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 江
回歸故里建設健康風險評價平臺
——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副研究員董兆敏
本刊記者 劉 江

董兆敏
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公害事件不斷出現。酸雨、臭氧層破壞、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等環境危害遍及全球,繼而嚴重危害生態環境以及人群健康。近幾十年來,健康風險評價應環境管理的需求逐步建立與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一種可直接為環境決策服務的技術方法。
健康風險評價是將化學物質污染與健康風險聯系起來的一種評價方法。通過估算有害物質的暴露量及其健康毒性,進而評價暴露于該有害物質的個體以及群體所受到的健康風險。“我們的健康風險評價是對有毒化學物質的暴露以及毒理兩方面進行研究,來提高健康風險評價的實用性及推動其在化學品管理中的應用。”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卓越百人計劃”引進的青年人才,董兆敏如是說。他還說,在未來幾年里,他想在中國搭建一個健康風險評價的平臺,做方法學的創新和應用工具的開發。
健康風險評價起步于上世紀70~80年代,經過近半世紀的發展,其研究框架已經成熟,分為危害識別、劑量-效應曲線評價、暴露評價以及風險表征4個部分。我國是化學品生產、消費以及進出口的大國。化學品對社會進步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化學品登記和管理方面仍不夠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段距離。主要差距是家底不清、法規和標準不夠健全等。當前最緊迫的需要是盡快開展對有毒化學品在環境中的本底值、在環境中的行為以及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確定它們的環境暴露量以及環境健康毒性,并在此基礎上來制定有毒化學品的優先控制清單。
2017年3月,還差3個月步入而立之年的董兆敏從紐卡斯爾大學歸來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進行健康風險評價、化學品管理等研究。10年前,董兆敏進入北京大學進行研究生深造,師從教育部長江學者胡建英教授。2013年,董兆敏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后分別在南澳大學、紐卡斯爾大學工作。國外的幾年時光,董兆敏圍繞健康風險評價開展了方法學、應用以及工具研究,以提高健康風險評價的實用性及推動其在化學品管理中的應用。
從研究生算起,董兆敏在健康風險評價研究領域已經有10個年頭。10年中,董兆敏對風險評價進行了一系列的方法學研究和案例研究。比如,在風險評價中不確定性評價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此課題,董兆敏對比了傳統不確定性分析處理方法的一些優劣勢,結合計算毒理學、生物標記物,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方法研究進行了一些探索。在案例分析方面,董兆敏利用美國CDC公布的NHANES數據,對砷的毒性進行了重新評定。同時,董兆敏還采用流行病數據對PFAS類物質的參考劑量重新計算,以減少種間差異性等。
在應用研究方面,令董兆敏記憶最深的是2008年的時候,我國部分地區報道兒童血鉛濃度超標的事件。追根溯源,在查找事件原因時,人們以為是環境介質濃度超標,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地的環境介質濃度在國家標準之內。那到底是什么導致兒童血鉛濃度超標呢?這一現象引起了北京大學胡建英教授的注意。在胡建英教授的指導下,董兆敏利用Bayes反演計算,結合外暴露濃度以及內暴露濃度,重新核算了環境介質濃度鉛標準。并得出結論,造成血鉛濃度達標導致介質鉛超標的原因在于當前各介質的貢獻率已經超過100%。
為推動風險評價的發展,胡建英教授出版了我國的第一本化學物質風險評價的高等教材《化學物質的風險評價》。在這本教材的編寫中,董兆敏主要負責其中的統計方法以及模型撰寫。胡建英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為推廣風險評價應用化,開發設計了健康風險評價軟件,作為課題組成員,董兆敏也參與此軟件的開發。董兆敏說,目前此軟件已獲得專利。
2016年,環保部化學品環境管理領域發布了《“十三五”環保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目標》征集意見稿。征集稿表明要加強風險評價的隊伍建設。同年,國家發布《優先評估化學品篩選指南(征求意見稿)》。這些文件表明,風險評價在我國發展勢頭強勁。在這個發展的黃金時期,董兆敏選擇回祖國工作。他說:“目前我國的化學品健康風險評價隊伍建設和學科人才儲備非常弱。可以說還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國家從‘十一五’到‘十三五’中就說要促進這個學科的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我想這個時候回國,用自己在健康風險評價領域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經驗為國家的科研工作多出些力。”
化學品管理一直是國際上一個交叉熱點領域。為了有效管理眾多商用化學品,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和組織都有相關的化學物質管理法規,對已有的化學物質篩選控制以及對新型物質進行危害性評估。化學品管理也是我國政府在環境管理領域高度及關注的問題之一。環保部印發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環境與健康工作規劃》明確提出“評估現有化學物質環境健康風險,公布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對高風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進行嚴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
董兆敏說,在我國,目前生產使用的化學物質超過4.5萬種,每年還有近百個新化學物質注冊登記。為了有效管理眾多化學品,我國于2004年簽署了POPs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隨后,我國先后頒布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目錄》等。但是,我國化學品管理起步較晚,化學品管理的重點還是一些易燃易爆以及劇毒化學品,而目前,化學品環境危害控制相關的技術規范和導則體系相對缺乏。為了規范我國的化學物質生產和使用,并使之與國際接軌,迫切需要開展我國化學品的評價方法、預測模型研究和篩選優控化學品。
為此,董兆敏說,他短期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風險計算平臺,此平臺包括暴露模型數據庫、毒性模型數據及一些常用數據庫,與open access性質類似。“風險評價是以數據為主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物質無論是毒性數據還是暴露數據都是非常缺乏。因此,高通量的暴露組學和毒性組學在風險評價中將起到基石作用。”
2014年,美國EPA出版一本叫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 incorporation of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computational, and systems biology的書,該書中提出了3個研究方向,分別是“群體風險評價研究”“in vitro數據應用研究”以及“新技術新數據應用研究”。然而,目前我國對這些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匱乏。為此,作為青年研究者的董兆敏今年第一次申請了科學基金,目標是致力于開發“基于人群生理藥代動力學的優控化學品篩選”。董兆敏說,這些研究將補充我國目前優控物質方法體系,為我國的化學品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談起自己的科研工作,董兆敏說,自己和同級的彭輝博士,趙硯彬博士一起入職。彭博士在高通量監測、蛋白組學等方面推動環境學研究;趙硯彬博士以水生生物為模式進行環境毒理學研究;而他則是在健康風險評價、化學藥品管理埋頭苦研。彭博士和趙博士在頂尖雜志發表了若干論文,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董兆敏說,相對于這兩位科研中的“紅花”,他覺得自己在科研上天賦不足。他要以自己的勤奮追趕兩位的步伐,做不掉隊的“綠葉”。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于30歲的董兆敏而言,在科研這條路上他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談起未來工作的規劃,董兆敏早已列出了滿滿的一頁:工作目標、預期貢獻、教學計劃、團隊建設……他說,未來的日子,他已經做好了與時間賽跑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