,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區”。
近日,我國學者在國際著名期刊《白血病》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半相合供者也可成為移植首選,開啟了白血病治療的新時代。
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課題組完成。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愈惡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全合同胞與接受者一致的供者一直是首選,但同胞間全合概率僅為25%,供者匱乏嚴重制約著移植應用。該團隊的“北京方案”單倍型相合(即半相合)移植體系,已經達到與同胞全合、非血緣及臍血相合移植一致的療效,超過化療效果,解決了造血干細胞移植供者來源匱乏的問題。
近日,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日前我國在湖北宜昌進行的頁巖氣調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獲得了高產頁巖氣流和迄今為止全球最古老的頁巖氣藏。

體細胞克隆豬
此次獲得重大突破的頁巖氣井——鄂宜頁1井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我國在長江中游部署實施的第一口頁巖氣壓裂試氣井。鄂宜頁1井縱向分為5個含油氣地層,科研人員在其中分別發現了高產頁巖氣流,和迄今為止全球最古老的頁巖氣藏,這為我們南方頁巖氣的勘探提供了新的依據和基礎資料,有望支撐形成新的頁巖氣資源基地,引領長江中游地區頁巖氣油氣勘查開發。下一步,頁巖氣調查將從已經形成規模產能的長江上游向中、下游戰略轉移。
近日,一份特殊的“親子鑒定”報告在天津出爐,13頭克隆小豬與“代孕”母親無血緣關系,僅與供體細胞存在“親子關系”。這從醫學上證明,世界首例機器人操作的體細胞克隆豬在天津誕生。
較之以往“手工操作”克隆技術,此次機器人的自動化“操刀”,用力更小,對細胞傷害更少,更高精度的操作將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的關鍵指標“囊胚率”從10%提高至20%。機器人操作體細胞克隆豬研究來自南開大學機器人所趙新教授領導的跨學科團隊,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是主要合作單位。南開大學機器人所研發多年的面向生物醫學工程的微操作機器人系統,曾獲200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此次克隆豬的誕生,也是時隔15年后,該技術獲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重要成果,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CB1與激動劑——四氫大麻酚(THC)類似物復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揭示了大麻素受體在激動劑調控下的結構特征和激活機制。
大麻素受體CB1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表達量最高的GPCR之一,對人的精神和情緒調節至關重要。大麻素受體CB1的激動劑在疼痛、炎癥、多發性硬化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治療中有非常大的潛力,但激動劑小分子是如何與CB1相互作用以及受體的活化機制等卻尚不清楚。iHuman研究團隊與美國東北大學的Makriyannis實驗室合作,成功解析了CB1與兩種新型激動劑小分子的三維精細結構。研究結果為今后針對GPC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