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梅
【摘要】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理念為指導,將“說演故事”巧妙運用在教學中,探尋一條幼兒園語言教學游戲化的創新之路,以“說演融合,立體呈現;”“邊說邊演,身臨其境”;“說演互動,參與編構”為策略,使幼兒從“聽故事者”成為“說故事、演故事”的一部分,充分體現教學活動中幼兒的主體性。以游戲化、情境化為突出特點的說演故事體現了幼兒更加主動愉悅學習的過程,讓幼兒園傳統的語言故事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近幾年“課程游戲化”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聚焦點,語言領域中的故事教學因其老套傳統缺乏新意而被一些老師們所摒棄,取而代之的是早期閱讀、繪本教學……在當今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指導下,對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作用的故事教學如何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尋與實踐,嘗試將“說演”的方式巧妙運用在故事教學中,讓幼兒園傳統的故事教學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所謂“說演”——即邊說邊演,說輔助演,演提升說,將教師自身作為媒介,用賦有感染力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將“聽眾”代入情境,參與互動,突出情境化與游戲化。
一、說演融合,立體呈現
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能提供“圖、文、聲像、動畫等多種方式的視頻更加形象生動,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們多傾向于用視聽共同刺激的動畫視頻作為故事的呈現方式,單純的教師清講故事已逐漸被摒棄。但結合圖片的講述或動畫呈現,幼兒的注意力多被色彩鮮艷的畫面以及快速閃現的角色形象所吸引,反而會影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感受、獲取和理解,視頻強調的是故事的動態發展,但其可提取的線索過于豐富,可能會干擾幼兒對故事語言的捕捉。那么如何發揮教師口頭講述時可以隨時靈活與幼兒互動的優勢,讓教師和幼兒能在以聽講為主的故事教學中更有存在感和參與性,我們嘗試將教師自身作為媒介,用賦有感染力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將說與演融合起來,使得平面的故事以表演的形態立體地呈現出來。
例如:經典成語故事《狐假虎威》,教師采用說演融合的方式,化身為故事中的兩個主要角色“老虎”和“狐貍”,通過教師自身形象豐富的肢體語言,感染帶動幼兒,用兩種不同的語氣、語調、動作、神情塑造出個性特點、心理活動完全不一樣的角色,兩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使這個成語故事在幼兒面前立體鮮活起來,并巧妙運用肢體動作幫助幼兒理解“半信半疑、心事重重,神氣活現、得意洋洋”等詞匯的含義,在表演中感受老虎與狐貍不同的內心世界,進一步體驗到成語故事的寓意與內涵。
二、邊說邊演,身臨其境
盡量生動形象、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本是幼兒教師應具備的“看家本領”,因為幼兒的年齡及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夸張和有趣,喜歡新奇和冒險,且易受情景暗示。兒童期間“物我不分”“泛靈”的心理,使得幼兒很容易地進入故事情境,當教師化身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邊說邊演時,就把孩子們代入情境并與故事產生聯接,當幼兒自然而然融入故事表演中時,就成為故事中的角色,可以在共同演繹故事中,深入地感受與體驗故事人物的心理變化與矛盾沖突。“說”中帶著肢體動作的表演,“演”中輔以語言的講解,結合關鍵性的提問,師幼共同猜測、表演推進故事的發展,幼兒在看、聽、想、說、演的體驗式、情境化、游戲化的活動中不但理解了故事內容,更能夠深刻感受到故事所傳達的核心價值。
如:故事《會長魚的樹》,講述了一只原本偷懶、想不勞而獲的小貓咪咪,在受到松鼠的惡作劇“懲罰”后,醒悟了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成為一只勤勞、堅持、會分享的小貓。道德訓誡的意義還是很明顯,如何將故事的教育性和娛樂性“無縫對接”,老師以這只小貓咪咪的身份把幼兒帶到故事情境中,邊說邊演,在進入第三個情境時,孩子們呈現出對他人的同理心、認同感等彌足珍貴的品質。
邊說邊演讓幼兒更有身臨其境感,他們不再是聽故事的旁觀者,而是進入到情境之中,與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運,加速了幼兒道德情感的遷移,這就克服了傳統意義上比較生硬的道德訓誡與灌輸,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是非觀,使得教育意圖能更好地融合在教學活動中。
三、說演互動,參與編構
通常的故事教學,都有以下幾個步驟“感受學習——理解體驗——遷移經驗——創造性想象和語言表述”,聽故事時安靜,聽完故事后的提問則會冷場或騷動,一般利用提問來幫助幼兒理解作品并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育目的。但在教學實踐中,引領幼兒思維的提問則存在著“套路化”的傾向,教師不停地提問,幼兒機械地回答,提問的角度基本上都是針對名稱、角色、主要情節及重要對話,把內容肢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幼兒主要記住的是故事中的角色和一些對話,而對作品特有的魅力和意境缺乏整體的理解和欣賞。盡管我們關注著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但總會發現一些熱熱鬧鬧的“課堂”上,積極活躍、舉手回答問題的就那么幾個“學科帶頭人”,悄然靜坐的孩子甚至成為了大多數。而對幼兒回答的即時評價、巧妙回應、補充提升是教師頗難把握的。當教師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和角度時,就很難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支撐和引導,這樣的教學過程容易造成“幼兒與故事”、“幼兒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而當我們采用說演互動的方式時,就可讓幼兒參與到故事的編構中
在說演互動中,教師會在一些情節起承轉合處設置互動提問,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引發幼兒的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推動情節的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兒童的心智是主動而積極的,他們可以質疑、分析、預測、討論,不知不覺參與到了故事的編構過程中,幼兒從傳統的“聽故事者”成為“說故事、演故事”的一部分,以角色的身份共同演繹故事,充分體現出教學活動中幼兒的主體性。
在目前中國城市幼兒園普遍大班生額的情況下,集體教學因其高效、經濟、公平,能形成學習共同體,為幼兒之間提供更多交流、合作、分享的機會等優勢,一定會長期存在。我們要研究的應該是如何用幼兒喜歡的方式開展,如何讓集體教學更有吸引力。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說演方式使故事的呈現生動有趣,幼兒有參與感和現場感,更易引發幼兒的共鳴從而激發孩子們積極活躍地參與討論與思辨。以游戲化、情境化為突出特點的說演故事實現了幼兒更加主動愉悅學習的過程,不失為一條實現幼兒園語言教學游戲化的創新之路。
(作者單位:廈門市思明區藝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