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悅
摘 要: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發展的加快,城市內的水污染更加嚴重,而水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對人們的生活有重要影響。當下,人們已經認識到水污染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故開始著手研發水污染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程度的加深,而所有處理方法中,生物處理法應用較廣,是有效控制水污染的方式之一。
關鍵詞:生物技術;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微生物處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2-0003-02
隨著水污染情況的嚴重,不僅會影響人的生命安全,也會破壞城市的生態環境,給經濟發展設置障礙,故水污染問題是當下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生物處理方法在污染控制中應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人們重點開發的技術。
1 生物技術的特點
生物技術是把現代生命科學作為前提,再融合其他基礎學科的知識,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生產出經過改造的生物體,或者是加工所需的原材料,滿足社會生產某方面的需求。而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生物技術也呈現出穩步發展的特點,從研究階段轉向應用階段。其包括以下特點:
首先,注重實際應用,只有把生產出來的生物體實際應用,才可以讓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應用的效果,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把關注點與精力放在新技術的研發上,創造出新技術;其次,操作更加先進,生物技術曾經以酶與發酵工程為代表,從中得到蛋白或微生物,比如青霉素等,但現下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從微觀的角度研發出新技術;最后,有多項理論基礎,現在如果想要學習并掌握生物技術,除了了解基本的內容,比如微生物學、動物學,也需要了解生化、分子等內容,作為生物技術的理論基礎[1]。
2 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城市污水類型多為人們生活、生產產生的廢水,如果廢水中有害物質沒有及時處理,直接排出,將給環境帶來不良影響。用生物技術處理廢水,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性,吸收或轉化廢水中的有害物質,從而優化廢水的處理,加快廢水的處理速度。
2.1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的應用
污水內的有毒物質包括氰化物、重金屬、有機磷等,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后,會破壞人的身體機能。其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處理時,是用微生物自身的活力,吸收污水中的有毒物質,消除有毒物質自身的危害,把污水中的有毒物質變為有益物質,凈化污水。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中,固定化酶、固定化細胞技術是經常使用的兩種技術,前者又被稱作是水不溶性酶,放入污水后,經過物理吸附、化學鍵合,與污水中的固態污染物粘合,而雖然酶不可以溶于水,但依然會使用催化酶的衍生物,后者是天然酶的反應器,可以用固定化酶的生產方式,生產出固定化的微生物細胞,引發固定化細胞的催化反應。如圖1所示。
這兩種物質在污水中應用,能夠快速吸除有機污染物,以及無機的金屬毒物,這在我國有很多成功應用的例子。
2.2 微生物處理技術的應用
用微生物處理技術處理污水時,可根據微生物對O2需求的多少,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包括好氧、厭氧與缺氧[2]。
2.2.1 好氧
城市污水中排入的生活污水有大量有機物,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這些有機物是由多個元素組成,根據元素含量多少排列,依次是C、H、O、N、S。好氧的處理過程是:水中有大量的溶解氧,在好氧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處理污水,處理的中途,很多有機物都可以被分解。其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有機物轉化成CO2、H2O、NH3等,第二個階段是,從NH3轉化為NO2-與NO3-。
其中,有機物的氧化降解是:需氧生物處理有機物時,可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被氧分解,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體積相對較大的有機分子被降解,出現獨立的構成單元,包括單糖、甘油,其次,單糖、甘油的部分再次被氧化,分解成多個物質,主要以二氧化碳、水為主,最后,除了二氧化碳與水以外的其他物質,再次被氧化,全部變成二氧化碳、水。它們在各個階段降解的過程中,都會釋放一定的能量。而有機物降解的同時,微生物的原生質也會互相合成,主要出現在第一個階段,把水、蛋白質等合成為細胞原生質,并從過程中得到合成能量。
2.2.2 厭氧
厭氧多用于污水沉淀、污泥的處理,被稱為污泥消化,同時,也可以用于污染濃度較高的廢水的處理。該方法是在細菌的作用下,讓污泥快速分解,最后變成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這些氣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生產、生活經常使用的能源,我國沼氣池的建設,采用的就是這一方法。經過消解的污泥更容易清除包含的水分,破壞了病菌滋生的環境,臭味變弱,形成的肥力具有速效的特點,便于處理。它的處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主要介紹第一與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污泥固態化合物在細胞酶的分解下,快速溶解,并從細胞壁進入細胞內,進行代謝反應,過程中,多糖類會變成單糖類,蛋白質被分解成兩部分,一是縮氨酸,二是氨基酸,脂肪也被分解成甘油與脂肪酸;第二個階段是,受到產酸菌的影響,進一步降解第一個階段的物質,讓其變成可以揮發的有機酸,包括乙酸、丙酸等,與此同時,也會出現二氧化碳,形成新細胞[3]。
厭氧消化的過程中為讓消化過程順利進行,泥土的溫度、pH值以及氧化還原的電勢,都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為甲烷菌提供適合的活動空間,把第二個階段降解后的酸變成甲烷。
用于厭氧消化的微生物有兩種,分別是中溫消化酶、高溫消化酶,中溫的控制范圍是17℃到43℃之間,有最佳反應的溫度范圍是32℃到35℃之間,高溫的溫度范圍在50℃到55℃之間。
2.2.3 缺氧
在缺氧環境中用微生物降解有機物,是用反硝化去除法,而不是用酶降解。即它多用于很難降解的有機物,而這些有機物多是化工生產而成,如果用酶降解,可能因為有機物的活性與酶的活性不一致,降解效果較差,另外酶的專一性是根據其所在的環境決定。endprint
反硝化去除法降解的機理是,硝酸鹽與亞硝酸鹽降解后,把氮作為轉化的能量,隨著代謝的過程產生電子受體,并讓O2作為受氫體,使很難降解的物質在氧化中保持穩定,最終把降解中途形成的硝態氮還原,變成氮氣。缺氧、好氧、厭氧三種處理方式中,電子受體有明顯的差異,基質代謝的途徑也各不相同,所以厭氧的處理方式,有別于其他兩種方式[4]。
缺氧降解的過程中會很多因素影響:碳氮比,適合的碳氮比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機物必須全部降解,二是過程中亞硝酸鹽并未沉積,如果碳氮比或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最終降解的效果;pH值,有機物降解的過程中,如果用水解處理,將形成揮發酸,降低反應器內的pH值,而反硝化的處理中會增加堿的濃度,使pH值上升,但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反應器的pH值為中性或是微堿性時,才會得到最佳的效果;停留時間,如果很難降解的有機物是按照間歇式的方式進入反應器,如何維護微生物群就成為了需要解決的難題。反應器內只有一部分微生物具有降解的作用,如果需要降解的有機物不再進入反應器,微生物的環境隨即被破壞,導致微生物流失,縮短了停留的時間,影響降解效果。
2.3 生物修復技術的應用
生物修復技術在污水中應用的特點是,用微生物處理通過水的滲透在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把它們分解,讓其從原有結構轉化為二氧化碳或者是水,確保其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現在,該技術多在地下水與廢水的處理中使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有些廢水中有很多金屬污染物,雖然微生物無法把它完全降解,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削弱其含有的毒性,避免給環境帶來較大的破壞。其具有的特點是:有很高的經濟性,它使用的成本只有物化法使用成本的30%到50%;對環境的影響很小,經過處理后的水中雖然有微生物,但不會再次影響環境;降低了污染物的濃度;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即可修復完成,便于操作。
生物修復需要解決能的問題是修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為提高有效性,可在污水處理中加入微生物的分離、鑒別技術,吸收有毒的化學物,而為保證修復的安全,需加強分子生物技術的研究,應用后決定微生物是否在環境中保留。
2.4 高效生物技術的應用
高效生物技術主要用于污水中纖維素、淀粉的處理,并優化病原菌、無機鹽類的處理效果,使污水在厭氧微生物的影響下,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即治理時,會選擇高效微生物的菌種,放入廢水前,需先把菌群放到生物載體上,然后放到已經固定好的網具中,位置是網具的三分之一處,接著把網具放到污水中。此外,用高效生物技術治理的同時,也可以用生態浮床輔助,這一情況多用于河流污水的處理。
3 生物處理方法的發展趨勢
基于上述內容的分析,可以總結出生物處理方法在水污染控制中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減少水的污染濃度,減少它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我國城市水污染情況仍較為嚴重,所以,我們需要研發出更加高效、節能的處理方式,并提高污水處理的自動化水平。同時,從經濟的角度分析,當下生物處理方法需要用大量的設備處理廢水,且設備的運行成本較高,這會成為企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的限制,所以,我們必須保證處理效果不變的前提下,找到廢水處理的節能方式,特別是對于我國來說很重要,為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處,生物處理方法在城市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需了解生物技術的特點,使用相應的技術,包括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微生物處理技術、生物修復技術、高效生物技術,這四種技術分別針對污水中不同的污染物,從而可以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控制城市的水污染,保護環境,而其未來需向節能、高效、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以進一步提高污水的處理效率,突破瓶頸,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群,陶偉,王成元.微生物固定化技術與水污染控制[J].甘肅科技,2012,05:46-48+31.
[2]黃雅靜.有機廢水處理中的環境生物技術及其進展[J].科技視界,2014,12:249+300.
[3]李培昌.淺談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科技與企業,2013,24:356.
[4]霍鵬,陳亞鵬,何曉云,許新芳.城市污泥資源化及污泥活性炭綜合利用[J].河北化工,2012,08:7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