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峰
澳大利亞2017年多次跟隨美國腳步,對中國表現出明顯敵意。很多分析家都認為,澳大利亞這種不理智行為,很大程度上是跟著頭號世界強國“抱粗腿”的傳統心態的延續。早在百余年前尚未建國時,澳大利亞就已經開始“自帶干糧”甘做“馬前卒”,替“老大”征戰四方。
寧可自損也要保證英國利益
提到澳大利亞“抱粗腿”的習慣,不少人會想到一種傳說,即澳大利亞最早的殖民者大都是英國流放的犯人,他們希望能重新得到英國社會的認同,因而竭力為大英帝國征戰。
不過也有澳大利亞史學家認為,這種“求認同”的心態在早期澳大利亞殖民者中的確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澳大利亞出生的新生代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心理包袱。然而澳大利亞被茫茫大洋隔離在南半球,距離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都太遠了,而且以西方白人為主的澳大利亞社會,周邊卻是文化、人種都截然不同的東南亞。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孤立感,逼著澳大利亞人下意識地主動親近西方主流社會。從19世紀末到二戰之前,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不但是宗主國,而且在文化、人種、傳統、宗教等各方面都與澳大利亞一致,自然最能得到后者的認同。
1901年建國之前,澳大利亞累計派出超過1.6萬人,支持英國在蘇丹戰爭、布爾戰爭和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中的行動。在布爾戰爭中,來自澳洲的大量馬匹為英軍對付神出鬼沒的布爾人游擊隊提供了可靠的戰場機動能力,而在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時,澳洲軍隊更是因“純英國血統”而備受英軍青睞。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宣布成立后,也絲毫沒有疏遠與英國的關系。當時,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在感情上深深忠誠于英國。澳大利亞人驕傲于他們英國身份的傳承,他們自視為大英帝國的直接延伸,是英國本國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以至于1914年一戰爆發之際,澳大利亞總理約瑟夫·庫克公然宣布:“無論發生什么,澳大利亞都完全是帝國(英國)的一部分。當帝國進入戰爭,澳大利亞就進入戰爭。”
在英國宣布參加一戰后,澳大利亞立即派遣兩萬人遠征歐洲。當時,澳大利亞并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參加遠征部隊的兵員都是臨時招募的志愿兵。一時間,全國的適齡年輕人都踴躍報名參軍,募兵站幾乎天天爆滿,報名的隊伍甚至都排到了大街上。在殘酷的土耳其加利波利戰場上,盡管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士兵組成的澳新軍團傷亡慘重,但澳大利亞民眾卻為本國軍隊的首次海外參戰歡呼不已,甚至將每年的4月25日定為“澳新軍團日”。
澳大利亞對于英國的這種忠誠,不僅體現在積極出兵參與海外戰爭上。1931年,深陷經濟危機的英國為擺脫困境,采取保護關稅的政策,卻極大加重了澳大利亞的經濟危機。澳大利亞被迫將海外市場向亞洲傾斜,日本很快成為澳大利亞在遠東的第一大市場。即便如此,當1936年英國為保證本國紡織品在澳大利亞的市場地位,要求澳大利亞限制日本紡織品的輸入時,澳大利亞依然毫不猶豫地承受與日本貿易戰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同意了英國的要求。
珍珠港事件后的轉折
1939年,在英國宣布參與二戰僅幾小時后,澳大利亞總理羅伯特·孟席斯便宣布,澳大利亞再次隨英國參戰。澳大利亞陸軍主力迅速被派往中東等地,一半的海軍艦艇前往地中海協助英國。一切看上去都與多年前一樣。
但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美國珍珠港投下的炸彈和魚雷,開始改變了這一切。沒有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軍在短短幾個月內橫掃東南亞,給澳大利亞帶來非常大的心理恐慌。
原先英國政府的安全承諾讓澳大利亞對自身國防充滿信心,尤其被當做澳大利亞遭受亞洲假想敵進攻時的戰略要點新加坡,號稱是“不可能被攻占的要塞”。在日本進攻新加坡前夕,這里駐扎有包括1.5萬名澳大利亞軍隊在內的十余萬英聯邦軍隊。然而1942年1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卻考慮從新加坡撤軍以集結兵力于緬甸,防止日軍一路攻占印度。這個消息讓澳大利亞如五雷轟頂,澳政府指責說:“在我們得到各種保證之后,新加坡的撤退將是(英國對澳大利亞)無可原諒的背叛。”
盡管英國政府最終沒有實施撤軍方案,但新加坡仍由于英軍將領拙劣的指揮而輕易陷于日本之手。此后情況更加惡化,1942年2月19日,大批日本飛機轟炸澳大利亞北部城市達爾文,使澳大利亞人心惶惶。此時的英國沒有予以任何形式的援助,反而向澳大利亞提出,希望將澳大利亞從中東撤回以保衛祖國的原援英部隊輾轉到緬甸,繼續幫助英國作戰。澳大利亞憤怒地拒絕了。對自身不保的畏懼,與對英國漠然態度的憤懣在澳大利亞人心中油然而生。
在危急時刻,澳大利亞從美國得到至關重要的援助。1942年4月,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主席的太平洋戰爭委員會成立,太平洋地區成為美國的責任區,由麥克阿瑟作為總指揮。麥克阿瑟抵達墨爾本后還獲得人群的熱情游行迎接,這頗能顯示澳大利亞人的心態。
不過多次被英國拋棄的澳大利亞此時仍對宗主國抱有希望。1944年英國政府也注意到,若在戰后的國際事務中,英聯邦無法團結一致,英國將不再是“一個世界級強國”,因而希望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自治領向美國發出聲音,以助英聯邦之威。為展示決心,英國還咬牙抽調兵力組成太平洋艦隊進駐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澳大利亞對宗主國的駐兵建議也表示了毫不猶豫的歡迎。據當地媒體報道,1945年英軍艦隊到達悉尼時,數千人在港口招手歡呼,“整座城市瘋狂了”。甚至有回憶稱,在餐館的英國水手甚至沒法為自己買單,因為當地居民執意要幫他們買。
用朝鮮戰爭向美“表忠心”
盡管英國政府希望能繼續維持對澳大利亞的影響力,澳大利亞也有心投靠,但畢竟“形勢比人強”,二戰對英國國力的傷害實在過于嚴重,隨著英國勢力雪崩般從亞太撤出,澳大利亞終于失去原先的保護傘。
如前所述,地理位置帶來的孤立感以及冷戰兩大陣營的對立,都加劇了澳大利亞的安全恐慌。而取代英國成為西方主流象征、且在二戰中搏了不少好感度的美國,就成為澳大利亞的新選擇。澳大利亞將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作為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基石。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澳大利亞成為美國后首個響應向朝鮮派兵的國家。這種“表忠心”的做法,總算贏得美國的好感。1951年,澳大利亞與美國、新西蘭簽訂《澳美新安全條約》,澳大利亞終于獲得美國保障其安全的承諾。
此后澳大利亞與美國綁得越來越緊。在經濟上,澳大利亞加入布雷頓森林體系,并用新的澳大利亞元取代舊的澳大利亞鎊。在軍事上,澳大利亞與美國持續密切的合作,國防服從于美國的軍事戰略,無論是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還是海灣戰爭和兩次伊拉克戰爭,澳大利亞都積極派兵參與。不過近年來也有澳媒批評說:“美國號召打仗,我們馬上花錢又出兵,一場接著一場,不遺余力。澳大利亞沒有一點獨立主權的味道,完全淪為美國的小兄弟。”▲
環球時報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