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凱 圖 | EMO 高蒙萌 E-IMAGE Eric 邱梓豪
典藏一座城的文脈
文 | 孫凱 圖 | EMO 高蒙萌 E-IMAGE Eric 邱梓豪
COLLECTION OF FULL BEAUTY OF THE CITY
香洲埠以成都的洛帶博客小鎮為藍本,但不是對已有項目的簡單復制,而是找到了一條把古建筑工藝傳承和城市發展及文化傳承結合的方式,并且在借鑒經驗的同時,更多的加入了珠海的本土文化元素,并融入對珠三角城市群、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宏觀定位和發展前景的思考。
對于每一個文化產業項目來說,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讓文化和情懷落地,并且通過商業運營的方式讓項目能夠成功地持續運作下去,進而尋求更大的發展,都是一個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問題。回顧國內成功的文化產業類項目,如“芳草地”“K11藝術”空間等成功案例,無不在宣揚本身文化理念的同時,做到了與商業運營和本地區位特點、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合,在多方因素的選擇權衡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為落地城市,展現了一個帶有強烈自我思考的藝術地標,同時也成為典藏城市文化特色的恰當空間。
沿著橫琴大道往西行,到與中心大道交接處,一幢幢富有中國傳統韻味的院子很自然地映入眼簾,古色古香的嶺南鑊耳墻和傳統中國特色的塔樓式門樓,成為了這片特色鮮明的院落群區別于周邊工地和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最鮮明的特色標簽。
對于項目的副總經理黃冰松來說,這一百多座靜靜坐落于橫琴大道一側,古色古香的院落,不只是一座傳統手工藝營造的古典院落群,也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文化項目,在黃冰松的眼中,這136座各具風韻的院落,同樣也承載著他從業十多年來對城市空間營造和人文傳承的思考,寄托著他自青年時期提筆寫詩開始始終堅持著的傳揚文化價值的未改初心。
與項目管理團隊里大部分來自四川不同,黃冰松可以算是半個“珠海人”,出生于廣西的黃冰松原本是一名“根正苗紅”的“文藝青年”,在2000年前后,專注于詩歌創作和詩歌批評的黃冰松已經是詩歌創作領域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曾一度被譽為“80后詩歌批評第一人”。
2003年,一次機緣巧合之下,黃冰松來到珠海,并進入了當時正值蓬勃發展的地產行業,從文化開始進入商業,先后參與珠海本土及國內數個城市綜合體項目的綜合開發和營銷推廣工作,一轉身,已經十幾年。
文人出身的黃冰松雖然已經在地產行業耕耘了十多年,但骨子里的文人血液讓他對文化產業和城市人文的推廣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與使命感。在黃冰松的理解中,文化復興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文化產業的開發,應該是全社會的共同合力,在這其中,來自民間的力量參與應該是對政府規劃的積極參與和有效補充。在地產行業經營多年,黃冰松一直未曾放棄自己心中這份情懷,也因此結識了香洲埠項目的開發團隊。
在黃冰松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文化項目、文創產業乃至更大一些的城市空間營造項目始終是他選擇加入一個項目的首要條件,為此,他可以放棄一些純商業地產項目相對優厚的物質回報和福利待遇。一如他在2014年選擇來到了當時尚在開發中的橫琴,來到了香洲埠這片尚未動工的一片“白地”,為此,他需要每天驅車一個多小時往返于市區和橫琴的項目工地之間。而香洲埠項目能夠吸引黃冰松加入的,正是項目本身和項目開發商身上所帶有的那份濃厚的人文情懷,在黃冰松的了解中,香洲埠的開發企業是一家集文化產業、地產開發等為一體的多元化發展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民間文化的傳承保護,為此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公司在成都開發的人文旅游小鎮——洛帶博客小鎮項目在2013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譽稱號。在這個項目身上,黃冰松看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一種足以傳世的文化載體,這就是那些傳承自中國千年文明的傳統建筑工藝和空間營造智慧,也仿佛讓他看到了香洲埠這個項目的未來。
“香洲埠項目以成都的洛帶博客小鎮為藍本,但絕不是對已有項目的簡單復制,在經過了洛帶博客小鎮成功嘗試之后,我們也找到了一條把古建筑工藝傳承和城市發展及文化傳承結合的方式,并且在借鑒經驗的同時,更多地加入了珠海的本土文化元素和我們對珠三角城市群、對粵港澳大灣區宏觀定位和發展前景的思考,相信我們這一次肯定能做得更好。”
行走在香洲埠由騰沖火山石鋪就的石板路上,黃冰松感覺這個項目正是他尋找中的,那個照進現實的夢想,看著項目一天天的推進落成,一座座四合院在幾百位“國寶級”匠人的手中慢慢綻放,黃冰松的夢想也愈發清晰和豐滿了起來。在他看來,選擇任何一個項目,都緣于最初的理念相吸,相似的理念和想法產生的碰撞讓他為之著迷。
自2014年加入項目團隊以來,黃冰松每天都準時出現在工地上,戴著安全帽行走在每一個緩慢生長的藝術品中,對于黃冰松來說是一種享受和愉悅。黃冰松覺得, “橫琴的這塊土地本來就非常珍稀,我們想做一件更稀缺的作品。它不是隨處可見的摩天大廈,不是日益精進的現代科技,而是一件‘人類遺產’一樣的東西,一個 ‘建筑藝術品’,一個有文化基因,有獨特性,跟其他的項目絕不同質化的傳世收藏品。”
香洲埠規劃了136座四合院,每一院的格局都不同、形態各異。黃冰松介紹說,項目配備專屬設計團隊每天駐扎工地,為每一棟院子單獨手繪圖紙,并在施工過程中不停修改調整,“我們不但要做到與眾不同,還要‘與己不同’,不雷同別人,也不復制自己”。而親手建造項目的數百名匠人,更是承載中華千年技藝,“傳承千年的古法施工,讓香洲埠的每一街、每一院,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在傳統建筑風格中具體呈現精湛工藝,憨態可掬的石雕獅子、精雕細琢的飛檐斗拱、富麗堂皇的團花影壁,每一個細節,都讓黃冰松著迷。看著這座獨一無二的建筑藝術品在自己的參與下慢慢成型,黃冰松很享受這個過程。
古法營造,古老工藝,歷時4年的修改完善,才露尖尖角的香洲埠很快就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央視等各大電視臺的采訪報道、各級各機構的文化項目評定,都用實際行動肯定了項目團隊的努力和方向,而在這個承載了中國古典建筑之美和工藝之美的空間里填充怎樣的內容,才能彰顯項目的文化魅力,與整個項目相得益彰,共同傳承和發揚這份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哲學思考,成為黃冰松作為項目營銷副總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黃冰松始終認為:文化傳承是建筑得以垂世的精髓,無論是金碧輝煌的盧浮宮、凡爾賽宮等宮殿建筑,還是科隆大教堂、圣約瑟大教堂等宗教建筑,他們得以傳承百年,除了建筑本身代表的建筑和工藝價值,更源于它們所承載的文化。
“我們希望香洲埠的未來也應該是這樣的,能夠代表一座城市精神,傳承一座城市歷史源流和文化精神的地標,這種地標將是建筑和精神雙重存在的。”黃冰松說,未來他們將引入如傳統藝術、非遺技藝、國學書院等傳統文化元素,邀約各領域的大師、大家,共同著力將香洲埠打造成為 “中國客廳橫琴站”,也是珠海和橫琴的城市客廳。“以后外地游客來珠海,想體驗有珠海特色的地方,他能立馬想到香洲埠,一切都是回到老珠海的感覺”。

黃冰松 珠海景富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橫琴島不缺高樓大廈,比鄰澳門香港,也不缺豪華,因此香洲埠選擇中式建筑。通過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為窗口,輻射到東南亞、港澳臺甚至世界,香洲埠是一個展示中國文化精髓,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窗口。香洲埠要給琴港澳打造一個文化客廳,給橫琴做一個文商旅配套,可以很好地和長隆、澳門及香港形成優勢互補,形成珠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線路的重要站點。”
在配套城市發展規劃的同時,香洲埠也在著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價值、商業價值、旅游價值:通過“街、巷、院”結合的整體院落建設風格;文創、會館、休閑商業等不同功能區的合理布局,為項目本身和文化產業發展探索一條文商旅結合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

資料顯示,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在2015年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800萬人次。而香洲埠建成后,將與長隆形成互補的關系。“我們希望香洲埠為橫琴注入的獨特文化元素,能推進橫琴與港澳的融合發展,橫琴作為中國內地唯一一個與香港、澳門陸橋相連的國家級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隨著港珠澳大橋、珠機城軌開通以及橫琴其他文旅項目的推動,坐落于這一黃金區位內的香洲埠將成為代表城市形象的文化高地、藝術高地。”
在黃冰松和所有項目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的“香洲商埠”正在以新的姿態在橫琴這片嶄新的土地上重新綻放,重現百年前香洲商埠的盛景繁華。這一次綻放,融匯了傳承自一個多世紀前的城市精神,同時也寄托了黃冰松和整個建設團隊對城市文化傳承的深沉思考。
依托橫琴新區的地緣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一帶一路”倡議等宏觀政策利好,香洲埠的綻放正在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傳統的建筑之美、工藝之美、文化之美,為珠海這座城市,奉獻一座展示中國古典建筑工藝的藝術珍品、一份典藏城市文脈的空間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