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曉
蒲菜沁心涼
◎ 王 曉



蒲菜,又叫蒲白,就是香蒲的嫩芯子。
立夏一過,講究的城里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買菜時會提一把蒲菜,扎成捆,價格不菲。就是這樣,損耗還很大,要剝去層層外衣,留的就那么一點點芯子。這東西只在立夏之后短暫時間里吃得自然味。錯過了機會,想吃,得等明年呢。
童年生活和蒲菜密不可分。立夏過了,我們里下河孩子又多了一個零食,蒲白。散學歸家的途中,溝邊淺水里,蒲草茁壯,大個子拉著小個子的手,讓他盡可能往水邊溝心探,直至夠得著最嫩的蒲草,用力拽過來,剝去外衣,芯子如筍,白生生,嫩呵呵,甜蜜蜜的,直接往嘴里送,這是鄉下孩子不需要花錢的零食,只要膽子大。不小心滑進水里,雖說淹不死好水性的水雞子,洇濕了鞋子,終歸要被大人罵的。
窮鄉僻壤,沒有“莼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有的是水,是蒲。除了當零嘴兒,更常見的是蒲白蒸雞蛋。將蒲白切得細細碎碎的,浸在攪拌好的雞蛋里,放在飯鍋上蒸,米飯好了,蛋也蒸好了。泛著珍珠光澤的里下河大米,粒粒飽滿晶瑩。再嘗蒲白蒸蛋,雞蛋的柔軟綿密,蒲菜的爽脆清新,合二為一。將其與米飯一拌,色澤艷麗,清香撲面,這是蒲菜在我家鄉最最常見的吃法。
為將美味留得更長久一些,主婦們想盡辦法,用鹽將蒲白腌制起來,曬干貯存。外出求生活的人,行囊里帶上一些,不忘家鄉的味道;經年不歸,一朝還鄉,親眷們會特意煮一些,一碗蒲菜湯能喝得游子眼淚汪汪,絲絲縷縷的念想都在里面。牽絆著人心和腳步的,一定有兒時習慣了的口味。
我們年幼的時候,條件所限,蒲菜炒蝦仁、蒲菜火腿羹、腰花熘蒲菜……這些菜,別說是吃,聽都沒聽過。隨著生活的水平的提高,蒲菜也有了各種高端大氣奢華的做法,在飯店里不期相逢,我常常認不得過去的老朋友。生活水平高了,人們在吃得好時,更講究吃得健康,沾著原生態的光,蒲菜日益時尚。
我比較喜歡做蒲菜雞粥。雞脯肉剁成茸,要刀背細拍,使其口感綿軟。蒲白切成小小的丁。雞茸加米粉稀釋后,放作料清水攪成稀糊,放米粒慢煮。米爛后,再倒入蒲白丁。大火使其沸騰,裝碗,撒入火腿丁即成。炎熱的夏季,來上一碗這樣的粥,營養有了,清涼也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