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方瓊玟 羅茵/文圖
佛山魚苗世家的新老傳承從傳統撈魚花到互聯網運營,年產魚苗超4億尾
■ 《海洋與漁業》記者 方瓊玟 羅茵/文圖
“十幾歲時,我就在西江邊上撈魚花,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 廣東佛山振如魚苗場老板關振如,在“中國淡水魚苗之鄉”——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出生、長大,其父親和長輩多數從事魚苗捕撈、培育工作,18歲時便跟隨魚花培育師父關宜渠學習魚花裝撈、魚花篩選、魚苗培育、運輸買賣等傳統技術,歷經數十年的風雨洗禮,如今64歲的他已成為南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魚花”的傳承人,并且把魚苗技術傳授給了自己的三個兒子。
《海洋與漁業》記者近日到訪振如魚苗場,有幸了解到這個魚苗世家的發展歷史。記者獲悉,振如魚苗場年產魚苗超4億尾,今年的魚苗基本售完。目前養殖場由關振如的大兒子關發平擔任總經理,并由他帶領兩個弟弟將魚苗培育技術傳承下去,魚苗銷售在兒子輩的努力下,也朝互聯網化運營發展。
九江鎮有三件寶——魚花、煎堆、米酒好。九江鎮的魚花培育已有五百年的歷史,早在明朝弘治十四年,朝廷認為九江池塘縱橫,水質和氣候良好,特準九江鄉人在西江捕撈魚花培育。清朝《廣東新語記載》:魚花,細如針,一勺輒千萬,唯九江人能辨之。2011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向九江鎮授予“中國淡水魚苗之鄉”榮譽,從此“九江魚花”伴隨著深厚的歷史走上了中國現代的舞臺。
談到九江傳統的魚花捕撈技術,關振如已經是最后一代傳承人中的最年輕的一位,高齡的過百歲,現在懂這門技術的不超過10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3月,魚會在西江上游河段產卵,約5天后魚卵順江而下,來到九江河段,江水翻滾使魚卵孵化出來,成為魚花。那時村里五人一組,24小時輪班撈魚花。一天一晚能撈到幾百萬尾。”回憶起年輕時在西江邊捕撈魚花,關振如興致勃勃。
村里人還總結出許多預測魚花到來的方法。關振如提到,一般來說,洪水來時才會有魚花。清明節前后,雨水較為充沛,江水上漲同時亦開始有魚花,當江河水面開始出現很多水泡,就證明上游下過大雨,流水撞擊石塊才形成了水泡,大家就得做好準備捕撈魚花,錯過了只能等下一次。
“捕撈到的魚花一般盛放于木桶,木桶底部和周圍用牛糞和木油糊起來,這樣不會漏水。”關振如說,擔魚花也是一門技術活,力度要拿捏好,跳擔時要悠揚晃動,使桶內的水顫動起來,保持水中有足夠的氧氣;如果要運輸到較遠的地方,往往都是用貨車裝六個魚苗桶,沿途魚花師傅還要用特制的魚花木棍,在水面上下拖動,為魚苗“打氧”。

關發平
明清時期以來,九江魚花在全國頗負盛名。盡管后來西江因捕撈過度而魚花數量銳減,以及上世紀60年代家魚人工繁殖成功,九江魚花捕撈業逐步萎縮直至消失,但告別了傳統的“靠水吃水”模式,依靠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九江魚苗產業卻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關振如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上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九江人包括他在內開始嘗試人工繁育魚苗,譬如加州鱸魚、桂花魚、臺灣泥鰍等品種。“九江培育出的魚苗質量上乘,數量龐大,繁育的魚苗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客戶遍布全國各地。”關振如說。
數據顯示,九江鎮現有大小魚苗場100多家,生產面積近3500畝。在長期的魚苗生產過程中,九江依靠政策支持和技術沉淀,目前已形成了一條相對完善的淡水魚產業鏈,囊括了魚苗繁育、良種選育、商品魚養殖、流通銷售、冰鮮飼料魚交易和漁具批發等細分產業。
3年前,關振如創辦了振如魚苗場,開始將自己家族的魚苗事業推上市場運營和互聯網化運營。“一直以來,我們賣魚苗都是用傳統那一套,長年累積了好口碑,由客戶介紹客戶,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也得跟上潮流。”關振如說,許多老客戶年紀一大,就交給年輕人去打理,但年輕人很多都是用電腦、微信、網絡聊業務,不得不去適應。
“搞養殖很苦,做魚苗更苦,幸好我幾個兒子都不怕苦,專心投身進來干,我也可以退居二線了。”關振如很自豪地說。
據悉,振如魚苗場擁有100畝的養殖池塘和1500平方米的魚苗孵化和培育車間,近年主要培育生魚、刺鰍、黃骨魚等優良種苗。關振如的大兒子關發平向記者介紹,目前養殖場加上自己有11個員工,養殖的親魚有5萬斤左右,年產魚苗超4億尾。日常工作就是給親魚配種、催產、受精卵管理、孵化等。記者現場看到,養殖場的魚苗基本售罄,只剩一些剛孵化不久的雜交生魚苗。“今晚有黃骨魚苗孵出,我們晚上都要來場里守著。”關發平說。
據介紹,振如魚苗場的魚苗規格有水花、3公分苗、5公分苗甚至10公分苗,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培育。關發平說,除了一些老客戶會通過電話直接訂苗外,新客戶主要是通過網絡和微信購苗,“所以我每天都很忙,養殖場要緊盯著,還要花時間在微信和網上與客戶溝通。”

關振如
“接下來,我們打算在一些平臺投放廣告,甚至開微店,通過互聯網推廣養殖場,打響‘九江魚苗’的品牌。”關發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