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
摘 要:當前西藏自治區氣象部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在公眾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決策氣象服務信息、應急響應氣象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存在著預警信號發布渠道單一、公眾缺乏氣象災害自救互救知識、 應急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應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組織、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應急行動,拓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大力宣傳防御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等,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技能,促進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有序開展。
關鍵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應急響應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2-0194-02
2000年1月1日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明確規定:“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等。西藏是我國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重大氣象災害往往導致農牧民群眾因災返貧,為履行職責和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增強氣象服務的針對性、主動性、及時性、準確性和多樣性,2010年1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社會發布《西藏自治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規定西藏暴雨、暴雪、干旱、大風、強降溫及氣象所引發的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其他災害的處置,要求對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領導負責制,并成立西藏自治區氣象災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分管副主席擔任組長、自治區人民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區氣象局局長擔任副組長,共計29個成員單位,明確界定了各自職責,而且《西藏自治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還對監測預報、信息共享、災情普查、預警信息發布、預警知識宣傳教育、信息報告、響應啟動、分部門響應、分災種響應、應急值守、現場處置、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信息公布、應急終止、恢復與重建、通信與信息保障、應急救援保障、預案管理等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西藏自治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實施,促進了西藏地區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提升了西藏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2014年6月底西藏各級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天氣氣候變化發展規律,及時對預案進行修訂,確保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與時俱進,始終針對氣象災害的基本特點,始終符合當地天氣氣候發展規律,始終發揮其防災減災作用。
1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服務現狀
1.1 公眾天氣預報
每天各級臺站定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氣象網站、12121電話、手機氣象信息、電子屏幕等向社會公眾發布24小時溫度、濕度、晴雨、風力、大霧、地質災害等級、森林火險等級預報等天氣預報及各種專項氣象預報等。每周定期通過報紙、氣象網站、手機氣象信息等向社會公眾發布一周天氣回顧與展望、農事建議氣象旬報等。
1.2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
突發氣象災害發生迅猛、局地性強、預報難度大,一旦出現突發性氣象災害,要求在特定渠道中快速、敏捷、直接的發送給社會公眾,通常利用廣播、電視、手機信息、電子屏幕等及時有效的不定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2011年11月8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西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分9種:強降雨、暴雪、強降溫、大風、沙塵暴、冰雹、雷電、霜凍、道路結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等級劃分為:一般、較重、嚴重、特別嚴重四級,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預警信號表示,對暴雨、暴雪等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要建立快速信息發布“綠色通道”,2015年實現了重大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鐘發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并力爭在2020年,實現縣縣有氣象主管機構,建成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鎮和農牧區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系統,基本消除預警信息發布“盲區”。
2015年上半年西藏出現5次強降雪過程,針對這5次過程,區氣象臺共發布6期《預警信號》,其中2月28日、3月14日、3月29日分別發布《暴雪橙色預警信號》和《暴雪黃色預警信號》,2月13日、3月2日及3月5日分別發布3期《道路結冰橙色預警信號》,
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質量檢驗辦法(試行)》相關規定等文件上述預警信號進行檢驗,2015年上半年區氣象臺發布的預警信號TS評分(正確率)及命中率均達到了100%,預警信號發布時間提前量在14~15小時。
1.3 決策氣象服務信息
決策氣象服務是黨、政領導和決策部門指揮防災減災、實施地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信息之一,事關全局,責任重大,是氣象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西藏高原決策氣象服務重點是對農牧業和人民生命財產有重要影響的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遇有重大天氣過程,自治區氣象臺向各級政府提供預報信息等,為自治區黨委、政府有效應對氣象災害,加強社會管理,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提供決策支撐。
2015年4月25日西藏自治區吉隆、定日、聶拉木相繼發生3.6級、5.9級和5.3級地震,自治區氣象局于當日19時啟動地震災害救援氣象保障服務Ⅲ級應急響應,區局相關職能處室和直屬單位及日喀則市氣象局、定日縣氣象局、聶拉木縣氣象局、亞東縣帕里氣象局立即進入Ⅲ級應急響應狀態,西藏自治區氣象臺密切關注天氣趨勢,加強聯動會商,每隔3小時制作一次災區24時氣象服務專報,包括災區天氣實況、24小時天氣趨勢預測、防災減災建議等內容,分別提供給自治區抗震救災前方指導部和后方指揮部。此外,緊緊圍繞需求,不斷強化抗震救災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專報內容不斷更新,預報時段精細到1小時,將災區氣候資料提供給自治區抗震救災指揮部,為抗震救災工作提供有效氣候參考資料。
1.4 應急響應氣象服務
自治區各級政府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預案,包括目的和依據、工作原則、適用范圍,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監測、報告、預警,預警應急預案啟動和響應,后期處置和應急保障等。各地氣象部門災害應急工作開展得高效、有序,全面提高了氣象部門應急處置能力,為最大限度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5年4月25日地震后,4月27日20時西藏自治區氣象局升級地震災害氣象服務Ⅲ級應急響應為Ⅱ級,要求區局各相關單位、日喀則市氣象局、聶拉木縣氣象局、定日縣氣象局、亞東縣氣象局和阿里地區普蘭縣氣象局按照Ⅱ級應急響應工作流程做好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各相關單位實行24小時主要負責人領班制度,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加強聯動,全力做好實時監測、預報預警、保障服務及災情收集上報等工作。
2014年2月中旬西藏出現強降雪天氣,針對此次降雪過程,西藏各級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網站、報紙、短信、電話、傳真、顯示屏等各種渠道發布預報預警,及時廣泛傳播氣象信息,同時自治區氣象部門將會繼續嚴密關注天氣情況,做到提前預報、提早預警,為各級政府和部門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當好氣象參謀。
2 存在的問題
2.1 預警信號發布渠道單一
西藏農牧民人口占西藏總人口的80%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目前西藏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經濟欠發達,農牧業基本還是靠天吃飯。據記者了解,天氣氣候條件和氣象災害是制約農牧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西藏大多數農牧區、學校、山區等不能及時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利用各種媒體傳播和發布氣象災害信息還有局限性,發布渠道主要為電視、廣播、手機氣象信息、電子屏幕等,電視和廣播雖播發時效快、面廣、響應快,但播出的時間受限制,因電視和廣播部門并非24小時值班和播出,且越是基層播出時間越短,半夜發生的預警信號基本無法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布,而電子屏幕點少,發布傳播面窄,對于邊遠農村就更是沒有有效的渠道傳播氣象預報預警,嚴重的影響到氣象災害的防御。
2.2 公眾缺乏氣象災害自救互救知識
社會公眾缺乏防御氣象災害常識,尤其是農村地區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更為薄弱,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同時,還要提高全民族災害憂患意識,提高百姓自救互救的能力,特別是提高民眾第一時間對氣象災害的反應和自救能力顯得尤為迫切。
2.3 應急管理機制不完善
氣象工作關系民生,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氣象應急響應機制已經到了關鍵期,氣象部門應配合政府出臺相應法規,大力做好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工作,但目前在面對一些災害型天氣的預警、應急管理,還尚未成為公共管理部門日常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有針對性的、更科學專業、有操作性的應對仍處于缺席狀態。
3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發展建議
3.1 形成政府組織、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應急行動
一是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應急工作機制,各級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應按照各自預案啟動響應行動,分別開展搶險、保障、信息、物資調配、衛生防疫等響應行動;二是實行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由市、縣、鄉組織領導干部進行領導組織分配,及時了解天氣情況和災情情況,統一指揮,協調抗災救災工作,強化部門聯動機制,各部門各司其職,互相聯動,互相溝通信息情報;三是市、縣(區)迅速啟動自然災害救助救災應急預案,組建搶險救災應急分隊,配備相應救災救援設備;四是建立適合城市、社區、農村特點的義務氣象信息員、志愿者隊伍,通過氣象信息網絡及時向災區通報災情及變化情況,群眾可根據災情發展變化情況,按照災情防御指揮,開展自救互救工作。
3.2 拓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除了利用電視、廣播、電話、手機短信、互聯網、街道電子屏幕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即時發布預警信息外,還要進一步拓寬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手段、渠道,災在可人流密集區、大型社區、農村建立電子顯示屏,利用公交車電子顯示屏、村委宣傳報欄等向公眾即時發布預警信息,使預警信息快速準確發送到公眾和用戶手中,實現氣象服務覆蓋千家萬戶,為挽救財產和生命爭取更多時間。在這些基礎上,還要開發研究氣象預警信息自動語音、氣象服務圖形圖像處理和自動分發軟件,在形成氣象預警信息后,通過網絡自動分發預警信息,解決災害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
3.3 大力宣傳防御氣象災害科普知識
積極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宣傳,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座談會等,把專業的、枯燥的氣象術語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通過電視、廣播、報紙、街頭現場宣傳、標語等進行廣泛宣傳,要求宣傳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易于運用,把氣象科普知識送到農村、社區、企業、學校,提高社會公眾對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認知,使村組、家庭、社區、企業等內部人員在災害發生前、發生中能夠熟練開展自救、互救,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技能,有效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破壞和損失。
參考文獻
[1]格央,楊麗敏,卓瑪.2015年上半年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質量檢驗[J].西藏科技,2016,(8).
[2]格央,倉決.2013年西藏自治區級決策氣象服務滿意度和需求調查分析[J].西藏科技,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