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瓊耳
文|黃丹麗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工者造物 匠者傳心
蔣瓊耳
文|黃丹麗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WORKERS MAKE STUFF,ARTIFICERS CONNECT SOULS
蘇州小河旁的幽深巷弄里,深諳傳統蘇繡手藝的繡娘們,將晨昏與記憶一針針繡在絹布上,每一幀的綻放,都凝固著指尖的溫度與寧靜歲月的美好。
一河相隔的小鎮工坊中,緙絲師傅將繁復的花紋幻化成腦海中千絲萬縷的絲線肌理,透過古舊的織布機器,在經緯交織間漸漸還原出遙遠朝代的繁華和體面。
兩三年期的壯竹經過數道工序之后被削成細如發絲的篾絲,與潔白如玉的白瓷相遇,在成都舊城區的老工匠手中,被編織成名揚四海的竹編瓷胎。
而在上海市中心緊挨著“愛馬仕之家”的一棟紅磚老房子里,「上下」品牌創始人蔣瓊耳正和設計師們一起端詳著這些沉淀著歲月與文化精髓的老物件,思索著該如何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功用。在這個以飛速發展為榮的城市里,傳統與雋永,顯得越發彌足珍貴,車水馬龍絲毫打擾不了門內安靜而專注的蔣瓊耳,她已看遍世間浮華,因而內心的安然與執著便顯得越發地堅定,深秋的稀薄陽光落在落地玻璃上,她望著那斑駁的光影,端起桌上的清茶呷了一口,落在桌上的杯墊露出來的“太湖石麒麟”,正迎著日光熠熠生輝。
每個人身后都有一條來時的路,而關于蔣瓊耳的這條路,是從一個藝術世家開始的。外祖父蔣玄怡是最早留學海外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也是最早將西方油畫引入中國的貢獻者之一,父親是建筑設計師,蔣瓊耳童年的記憶中,經常隨著父母外出寫生,看遍名山大川,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出生于這樣的藝術世家,走上藝術之路對她而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六歲起蔣瓊耳開始跟隨大師學藝,國畫師從程十發,書法師從韓天衡,后來進入同濟大學正式開始學藝,再到放棄美國求學之路,憑借一腔激情踏上法國,一切的經歷在別人眼中可謂傳奇,在蔣瓊耳眼中卻是自然而然的,仿佛命定。“在法國的學習使我明白藝術是生活和生命的表達,也是從那時候,我明白了中式生活美學正是源于中國的傳統,經歷時代變遷而保留下來的,雋永的美學,不僅根植在中國人血液中,更融入了生活中。”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與熱愛給了蔣瓊耳源源不斷的力量,身處異國的她忽然發現,原來傳統的東方美學早已經如大樹之種,漸漸生根滲入她的藝術設計中?!昂髞恚矣行医佑|到許多深藏于民間的中國傳統手工藝人,我被那些累積了時間和文化的技藝深深打動,希望透過創新的技術,再結合當代的設計,讓中國的傳統手工藝之美再回歸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讓一桌一椅,一香一飲都變成一種享受,讓年輕人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中品味中國古典之美。”一段求學之旅,使她堅定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方向,國度的萬里之遙成就了文化的咫尺之近,一如兒時那個看遍山川美景的她,終于明白歸家之路才是最美的景色。
古往今來,可以稱之為“匠”者,皆是值得尊敬的,這簡簡單單的一個字,蘊含著專注、執著、精巧、出眾等等附加的氣質。手藝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維度,讓歷史與文化具有溫度。在當今中國,談及“匠人”二字,人們更多聯想到的是日本與德國,前者對匠人精神的敬畏,后者在科技精工方面的嚴苛,皆為世界所聞名,但匠人精神的源頭,其實就在中國。
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的榫卯結構,既滿足了傳統的東方美學,又精確地利用了每個木料的承受力,它使得中國的傳統家具達到了技藝上的巔峰;春秋時期的魯班,在原始的生產實踐中發明出了曲尺、墨斗等手工工具,兩千多年來依舊被一代代木匠使用著;唐代的工匠從馬鞍上獲得靈感,制作出了犀皮漆,色澤亮麗,光滑異常,或如流云,或如霞光,或如湖上微漪,或如樹身淺紋……數不清的發明與瑰寶背后,正是隱含著中國傳統工匠的精神與技藝。或許是時代前行中文化的斷層造成了傳承的丟失,每個人都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可那些傳統的精髓卻漸漸地成為一個不確定的符號,一個模糊的線條,最終被一代代年輕人遺忘,于是我們只能從一個個正在消失的手藝人的故事中,惋惜那些與手藝一同消失的厚重的文化,這種種現象,令蔣瓊耳感到十分可惜。
2007年,蔣瓊耳開始與愛馬仕合作,愛馬仕關于工藝與工藝當代化的夢想觸動了她,于是中國文化和西方品牌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誕生了「上下」,它以“家”為原點,將中國的傳統手藝融入到一器一物之間,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里。“中國的文化精髓中最讓我心動的其實是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有些美學是歷久彌新的,比如漢代的服飾,宋代的器物,明代的家具等等。而「上下」的價值觀就是時間和情感,‘時間’是傳統文化的沉淀,‘情感’就是愛。我們懷著對傳統美學的敬畏,創作一個杯子也好,一張桌子也好,一個花器也好,都是承載著情感的。同樣,顧客將這件作品擺在家中,不停地賞玩,越看越喜歡,‘情由物生’,美學就是這樣傳承下去,在當代環境下就會煥發新的生命,新的連接,新的傳承與創新?!?/p>
文化就如同一枚雙面鏡,一面是傳統文化、民間手藝等等古舊文化的固執與僵化,透過它們,照出了一個曾經繁華卻也漸次沒落的舊時代;另一面是潮流文化、快餐文化的虛浮與淺薄,透過它們,照出了一個無心沉淀的時代剪影。如何將它們融合,是蔣瓊耳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不愿意做出一些美麗而無用的物件,更不希望器物除了實用之外毫無美感。
“我認為傳承與創新是缺一不可的,‘傳承’是基礎,中國古代的精髓不只是體現在我們絢爛的文化上面,還有中國傳統藝術生活及哲學思想。這些珍貴的東西應該被帶入我們現在的生活之中,為我們的生活所用,成為當代藝術作品,這就是‘傳承’。而其實最好的‘傳承’就是‘創新’, 「上下」將傳統手工藝變成21世紀的日常器物,讓人們可以把玩,可以欣賞,可以與它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成為文化與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使每一件器物具有真正可以為生活所用的功能,賦予傳統工藝新的可能性?!?/p>






「上下」引以為傲的竹絲扣瓷工藝,是一種很古老的手工技藝,蔣瓊耳考察的時候看到竹編老師這幾十年都在用0.15到0.5毫米的細竹絲編一個比人還大的大象、熊貓,或是精巧的小蝦、小蟲,這對他們來說是工藝的體現,但是今天的生活里,沒有人需要一個竹編的大象。于是,蔣瓊耳和工藝師一起研究,設計,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磨合,最后決定把竹編和白瓷這兩種工藝結合在一起做成茶具,并將這套茶具命名為“橋”。手與心之橋,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這項設計獲得了很多獎項,同時也被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這個作品同樣得到了顧客的喜愛,一度到了供不應求的階段,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傳承”與“創新”的例子,更可貴的是,這項工藝從研發到現在將近八年時間,而手工藝老師的作坊兩年多前開始招到了新的年輕的手工藝人,這就表示它在發展,它被傳承?!白詈玫陌l展不是金錢的饋贈,而是給傳統手藝一個新的市場,通過當代設計提高它的附加值,這樣傳統文化才有走下去的決心,我們的堅持也才有了意義。”
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的體驗,才能打開你的感官世界。從手到心,手工藝人運用自己高超的手工藝技巧,與設計師一起,賦予器物生命力,通過器物傳達情感,這就是蔣瓊耳口中所說的“寄情于物”?!坝袃删湮姨貏e喜歡的話,也是我一直希望做到的,就是‘愛生愛,美生美’。不斷地創作和設計,就是在用創意的方式,去分享和傳播愛,讓愛傳承?!干舷隆沟氖止に囎髌访磕甓际窍蘖可a,與機器制作相比,我們更著重于產品品質本身多過于配合市場需求而去量化生產。例如我們的羊絨氈是完全不用一針一線,全手工搓制而成,長時間使用會根據人的身材、廓形發生變化。攬月包也是如此,使用者會慢慢與作品之間產生聯系,我們的手工藝作品會越來越有使用者的個人特色,這正是手工藝賦予器物的獨一無二的情感價值?!?/p>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必須是安靜的、安定的,如此才能止得住誘惑,守得住初心,你離喧囂的世界越遠,與文化的距離便越近。蔣瓊耳認為匠心首先是虛心,造物的動人之處,便是可以與物對話,與生命交談,而只有保持謙虛的心態,才能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發現藝術,理解藝術。匠心其次是恒心,不管是設計,還是經營品牌,開頭的時候人們都會信心十足,動力充沛,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失敗的打擊會不斷地蠶食人們的精力,恰恰是這種時候,你須得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才能走出眼前的困境。匠心更是不斷追求的執著心,即便匠心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形式會有所改變,要與時俱進,但是你的初心不能忘。
回歸到「上下」這個品牌名字上,結構簡單的兩個字,卻寓意著承載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將東西文化貫通,跨越時間的維度將歷史與未來貫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拔蚁嘈盼磥韨鹘y手工藝會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只有當產品真正融入到現代人們的生活中,為人們所用,你穿著它,你坐著它,你用它喝茶,將它作為禮物饋贈好友,什么東西都是和它有關,這個時候才叫文化的復興和傳承。這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我們的團隊以及無數與我們有著共同夢想、支持我們的人一起在努力做的事業?!?/p>
最近,「上下」的“犀皮漆天地蓋盒”入駐了大英博物館。在過去的很多年間大英博物館已經收藏了許多來自于中國古代御用的精品,也一直在尋找今天的中國可以收藏的作品,找到中國歷史上這些輝煌的令人贊嘆的工藝,探索最講究的生活、最上層品質的器物在當代是怎樣去體現的。最后他們尋找到了「上下」,找到了值得的東西。而中國這些美好的東西——令人驚嘆的工藝也好,生活方式也好,在21世紀可以延續,也讓蔣瓊耳感到十分自豪。
文化不僅要傳承過去,更應該表達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將文化的哲思融化到產品和設計之中,使得廟堂之高、江湖之遠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器一物之中品讀到。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蔣瓊耳卻讓我們相信,這種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現代文化的美好與哲學,必定是不懼流年的,它會像每一件經過歲月打磨而成的手工藝品一樣,在時光的沉淀中煥發出新的生命,與動人的色彩。

蔣瓊耳,中國當代設計師,「上下」首席執行官及藝術總監。蔣瓊耳與「上下」致力于向世界推廣中國的精湛手工藝,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并推廣中國當代設計,糅合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創造21世紀全新的當代生活美學,其當代設計作品被世界各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