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 利
毛臘生:有著武俠情懷的“大國工匠”
■琰 利

2017年11月9日, 一個鼓舞人心的好消息傳到貴州航天風華精密設備有限公司。憑借敬業奉獻的感人事跡,給導彈鑄造衣服的高級技師毛臘生獲得了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手持銼刀修整工件的時候,毛臘生犀利的眼神容不下絲毫瑕疵,精益求精的態度儼然就是一位藝術家。
然而,生活中的毛臘生,普普通通,不善言辭。遇到記者采訪,他只會帶著滿臉歉疚,操著一口貴州話,鈍鈍地說:“工作的事都好說,其他的我就說不大清楚了。”
自打干上鑄造的第一天起,毛臘生就沒有離開過砂子。這一干,就是40多年。 眼下,國內鑄造產品的合格率大約在60%左右。毛臘生帶領的團隊,合格率卻超過了90%。
即便這樣,毛臘生對自己的質量要求依然沒有放松過。為此,他犧牲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女兒談到父親,毫不掩飾地承認:“平時跟他的交流確實太少了。”
1973年,毛臘生在綏陽縣老家上初中。每個假期,學校都會安排學工學農,毛臘生被派到一家農具廠學習鑄造。“第一次接觸了鑄造,沒想到一干就是幾十年。”這一次偶然的緣分,在毛臘生心中播下了“鑄造人”的種子。
1977年4月,毛臘生經過招工考試進入航天企業工作,意味著這位農村青年正式進入國營軍工廠,可以踏踏實實吃“國家飯”了。
進廠選擇工種時,同伴們搶著挑選車、鉗、銑、刨、磨這些大熱門,毛臘生偏偏挑了又苦又臟又累的鑄造,做了一名翻砂工。
鑄造,俗稱翻砂,是一門傳統的工藝。砂型鑄造成本低、生產周期短,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鑄造方法。全世界的鑄件生產中,70%的鑄件是用砂型生產的。把調配好的砂子做成鑄件的形狀,澆灌金屬熔液,冷卻后打開鑄型,就可以得到最終的鑄件。在這個過程中,配制砂子是至關重要的工序,質量好壞最終決定著鑄件是不是合格品。
如今的毛臘生,只要抓起一把砂子,就能夠分辨出質量的好壞。但在當時,他還只是一個學徒工,專業儲備不夠,只能“打下手”,還常常被老師傅厲聲責備“不開竅”。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毛臘生憨憨地笑著說:“那時沒少挨罵,被說的最多的就是——笨!”
先天不足怎么辦?當然是用盡所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兩年以后,毛臘生便成為業務骨干,參與當時難度極大的差壓鑄造技術研究。直到現在,這項技術在國內仍處于先進水平。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看圖紙都吃力的小學徒,慢慢成長為有色合金鑄造領域的特級技師和高級專家。從修型、合金熔煉、澆注到產品設計,毛臘生在鑄造的各個重要環節都有了出色的造詣。

全國勞動模范、航天技術能手……展覽室里,陳列著毛臘生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我的目標就是把鑄造干好,干好的標準就是產品的合格率不斷提高。”在毛臘生看來,再多的榮譽都沒有自己的目標重要。
“在我們這行,能說會干的叫師傅,能說不能干的叫老師。”貴州航天風華公司鑄造車間技術組組長劉健說,大家都把毛臘生叫做毛師傅,因為他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和技能無私地傳給徒弟。如今,他所帶的徒弟中,有兩人成為國家技師,6人成為高級技工。
退休后的毛臘生返聘回廠,仍然堅持奮戰在鑄造一線,繼續為航天事業貢獻余熱。他說:“趁現在還干得動,多給企業做點事情,為廠里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
“做技術的,就應該做到極致,做到最優、更優,精益求精。”作為毛臘生眾多徒弟中的一位,于丹用三個詞匯評價自己的師傅——奉獻、精益求精、善良。
“每年,我們這些徒弟徒孫都要去給師傅拜年。我是北方人,最喜歡吃的就是師娘做的糯米丸子。我的小孩出生時,師娘還親手織了毛衣。師傅很少過問我們的生活,但是師娘默默幫助師傅做了很多。”在于丹看來,家人的支持是毛臘生幾十年如一日敬業工作的動力。
現在已經成為車間技術組組長的劉健,也是毛臘生的徒弟。“我們從小就認識,他做事一直就是這樣一絲不茍。”劉健說,毛臘生能夠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和他的工作態度分不開。每天下班后,大家都休息了,毛臘生卻在做小工裝,解決生產中的問題。
在《大國工匠》節目的解說詞里,有這么一句:“他們數十年如何一日,專業技能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制造。”毛臘生喜歡武俠郭靖,他質樸的外表下也有藏著一脈武俠情懷。日復一日,他就是用這份擔當和堅持,鍛造著屬于產業工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