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2016年我回陜西,去咸陽看望費宏達先生。從費先生那里得到一本馮潤璋1991年印于西安的薄薄的一本《九十憶舊》,一半豎排,一半橫排。
查“百度”上相關條目:馮潤璋(1902—1994),筆名一雯、豐莊、周茨石等,陜西涇陽白王鄉人,現代作家、教育家,上海大學中文系畢業。上學期間,酷愛文學,聽過許多著名學者如陳望道、沈雁冰、鄭振鐸、田漢、朱湘等的課,深受影響。他與孟超等人組織“流螢社”,創辦《流螢》半月刊。1928年,在上海參加中國著作者協會成立大會,出版短篇小說集《歡呼》。因是中共黨員,1929年,接受組織指示,與潘漢年、沈端先(夏衍)、錢杏邨(阿英)、馮乃超、馮雪峰等籌備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他們在中共的領導下,努力消除左翼文學界的隔閡和不團結,說服“創造社”和“太陽社”的作家尊重魯迅,促成左聯于1930年3月2日順利成立。同年回陜,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利用省立第二中學(在鳳翔縣)的教師身份,開展革命活動,被校方察覺,解除教職后逃往上海。
他除了上述成立“左聯”時與魯迅的交集外,就是這一次又到上海。他擬通過出版刊物,揭露國民黨統治下人民流離失所、飽受壓榨、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真相,遂給魯迅先生寫信,征求意見,其后又面談。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創辦文學月刊《洪荒》,兩期后被查禁。后又創辦《農村月刊》,繼續批判國民黨文化專制政策,僅出版二期就又被查禁。1934年又返回陜西,致力于家鄉教育事業。他有多部文學作品發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革命文藝史上占據一定地位。1994年8月26日在西安逝世,終年九十二歲。
同樣的條目,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國文學家辭典》中也有收錄,只是詳略不同。
在這本《九十憶舊》中有篇回憶魯迅的文章,寫到魯迅關心丁玲的一件小事。文章寫道:“1930年冬,左聯需要開一次盟員大會,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沒有一個適當的安全地方,我去找魯迅先生,他給我們在北四川路一條小巷子里借到一家住戶院內的一間房子(那個院子好像是中國住戶又像是日本住戶。當時有一條紀律,互相不準詢問姓名、住址)。到會的人不多,大約有二十多人,魯迅先生也參加了。開完會以后,魯迅先生親切地問胡也頻(那時丁玲生產不久)母子的健康如何?孩子的奶夠不夠吃?胡也頻同志一一做了回答。開會的日期我記不清了,只記得丁玲這期間生孩子。1985年4月丁玲來西安,我們談起往事,我又問她1930年冬你生孩子是哪一天,她說是11月18日。那次開會的時間,也許在魯迅先生的日記中可能找到痕跡。”
據查魯迅日記,這一天沒有記載相關事項。又查王增如、李向東編的《丁玲年譜長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930年(丁玲二十六歲)“11月7日,因臨產住進醫院。8日,上午有雷雨,約九、十點鐘胡也頻來醫院探望,告訴丁玲,她的長篇小說《光明在我們前面》,已經在10月20日由春秋書店出版。中午兒子蔣祖林出生,胡也頻激動得哭了。晚上,在左聯全體會議上,胡也頻當選為出席即將在江西蘇區召開的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蔣祖林,出生時取名蔣祖麟,到延安后1940年改為蔣祖林”。丁玲,原名蔣偉,看來兒子是跟著丁玲姓的。
由此判斷,半個多世紀后的1985年,丁玲的記憶也有誤了,把11月8日往后推了10天,盡管這還是她生第一個孩子的那天。也由此可知,11月8日這天中午,丁玲生產。晚上,“左聯”開會,魯迅給找的地方,而且也參加了。見了胡也頻,問起丁玲,知中午已生,故問其“母子的健康如何?孩子的奶夠不夠吃?”之類關心的話。
這事很小,而且有點家長里短,丁玲回憶魯迅的文章中也未曾提及,但卻反映出魯迅頗具人情味的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