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編輯|薛珊
大灣區之上時代的建筑 城市的故事
策劃|本刊編輯部 編輯|薛珊
Architectures of a time,stories of a city

跟著建筑去發現城市,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人們了解城市的另一種渠道。巴黎的凱旋門、埃菲爾鐵塔,倫敦的倫敦塔橋、大本鐘,悉尼的歌劇院,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成為多少人相機中永遠保存的鏡頭。這些城市的地標,它們形成了城市的氣質,讓城市變得清晰、細膩,充滿生氣。要了解某個城市的精神風貌,人們卻往往通過建筑來捕捉那些碎片化的回憶。法國的浪漫、英國的紳士、美國的奔放……20世紀中葉最有創造性的建筑師之一埃羅·沙里寧曾經說過: “建筑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抱負?!?/p>
無論城市怎樣變化,新鮮的現象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上演,然后又悄無聲息地消失,仿佛只有建筑,總能歷久彌新,記錄著城市成長的歷程。無論在哪個城市,當人們棲息于此,總能找到它的歸宿,從那些古老的建筑里追溯專屬這個城市的生活節奏,從中把握和懂得閑適與安逸,并對城市細細斟酌。
對于生活在城市的人眼中,城市的獨特之美不僅僅是風景,還有那些無論城市如何變遷,都一如既往的建筑,它們依舊如昔,勾勒出特有的輪廓,寄托著人們的記憶,默默地記載著城市的成長,延續著城市的精神,又能與城市的未來有所關聯。
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建筑固然是不可錯過的風景,而若要真正理解它,則必須與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深入溝通和交流。這一次,作為城市生活方式觀察者和引領者的我們,從粵港澳大灣區出發,在廣州、佛山、珠海、香港和澳門探索與發現城市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去探究那些古老建筑里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