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從2017年最后一天起,中國全面停止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在人類歷史上,從歐洲到亞洲都曾掀起過象牙貿易的熱潮,導致象群數量大幅減少。但鮮為人知的是,珍貴的象牙刺激了俄國人不斷向東擴張,是沙皇俄國成為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的原動力之一。
1598年,俄國沙皇費奧多爾一世去世,這位沙皇沒有子嗣,隨著他的駕崩,留里克王朝就此終結,不久,俄國出現長時間的混亂和動蕩局面。在國內混亂的背景下,俄國當政者們已無暇顧及遙遠的西伯利亞,向東擴張的“東向運動”陷入停頓。如果按照這樣的歷史軌跡發展下去,俄國的東部疆土也許會止步于維爾霍圖里耶(現今俄羅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北部城市,位于烏拉爾山脈中部)。
然而就在此時,哥薩克人聽說西伯利亞腹地有著珍貴的“象牙”和皮毛。對于當時的歐洲貴族而言,象牙雕刻而成的各種手杖、扇子、裝飾品等無一不是身份的重要象征,在遠離大象產地的俄國,象牙制品的渴求尤其旺盛。
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哥薩克人組成遠征隊,一批批前往西伯利亞腹地尋找象牙以及其他各種珍貴動物和寶藏。1607年,哥薩克探險者和商人在葉尼塞河北段邊率先建立起圖魯克漢斯克定居點(位于現今西伯利亞中部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他們很快發現,傳說中的西伯利亞“象牙”個頭遠比普通象牙大得多——這些都是埋藏在西伯利亞凍土層中的巨型猛犸象牙。1611年,來自西伯利亞的首根猛犸象牙抵達倫敦時,曾在貴族圈中引起轟動。漸漸地,猛犸象牙成為西歐權貴的優質收藏品,貴族們將它視為擋邪避災的寶物。在北極沿海地區,這些尋寶獵人還發現了另一種“象牙”——海象牙。它和象牙一樣屬于名貴材質,早在古波斯,海象牙就被用來制造劍柄,斯堪的納維亞人用它制作棋子或珠寶盒。
為獲取更多財富,1620年,德米特·皮安達帶著一群獵人從圖魯克漢斯克定居點出發,在接下來3年內穿越7970公里,這支獵人隊伍在尋找海象牙、猛犸象牙、皮毛、金銀礦藏的過程中,抵達安加拉河和雅庫特(今天的薩哈共和國)等地。逐漸從國內動亂中恢復過來的沙皇俄國對哥薩克人的這些活動持支持態度:一來大量皮毛和象牙等可賺取可觀的外匯增加國庫收入,二來也可以趁機擴大疆土。1627年,沙皇政府任命哥薩克探險家彼得·比克托夫為葉尼塞河總督,讓他對原住民征稅以顯示俄國對該地區的主權。受象牙等財富的吸引,哥薩克冒險家們再也無法停住腳步,他們發現鄂霍次克海后,聽說鄰近的黑龍江流域資源豐富,于是決定前往那里“尋寶”。17世紀40年代中期,哥薩克人滲透到黑龍江流域,幸虧新興的中國清王朝派兵還擊,才遏制住這些哥薩克人的南下“尋寶”行動。
在南線受阻后,哥薩克人將目標轉向北線,對北冰洋沿岸群島的遠征與海象牙和猛犸象牙有著直接關聯。18世紀初,哥薩克商人雅科夫·佩姆雅科夫和默克耶·瓦金帶領的一支哥薩克隊伍發現新西伯利亞群島。19世紀前往新西伯利亞群島探險的俄國北極探險家愛德華·馮·托爾記述稱,新西伯利亞群島擁有大量遠古巨象象牙,“在如此美妙的保存狀態下,再也找不到這么好、這么純正的(猛犸象)長牙了!”大量的猛犸象牙、骨頭乃至骨骼以及犀牛、麝香牛和其他巨型動物的遺骸被永久凍土很好地保存著。新西伯利亞群島的自然寶庫無疑再度激起俄國人的擴張熱情,冒險家和商人相繼前往這個群島“淘寶”。1821年,一名收藏家前往新西伯利亞群島探險,返程時帶回8165公斤象牙。在這種狂熱中,渺無人跡的新西伯利亞群島自然落入沙俄囊中,成為沙俄領土。
隨著近代文明的發展,到19世紀初,猛犸象牙不僅在俄國內部流通,還遠銷海外。根據統計,自從哥薩克人征服西伯利亞之后的250年內,估計有4.675萬頭猛犸象殘骸被發掘出來,西伯利亞的猛犸象牙產業發展迅速,很多人把發掘猛犸象當做發家致富的捷徑。此外,沙俄從西伯利亞獲得大量皮毛,在17世紀,皮毛出口占沙俄外匯收入1/3,以1680年為例,北亞上繳沙皇國庫的皮毛價值占年度預算12%。正是對珍貴皮毛、象牙和動物油(海豹油、鯨油)等的瘋狂追求,促使俄國人發展和合并北亞,現代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俄羅斯及其疆界由此奠定。可以說,如果當年沒有象牙和皮毛在內的各種財富吸引,哥薩克人就不會有開拓寒冷和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腹地的野心,俄國歷史可能將完全不同。▲
環球時報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