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9月25日,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廣船國際有限公司8個單位共同發起組建的“廣東海洋創新聯盟”在廣州成立。會上,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和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山大學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積極發揮駐粵科研單位、院校優勢,推動整合海洋科技資源、科技創新平臺,優化“政產學研”創新體系,為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人才支撐。
根據協議,省海洋與漁業廳同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將以服務廣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夯實海洋業務基礎、避免重復建設,打造廣東省海洋綜合管理智庫為目標開展深度合作。省海洋與漁業廳積極支持中山大學海洋領域科研及產學研活動的開展,支持中山大學雙一流建設;中山大學利用教學、人才、智庫的優勢,圍繞廣東省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熱點、難點,研究和破解制約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瓶頸,為廣東省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本刊記者 孔一穎/文 呂華當/圖)
日前,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公布了《惠州市大亞灣(含考洲洋)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公示期到9月7日結束。
該方案以惠州市大亞灣、考洲洋海域及其沿岸集水范圍內的陸域為控制范圍,對相關縣區的排污總量設定了控制目標。這意味著惠州將實施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擦亮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市的品牌,也為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增加新動力。
(南方日報)
“全面排查十八大以來廣東省15個國家級和人類活動明顯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存在問題,嚴厲打擊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9月19日,記者從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官網了解到,省環境保護廳、省國土廳、省林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近日聯合印發《廣東省“綠盾2017”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該專項行動將持續到12月。
(南方日報)
9月20日,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博會)在青島舉行推介會,邀請青島等華北地區涉海機構參加2017中國海博會。
據了解,2017中國海博會將于12月14日至17日在廣東省湛江市舉辦。截至目前,已有中船重工、中國船舶、國電投、中廣核、寶武鋼鐵、中海油、中石化、中農發等一大批海洋產業領軍企業參展參會。已有來自歐美工商會等歐洲、美洲、南亞和中東各地區的采購商團等完成初步采購意向對接。預計2017中國海博會參展的國內外企業超過3000家,專業觀眾超過5萬人、觀眾總量超過30萬人次。
(中國海博會籌委會)
9月25日,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聯合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廣船國際有限公司8個單位共同發起組建的“廣東海洋創新聯盟”在廣州成立。
當天,海洋創新聯盟還舉行了成立后的首場專題報告會。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分享的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進展及產業化發展前景無疑最為吸引人。此前,國際上出現抹黑中國開采可燃冰會破壞環境的歪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專家王宏斌表示:中國可燃冰開采生態安全,技術全球領先。王宏斌介紹說,今年中國成功舉行可燃冰開采試驗,在60天內開采超過30萬方,日產5000方,創造了地球之最。目前探明,我國可燃冰有800億噸油當量,以我國每年消費5億噸油計算,我國已探明可燃冰可供國人用160年。
(廣州參考)
日前,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的航次中,船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攜帶我國自主研發的拉曼光譜探針,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證實其為天然氣水合物。
(中國海洋報)
國家海洋局近日印發開展“灣長制”試點工作指導意見,推動“灣長制”試點工作在更大范圍內、更深層次上加快推進,盡快形成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建設模式。
指導意見明確,試點地區要加快建立分工明確、層次明晰、統籌協調的管理運行機制,逐級設立“灣長”,構建專門議事和協調運行機制,做好與“河長制”的銜接;加快制定體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注重系統施治及多措并舉的職責任務清單,切實落實好管控陸海污染物排放、強化海洋空間資源管控和景觀整治、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等任務;加快構建可監測、可量化、可考核的監督考評體系,建立健全考核性監測制度和考核督查制度,逐步構建社會監督機制。
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本著自愿原則,經與有關省市協商并達成一致,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東省膠州灣、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南省海口市和浙江全省已經啟動了“灣長制”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印發后,各沿海省(區、市)海洋廳(局)將本著自主自愿原則,組織有意愿的地區向國家海洋局申請納入新一批“灣長制”試點。
(法制日報)
9月5日上午,《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報告2016》在山東青島通過專家評審。該指數包括海洋創新資源、海洋知識創造、海洋企業創新、海洋創新績效和海洋創新環境5個分指數,共25個指標。其中,海洋創新資源分指數采用海洋科研機構的經費投入強度、人力投入強度等指標;海洋知識創造分指數選取海洋科研人員的發明專利、著作、論文等指標;海洋企業創新分指數選取企業海洋綜合技術自主率等指標;海洋創新績效分指數選取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指標;海洋創新環境分指數選取人均海洋生產總值、經費籌集額中政府資金所占比重等指標。
(中國海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