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榆(重慶一三六地質隊,重慶 401147)
貴州省桐梓縣周市壩向斜晚二疊世主采煤層對比分析
趙榆(重慶一三六地質隊,重慶 401147)
貴州省桐梓縣周市壩向斜晚二疊世龍潭組含煤巖系巖性主要是泥巖、砂巖、砂質泥巖、石灰巖及泥灰巖、煤、鋁土質泥巖等。具砂泥巖互層層理、水平層理、透鏡狀層理及小型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為一套海陸交互相的含煤沉積,瀉湖—潮坪相發育,次為沼澤—泥炭沼澤相和碳酸鹽局限臺地沉積。煤層的形成受古環境及古地理等控制,在本區內形成了全區可采煤層的C1煤層和大部可采的C5、C6煤層。
周市壩;晚二疊世;含煤地層;煤層對比
本區位于海陸過渡地區,海平面升降和岸線的往復遷移在地層中留下十分明顯的記錄。在地層結構上表現為石灰巖、泥巖、砂巖與煤層反復交替,呈現出明顯的旋回性。而二疊系龍潭組是黔北地區主要的含煤地層,在該含煤地層中,石灰巖或海相泥巖代表海侵時期形成的高水位沉積,泥巖、砂巖代表了沉積物充填序列和海退過程,煤層或炭質泥巖則形成于最大海退期的低水位沉積,因此含煤地層的旋回性主要反映了沉積盆地海水進退的變化過程。本文借鑒以往的研究成果和對本區的鉆孔資料的整理分析,結合在本區的工作經驗,對該區的龍潭組地層剖面的詳細劃分,從而對該區內的主采煤層進行煤層對比分析,對今后在該區的勘探開發具有參考意義。
在本區出露的地層由新至老有:第四系,三疊系中統松子坎組,三疊系下統夜郎組、茅草鋪組,二疊系上統龍潭組、長興組及二疊系中統茅口組地層。
周市壩向斜位于桐梓縣高橋、園田一帶(見圖1-1)。南西端延入遵義幅,往北東軸線呈N35°E方向,經高橋、周市后逐步轉為N50°—60°E方向,至園田轉為北北東-南北-北北西向,形成向東凸出的弧形彎曲。北東端于火石堡被北北東向斷層斜切消失。軸長46Km.,向斜兩端均延伸出本區,區內軸線長30km左右。向斜軸部出露最新地層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翼部最老地層為奧陶系及寒武系。南東翼傾角一般為25°—45°,局部達70°度(如園田一帶),北西翼一般為25°—40°,大致為對稱的反S形向斜。
周市壩向斜含煤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含煤巖系巖性主要是泥巖、砂巖、砂質泥巖、石灰巖及泥灰巖、煤、鋁土質泥巖等。在該地層中含煤7~14層,主要可采煤層為C6、C5、C1煤層,C4為零星可采煤層。根據其含煤巖系特征,本組地層分兩段。
二段(P3l2):由長興組(P3c)底界至B3頂界,該段內有2~3層石灰巖或泥灰巖,其標 3(B3)以上部有標 5(B5)、4(B4)。含煤3~9層,其中C6、C5煤層大部可采,C4煤層零星可采。
一段(P3l1):標三(B3)頂界至龍潭組底界,該段內有2層石灰巖或泥灰巖作為標志層。本段頂部的泥灰巖或石灰巖為標三(B3)、中部的泥灰巖或石灰巖為標二(B2),C1煤層的底板為鋁土質泥巖為標一(B1)。本段含煤1~5層,其中C1煤層為主采煤層,其余煤層為不可采煤層或零星可采煤層。

圖1-1 桐梓幅區域地質構造綱要圖
據區內龍潭組(P3l)含煤層地層巖性、巖相、古生物、物性特征,采用標志層對比法,煤層層間距對比法,煤層層位對比法,對比各主采煤層。
據龍潭組有四層穩定和比較穩定石灰巖或泥灰巖,建立為二、三、四、五標志層,即B2、B3、B4、B5,另據C1煤層底板的鋁質粘土巖,富含硫鐵礦,特征明顯,層位穩定,具有區域對比意義,建立標志層一,即B1。
B5標志層位于龍潭組二段(P3l2)頂部,為深灰色,薄層~中厚層狀泥灰巖,中夾黑灰色薄層粉砂質泥巖、粉砂巖,顯水平微波狀層理,產大量腕足類動物化石。該標志層控制B4標志層。平均厚度2.27m,下距B4標志層平均距離7.42m。
B4標志層位于龍潭組二段(P3l2)上部,為灰色,薄層~中厚層狀泥灰巖或石灰巖,夾黑灰色線理狀泥巖條帶,顯水平微波狀層理,產腕足類動物化石,含晶粒狀、結核狀硫鐵礦。該標志層控制C6、C5煤層。平均厚度2.52m,下距C6煤層平均距離1.07m,距C5煤層平均距離11.38m。
B3標志層位于龍潭組一段(P3l1)頂部,為深灰色泥灰巖或石灰巖,呈薄-中厚層狀,常夾1~2層灰黑色狀泥巖和粉砂巖,形成灰巖組,顯水平微波狀層理。含黃鐵礦結核,產腕足類動物化石。該標志層控制C5、C4煤層。平均厚度6.39m,上距C5煤層平均距離19.0m,下距C4煤層平均距離12.45m。
B2標志層位于龍潭組一段(P3l1)上部,為灰~深灰色、薄層狀泥灰巖或石灰巖,夾黑灰色線理狀泥巖,顯水平微波狀層理,產動物化石粹片。該標志層控制C1煤層。平均厚度1.20m,下距C1煤層平均距離11.18m。
B1標志層位于龍潭組一段(P3l1)底部,為灰色鋁土質泥巖,含大量黃鐵礦結核及星散狀晶粒,目估全硫品位在8%以上,具有開采價值。含植物碎片化石。該標志層控制C1煤層。平均厚度3.27m,為C1煤層的直接底板。
區內C6、C5、C4煤層間距較穩定。其中:C6與C5煤層最小間距為3.37m、最大間距為15.0m,平均間距為7.74m;在該區內C6與C5煤層間距有由南向北增厚的趨勢。C5與C4煤層最小間距為3.93m、最大間距為8.61m,平均間距為5.20m。
本區內C6、C5煤層位于龍潭組二段(P3l2)的中部;在龍潭組一段(P3l1)上部的B3~B2之間有2~3層不可采的薄煤層或煤線;C1煤層位于龍潭組下段(P3l1)的底部,各煤層從上到下排列有序,在正常情況下易于區別。C6與C5煤層相距較近,可相互應證比較,達到相互對比的目的。
通過上述對比方法,主要用標志層對比法對比煤層,其結果:C1煤層有B1和B2控制,對比結果可靠。用B5控制B4、用B4控制C6煤層、用C6、C5煤層的間距控制C5煤層,說明用標志層B4對比C6、C5是可靠的。
[1]四川煤田地質局、四川煤田地質研究所.四川南部晚二疊世含煤地層沉積環境與聚煤規律.貴州科技出版社,1994.
[2]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黔西川南滇東晚二疊世含煤地層沉積環境與聚煤規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
[3]徐彬彬、何明德.貴州煤田地質.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4]重慶一三六地質隊.貴州省桐梓縣吉源井田煤礦補充勘探地質報告,2009.
[5]陳建強、周洪瑞、王訓練.沉積學及古地理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
[6]劉寶珺、曾允孚.巖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