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水貝科技助力水產養殖智能化15萬元投入換下1名工人,人均管理魚塘逾500畝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系
統設置好程序,就能實現魚塘增氧機、投料機、水泵的自動管理……”這樣的場景已將會越來越多出現在各地養殖魚塘里。早在2015年,在江西聚龍灣的魚塘,就已經成片地出現這樣的景象。
福建廈門水貝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貝科技”)推出的智慧漁業管理系統,應用的養殖面積已超過17萬畝。該公司總經理魏茂春表示,在規模化池塘養殖場中運用該系統,只要15萬元投入就可以換下1名工人;通過對增氧機、投料機、水泵等養殖設備的智能化管理,可實現人均管理魚塘面積500畝以上。
傳統的漁業養殖模式中,從業人員往往依靠經驗判斷水質情況,因此經常出現供氧不及時、餌料粗放式投喂、人工成本高、天氣影響因素大等一系列弊端。對此,水貝科技十年如一日,堅持創新開發智能化漁業設備,一步步創造著現代漁業的奇跡。水貝科技也憑此躋身江西省現代漁業的標桿公司之一。
近日,水貝科技亮相第十二屆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十幾平米的展位人頭攢動,眾多水產行業人士也被吸引過來。《海洋與漁業》記者有幸采訪到水貝科技的總經理魏茂春,了解其公司的發展歷程。
初見魏茂春時,他正忙于給一些養殖戶介紹新的漁業儀器。當記者談及江西聚龍灣魚塘的成功應用時,魏茂春不禁嘴角向上揚了揚,“我們的產品穩定性好,一直擁有固定的用戶。”略顯拘謹的魏茂春開始打開話匣子,向記者講述起創業的快樂與艱辛。
2006年,當時主要的養殖模式還是以土塘養殖為主,而魏茂春將眼光放長遠,瞄準了漁業智能化這一塊新領地。“雖然當時也有好幾家公司同時起步,可是能夠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在這樣的背景下,水貝科技堅持下來了,也在業界“火”了起來,雖談不上守得云開見月明,但確實是客源每日劇增。
從一款最簡單的市場價僅20元的停電報警器談起,魏茂春說,一個停電報警器,我們堅持研發了好多年,不斷進行更新換代,從第一代的簡單報警,到后來的報警短信,到如今報警電話。“最新款的停電報警器,可以設置十個聯系人,從順序第一的撥過去,直到撥通。”
這樣一款小小的產品,正是水貝科技技術裝備升級的“縮影”。算來水貝科技已經走過11年風雨,魏茂春頗為感慨,“剛開始并不順利,很多養殖戶都沒有意識到養殖也可以智能化,能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
“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水產養殖行業招工困難,用自動化智能設備代替人工管理操作,勢必成為未來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大方向。另外,自動化智能設備還能降低養殖風險,提高生產效率。”魏茂春表示。
目前水貝科技開發的智慧漁業管理系統主要包括:養殖場中央控制中心、水質在線監測控制系統、智能增氧控制系統、智能投餌管理系統、餌料集中供應系統設計、散裝飼料車送料系統、智能停電停氣報警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氣象站、魚病遠程診斷系統、水產品運輸智能管理系統、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等,這些設備已經能夠全方位對應養殖過程的每個環節。
魏茂春說,公司的智慧漁業系統推廣應用的養殖面積已超過17萬畝。“在江西、福建等地的基地內,一些公司慢慢嘗試,如今不少公司已全部安裝智慧漁業管理系統,可實現增氧機無人管理,按需增氧,投料機能根據水質參數、氣象參數、魚類生長階段智能精準地投餌。”魏茂春告訴記者。
水貝科技最早于2012年9月向市場推出智慧漁業管理系統,運行5年來,市場前景越來越好。魏茂春說,大部分養殖戶都對它們充滿了好奇,目前已應用于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水產養殖龍頭企業。

智慧漁業流程圖

魏茂春
魏茂春也是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因此水貝科技自創立以來,主要依托于該校研發團隊,根據水產養殖企業的實際需求,不斷研發系列水產養殖自動化設備;同時還與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福建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廈門農信漁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機械科學研究院、華南師范大學等眾多水產養殖企業及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院校合作,攜手研發升級智慧漁業裝備。
11年來,水貝科技以平均每年開發3至5項新產品的速度不斷創新,研發生產系列水產養殖自動化設備,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水產養殖行業空白。在該公司的創新“成績表”中,4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軟件著作權已經赫然在列。
目前,除了國內市場,水貝科技的產品還暢銷東南亞、南美洲以及中東等地區。面對大好的市場形勢,魏茂春對今年有了新的期望,“2017年銷售目標為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