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 劉力
摘 要:語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任何文章都要靠語言材料來表述,而公文的語言不同于文學創作,莊重是公文語言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如何做到公文用語的莊重?本文將從書面語的運用、修辭的特征、縮略語的規范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做到公文語言的莊重。
關鍵詞:公文語言;詞語選擇;修辭特征;稱謂用語
中圖分類號:H1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2-0245-01
公文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傳遞策令、指揮工作、表達意志、溝通情況的書面工具,在語言運用上不同于文學創作,文學語言講究的是調動語言的感性因素,盡可能的做到語言的形象生動,而公文語言追求的是明確莊重得體。公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決定了公文語言的莊重嚴肅,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企業公文用語的莊重呢?
1 詞語選擇——使用書面語,不濫用社會流行語
通常來說口語比較親切,而書面語則比較莊重,要想做到公文用語的莊重嚴肅,首先就應該做到的是使用書面語,排斥口語。比如,丈夫對妻子的稱謂有很多,南方人喜歡稱“老婆”,北方人喜歡稱“媳婦”,古文人則稱的是“賤內”、“糟糠”,還有諸如“愛人”、“對象”、“太太”、“夫人”等等,但得體的書面語只有一個,那就是“妻子”。在公文中盡量使用書面語,會使公文語言客觀莊重。再比如,口語中對死亡的表述有多種——“XX走了”,“XX老了”,“XX去了”……如果在公文中用這樣的語言不但不嚴肅而且表意不明確,所以在公文中只能使用書面語“死亡”。目前口語化和文學色彩重是初學公文寫作者容易在語言運用上出現的主要問題。
公文語言的莊重性還體現在對方言的排斥上,方言本身就有極強的地域性,在語意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偏差,作為頒布政令、溝通情況的公文忌諱這樣的語言不難理解。比如我們去內蒙的赤峰一帶,如果你向當地的老大爺問路,他很可能會滿臉真誠的回答你——“知不道啊!”這時候你千萬別多想,因為在這一帶“知不道”就是“不知道”的意思。
網絡語、社會流行語越來越多的充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016年12月4日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公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語”,其中“供給側”、“工匠精神”、“洪荒之力”、“吃瓜群眾”、“葛優躺”、“套路”、“藍瘦,香菇”等均有上榜,這些流行語作為語言發展的新鮮元素公文可不可以吸納運用呢?這是許多公文寫作者困惑的問題。筆者認為公文跟新聞不同,新聞善于捕捉語言中的新鮮元素,只要是群眾喜聞樂見、詞匯本身鮮活生動在新聞寫作中都可以嘗試運用。比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就刊出了以《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為題的頭版頭條新聞,“給力”為當年十大流行語之首;2012年11月5日,《人民日報》刊載文章《“回應”:互動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一文,文章開頭就寫道:“元芳,你怎么看?” 可見權威媒體是不排斥流行語的。而公文的莊重嚴肅性就決定了公文用語對流行元素的慎重態度,對含義模糊不清的社會流行語堅決排斥,當這些流行語還僅僅是廣泛流行沒有沉淀固化下來之前,公文一般不予應用,否則會破壞公文的莊重嚴肅,一旦被沉淀固化下來,比如被納入《新華字典》,公文才可以廣泛應用。
2 修辭運用——追求消極修辭,不濫用修辭格
修辭是寫文章常用的寫作手法,在公文寫作過程中如何對待修辭,這是許多公文寫作者困惑的問題。
修辭有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消極修辭主要指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它以簡明、連貫、得體為標準,目的是使人領會。
積極修辭是積極運用語言文字上的感性因素,使語言呈現形象性、具體性和體驗性,目的是使人感受。各種辭格都屬于積極修辭的范疇。
通常公文語言不追求華美的詞藻,不刻意浮飾,撰寫公文只要把內容陳述清楚、明白就可以了。有一些修辭格比如夸張、反諷、雙關這樣的文學表現強的修辭手法,會破壞公文內容的真實性和莊重性,有浮夸之感,所以在公文中一般不予應用。
那么是不是在公文寫作中就不提倡運用修辭格了呢?也不是,莊重不等于刻板,平實不等于枯燥,在不失莊重、平實的情況下,力求語言的形象、生動、活潑。毛澤東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就指出:“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有些公文的辭格用的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排比);“筑巢引鳳”“借雞生蛋”“借船過海”(比喻);“菜籃子工程”(借代)……2016年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談食品安全的時候就提出了切實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可見修辭用的好會增強公文語言的表現力。
3 縮略語規范——使用全稱或標準化簡稱,不濫用簡稱略語
縮略語運用的好能體現出公文語言的濃縮精粹之美,使公文言簡意賅、文約事豐。
有些縮略語已經被全民化了,在公文中可以直接引用。例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三個代表”、“三講”、“四項基本原則”、“兩學一做”、“一帶一路”等等均可在公文中直接應用。
有些縮略語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廣泛應用,比如“三集五大”、“一強三優”、“兩個轉變”這樣的縮略語在國家電網公司范圍內可以廣泛應用,但一旦出了這個范圍就可能會引發歧義或是讓閱文者不明覺厲,因此它們的使用應有一定范圍,不可濫用。
簡稱、略語是在一定的社會交際環境中為了用語的簡練,表達的方便而使用的,脫離了言語環境就會使人費解或引起誤會。在公文撰寫過程中應使用全稱或標準化簡稱以避免歧義。撰寫公文往往會遇到在一份文中屢屢提到某一單位名稱的情況,為使行文洗練可以自行設定縮略語,自行設定的縮略語第一次出現必須寫全稱,并在括號內標注“以下簡稱……”。例如:北京市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公司”),如此表明下文中再出現的“北京公司”均指“北京市電力有限公司”,而不是“北京市煤氣有限公司”、“北京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等等其他的什么公司。當然有些縮略語的使用還是值得商榷的,如“保鮮”(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簡稱“保鮮”),“標辦”(標準化管理辦公室簡稱“標辦”)。
另外如何對待公文中的字母詞,許多公文寫作者界限模糊。鑒于近些年公文中出現使用字母詞增多的勢頭,國務院辦公廳曾下發了《關于加強對行政機關公文中涉及字母詞審核把關的通知》,要求各單位強化在公文中依法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制發公文時一般不得使用字母詞,確需使用字母詞的,應在文中首次出現時以括注方式注明已經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審定的漢語譯名。“使用國際組織外文名稱或其縮寫形式,應當在第一次出現時注明準確的中文譯名”。可見公文寫作應使用規范漢字,不得使用中文外文的“夾花”語言,否則會影響公文的嚴肅性。
4 結語
總之,莊重性是公文語言的主要特征,在公文撰寫過程中應尤其注意。除上文提到的做法之外,在公文寫作過程中不過多雜糅個人情感,不過多運用抒情、感嘆性語句,也是公文用語莊重性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