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定茂
被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明萬歷年間出生于山西省方山縣下厝鄉來堡村,45歲時任廣西羅城縣令,后又遷任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突出的政績和廉潔的作風蜚聲朝野,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當我探尋其人生足跡時,發現有幾則故事既典型有趣,又發人深省。
順治十八年(1661),于成龍入仕。44歲了,人生已過泰半,終于有了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機會,這也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于成龍自然非常興奮,他的妻子、他的母親以及鄰里鄉親們都為他高興。于成龍在家收拾行李,等待上任文書。等到第二年,任命文書終于來了,于成龍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令。45歲被任命為七品縣令,也不算窩囊。然而,地點卻讓于成龍感到很是為難。廣西羅城,不僅離山西有千里之遙,而且還兵荒馬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于成龍想到高堂老母已白發蒼蒼,妻子又體弱多病,一同去赴任,肯定不行。但不能侍奉母親,這豈不是不孝?
母親看出了兒子的猶豫和困惑,說道:“兒啊,你去吧,天下母親都是你的母親,好男兒當精忠報國。”于成龍深深感謝母親給了他前進的信心和動力,他向母親說出了自己當官的愿望:此行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清康熙年間,給官員評等級,基本是”四格”,最高等級是“卓異”。圣人曰:德不孤,必有鄰。廣西布政使金光祖不因關系、不因金錢,把于成龍評為廣西官員的楷模,并評定為“卓異”。于成龍這才離開艱苦奮斗七年的羅城,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革除舊弊,發展生產,社會面貌大為改觀。兩年后,調任湖北黃岡同知。他身先士卒,沉重打擊當地黑道勢力,廣受百姓擁戴,引起湖廣巡撫張朝珍的注意和賞識,再次被評為“卓異”。依照慣例,于成龍再次升官,任武昌知府。此時吳三桂叛亂爆發,以恢復明朝統治為旗號,鼓動人們造反,黃岡地區也廣受影響。因黃岡地區民風彪悍,沒有官員愿意去平叛。危機時刻,湖廣巡撫張朝珍決定派于成龍前去黃岡平叛。
于成龍騎著騾子,帶了兩個隨從,大搖大擺來到黃岡。在經過調查取證之后,于成龍發現問題的要害是當地官員以收繳吳三桂反動傳單為由,大肆欺壓百姓,老百姓被逼無奈,干脆上山造反。而帶頭大哥,正是于成龍在黃岡時的捕快劉君孚。劉君孚為人正直,只是后來在官僚的逼迫下,才跑到東山上做起了逍遙自在的山大王。于成龍深知,每一個造反的百姓,都只需要一個放下刀槍、既往不咎的機會。有人說召集軍隊去打,于成龍笑笑說:“給我兩個人,把我的騾子喂飽,明天就能搞定山大王。”第二天,于成龍帶著兩個人,騎著騾子,來到離東山不遠的十字路口,拉起大旗,凡山上百姓,當了土匪的,主動下來投降的,一概既往不咎。造反的百姓起初不信,后來聽說是于大人發的告示,不帶一兵一卒,在山下等著大家。山上大大小小頭目非常信服,帶著眾人,紛紛下山投降。但劉君孚卻邁不動步子,怕秋后算賬。于成龍看劉君孚不來,就騎著騾子,親自上山闖進了山寨,大喊:“我的那個劉老仆呢?怎么不來見我!”劉君孚感動得熱淚縱橫,重重撲倒在地。于成龍用人格力量,平定了一場叛亂。后來難得一次皇上召見,康熙對他說:“聽說你在黃岡平亂做得不錯?”于成龍答:“我只是宣揚皇上的仁德。”
康熙十八年(1679)夏,于成龍在福建按察使任上第三次被評為“卓異”后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財賦和人事。當時,福建連年兵禍,駐軍很多,錢糧十分緊張。各路押解的官員到布政使衙門交兌,日以千計,工作量極大,下屬官員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為了自律,也為了警示眾人,他便在布政使的紫薇堂上書寫一副楹聯:
累萬盈千,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戴鎖;
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
榜樣的力量非常巨大。通過他的嚴格考核和督查,在他任上從未出現過謊報、冒領、挪用、借墊等不良現象,有力地支持了前線戰事,保證了福建政治和社會安定。
于成龍的日常生活非常簡樸,曾對僚屬說:“吾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衣食者免饑寒足矣。”并指出:“國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識其順逆之情。”在福建期間,他還寫過這樣一副楹聯以自警自醒:
山到窮時,現許多峭壁層崖,歡富貴功名,何似林禽野獸;
路逢狹處,經無數行云流水,任磐桓談笑,休辜翠竹蒼松。
上下兩聯,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而且情景交融,雅俗共賞,確實是發自肺腑的真情表達。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哲理應該對當今為官者有所啟迪、有所助益。
康熙二十年(1681),于成龍升任直隸總督。他雷厲風行,整頓吏治,成效凸顯。這年冬天,于成龍的老母親仙逝,于成龍回家守孝。不久,原兩江總督阿席熙因包庇“江蘇巡撫慕天顏奏銷浮冒”被罷官后,康熙帝決定由于成龍督任兩江,治吏安民。于成龍不負所望,上任伊始,就頒布了《興利除弊條約》十五條:嚴禁火耗;嚴禁私派;嚴禁饋送;訪拿衙蠹以清官場;訪拿光棍扒手;嚴禁審案拖延時日;嚴禁屬下放債;嚴禁衙役下鄉胡作非為;嚴禁濫收犯人入監;嚴禁捕役私刑拷問;嚴禁奢靡;嚴禁兵丁虛冒等等。其中禁火耗、革私派、禁饋送、禁奢靡等,都與整飭吏治有關。沒有前呼后擁,沒有吆五喝六,江南的大地上,人們常常看見于成龍身著布衣,微服私訪,了解底層情況,訪查民間疾苦。史載,當時江南“城有歡笑,無管弦,游惰不空手,柜坊無所”。此語雖不免有些渲染,但可看出,在于成龍的治理下,社會井然有序,百姓安居樂業。
民間素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何況朝廷一品命官。但是,于成龍的簡樸,在當時的官員中極其罕見。他來南京上任之時,僅攜帶十幾文制錢,與兒子同乘一輛騾車,晚上就在路邊客棧寄宿。每日粗茶淡飯,即使有客人來訪小聚,也僅以他在兩江總督署里自種的青菜和白飯招待,日子久了,手下人給他起了一個“于青菜”的綽號。沒有茶葉,于成龍還會摘龍爪槐的葉子代替,導致總督署內的龍爪槐經常光禿禿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康熙皇帝讓于成龍巡視東海事務。一個多月的海上勞頓,已近古稀的于成龍不堪重荷,回到督署后大病一場,數日不食,嘔吐不止。四月十八日,于成龍預感生命將息,乃正襟危坐,流著淚向幕僚們重復他的《示親民官六戒》:“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幕僚們含淚頓首。他又叮囑將自己的尸骨運回家鄉,喪事務必從簡。就這樣,于成龍端坐而逝,享年68歲。整理他的遺產,僅有鹽米數升、布被一床、袍服一件、靴帶兩條。百姓們聞訊失聲痛哭,紛紛前去總督署祭奠。有的人則在家中為他設立靈位,晝夜焚香祭祀。于成龍逝于任上,驚動了遠在京城的康熙皇帝,他發出“朕失臂矣”“居官如成龍者有幾”的感慨。后又諭大學士等曰:“原任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實天下第一廉吏。”朝廷贈其謚號“清端”。于成龍為官二十余年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閃耀著正義與純粹的人性光芒,他的品格,他的精神,將永為世人所傳頌。
(責任編輯:巫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