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城市的新舊更替和發展過程中,各地都存在大批廢棄工業廠房或辦公樓等舊建筑,這些廢舊建筑面臨著閑置、更新還是拆除重建的選擇。這些舊建筑不僅具有較高再利用價值,也的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尤其工業廠房大都具有獨有的大空間、外形單一的改造優勢, 是舊建筑再利用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對舊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鑒于此,本文將專就舊建筑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手,就如何加強舊建筑改造再利用提出相應地對策。
關鍵詞:舊建筑;改造;再利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2-0076-02
1 當前舊建筑改造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舊建筑的保護與改造的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城市更新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擺到了我們的面前,如果說人們對于被列為文物建筑的古建筑還存在敬畏,那么在拆除城市中普遍存在未能被列為文物建筑的舊建筑,并不會感到任何的不安。一些具有文化與研究價值的近現代歷史建筑被拆除或損毀,從管理層到公眾缺乏一個整體保護意識。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事業一直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各地喜新厭舊、大拆大建使得一些文物遭受毀滅性的破壞。舊城改造、舊建筑的拆除成為了執政者的政績,甚至會拆除那些建成沒幾年的建筑,如天津的某座高樓群,剛建成就面臨拆除的困境,造成了極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并將成為城市廢棄的垃圾。即便有一些舊建筑改造更新項目,也只是形象工程,僅僅做了外觀的改造,究其實質只是假古董,背離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既有價值取向、領導意識因素導致的,也與專業工作者的研究深度相關。實際上,這些舊建筑有很多都是建筑精品,見證了城市進步與發展,有著極其豐富的建筑文化內涵,盲目拆除著實可惜。
1.2 忽略對舊建筑的性能化技術改造
環境保護、節能、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是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的的基本原則。舊建筑改造面臨一個歷史的與現行的法規問題,舊建筑在建設時期,許多現行法規、條例尚未頒布實施,在改造時則要滿足現行規范,在很多方面現行規范的要求比過去要嚴格許多。由于受當時經濟水平、技術條件及功能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舊建筑在建筑類別、定性、消防、抗震、節能等方面都存在較多的問題。
目前,很多舊建筑在經過改造過后這些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使得建筑再利用的同時伴隨著巨大的能源和資源浪費。而且消防安全、抗震性能方面的缺陷導致改造后的建筑埋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不少舊建筑改造者所關注的僅是舊建筑形象改變,而忽略了基本的使用功能而失去改造的初衷和價值,這需要我們更傾注于研究舊建筑性能化的技術性改造,而不僅僅是形象方面和簡單功能的改造。
1.3 忽視了忠實于舊建筑的原則
目前國內仍有一些改建項目以制造“假古董”作為舊建筑更新改造的手段,試圖通過涂脂抹粉將舊建筑的滄桑歷史展現在世人眼前,殊不知此舉會弄巧成拙。
實際上,改造更新意味著功能的改變或更新,將原來已經不適應的功能改造為現代所用的使用功能再利用體現出其價值,但僅僅是舊建筑的改造更新實現價值的一方面的內容,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對舊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讓其重新獲得旺盛的活力,但是我們并不希望改造行為導致舊建筑原有的時代印記被完全掩埋,更愿意看到改造過后舊建筑的的歷史痕跡能夠有所保留,能夠與新建部分實現和諧共生。忠實于舊建筑本身的基本組織結構,不隨意或過分的進行拆改和裝飾,而應保持審慎的態度進行一些必要的、適度的改造,讓其轉化為新的使用功能,使改建完成的建筑和原有的舊建筑之間存在一種記憶的延續。
在建筑更新的過程中,新的技術也被更多地應用進來,使得古老的建筑在獲得新生的同時,也更能滿足能源消耗以及建筑技術方面的要求。歐美發達國家在此方面有許多成功案例,例如德國維爾茨堡的的“文化倉庫博物館”,前身是一個文化倉庫。倉庫的開敞、通透的大空間特點被保留了下來,由儲存空間變成了展示空間。這意味著不需要過大的投入,建筑師利用簡潔的手法體現建筑的性格特征,通過謹慎處理建筑立面上新舊材料元素的交換,用現代材料鋼和玻璃與傳統的木石結構結合,在保留原建筑的痕跡中標注了現代符號,充分體現出時間的痕跡。
2 加強舊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有效對策
2.1 應建立系統全面的運作機制
目前,國內舊建筑改造處于自主開發的狀態,得不到政府部門和政策的有效管理與引導,這不僅對舊建筑改造工作開展造成不利影響,同時也嚴重制約著舊建筑更新改造質量的提升。而舊建筑的改造是需要政府部門、開發商以及建筑師等共同參與的重大項目,同時涉及城市規劃、文化保護、設計、施工技術等方面的系統工程,其中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當然,投資商更加關心投資回報,政府決策者關注的是社會效益,業主希望的是滿足其使用功能,建筑師則是希望通過協調好這三方面關系,實現多方目的。而以建筑師單方面的能力是難以實現的,由此,需要政府部門做細致的工作,無論是建筑改造綜合評價、后期利用方式,還是過程監控與最終驗收等環節,都建立全面、完善的運行機制。
2.2 制定指導舊建筑歷史建筑修復和適應性改造的導則、標準
目前,城市總體規劃的核心就是確定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等。近年來,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總體規劃的焦點是制定城市發展建設導則、圍繞地產開發而制定詳細的指標、技術標準,而忽略了對舊建筑、歷史建筑更新改造的相關導則或技術標準,比如說對于非保護建筑拆與不拆的界定不清,這就涉及到給這些舊建筑分類、定性;對于更新改造的建筑,沒有標準對建筑規劃設計的宏觀指標之外的塑性指標因素作出約束規定,怎樣使改造對原有建筑的歷史特色的影響減至最小.......等等這些都是目前我國很多城市建設管理所缺失的。
在舊建筑適應性改造再利用的管理、研究與實踐方面,國外開展較早,經驗豐富,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設計和管理規范和導則。例如美國的室內管理局在1977年就擬訂了指導歷史建筑修復和適應性改造的修復標準,該標準對建筑可能的新功能作出一定約束,以使改造對原有建筑的歷史特色的影響減至最小,保障原有歷史建筑能保持其原有風貌。
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和政策、標準制定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得以重視。例如北京的舊建筑被分為三類:明清遺留的傳統建筑;解放前的近代建筑,以及解放后新建的工業及民用建筑;上海于2003年確定了12個歷史風貌保護區,四批優秀歷史建筑;并且把歷史建筑劃分為四類加以保護。但這些相關政策還限于導則、方向性,尚缺乏具體規范、標準,針對現行設計、施工規范,舊建筑改造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3 結語
當然,資源、能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實現人類生存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重要阻礙。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現有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怎樣在建筑完整的生命周期里,把握好從起始,制造、建造、使用、維護以及處理的各個階段,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筑生命周期。對舊建筑而言,已經進入了最后的一個階段,處理過程可以是拆除舊建筑,讓拆除的材料重新進入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或者在新的建設中再利用;也可以是對舊建筑進行適應性的改造,使其注入新生命,這樣實質上等同于新的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因此,舊建筑改造再利用代表該建筑第二個設計生命周期的開始,值得我們以關注新建筑的建造的重點去注舊建筑的更新改造利用。
參考文獻
[1]鄭劍峰.城市舊建筑改造再利用[J].中華建設,2014,(8):84-85.
[2]田沂.讓建筑“活著”—關于舊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思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6):55-57.
[3]賈驍恒.基于綠色建筑技術的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以杭州單層絲織廠為例[D].浙江工業大學,2016.
[4]葉雁冰,劉西.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的優勢及其制約因素分析[J].工業建筑,2005,35(6):35-38.
[5]劉少瑜,楊峰.舊建筑適應性改造的兩種策略:建筑功能更新與能耗技術創新[J].建筑學報,2007,(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