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奧秘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如果注意觀察,你會發現身邊很多中老年人蹲不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費勁,還常說膝蓋痛、腿打軟,這就是患上了關節疾病。怎樣才能延緩腿部衰老,避免“老來受罪”?
15歲前,膝關節處于發育階段,青春期生長痛多發生在膝關節附近。15~30歲時,膝關節處于“完美狀態”,運作起來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這個階段堪稱膝關節的黃金期。
30~40歲,髕骨軟骨產生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有短期膝關節酸痛癥狀,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察覺不到。在這段時期內要避免劇烈運動。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
40~50歲時,走遠路后,膝關節內側易酸痛,輕揉可緩解。這個現象的出現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
50歲以上,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膝關節會感覺明顯疼痛,逐漸產生關節炎,此時應該節約使用關節,必要時使用拐杖減輕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
為保護好我們的膝蓋,鍛煉時最好選擇能給膝關節“減負”的運動,如游泳、散步、騎自行車等。平時多做些下肢力量訓練,強有力的大腿肌肉會增加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性,防止受傷。
生氣會引起胃痛腹痛,悲傷會導致食欲下降,緊張能引起腹瀉。幾乎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究其原因,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志活動不僅和大腦有關,也和胃腸道有瓜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學專家邁克·格爾松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體胃腸道組織的皺褶中有一個組織機構,即“神經細胞綜合體”, 其實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該綜合體能獨立于大腦進行感知、接收信號,并作出反應,使人產生愉快和不適感覺,甚至還能像大腦一樣參加學習等智力活動。因此,他最早提出人體不但有大腦,還有“第二大腦”,它位于胃腸道,所以又被稱為“腹腦”“腸腦”。
“腹腦”大多獨立發揮作用。比如肛門內括約肌的作用是不受大腦控制的,其實它是在“腹腦”控制下發揮作用的,不僅如此,整個消化、吸收、排泄過程,都是在“腹腦”控制下獨立進行的。
“腹腦”雖然能獨立起作用,但也和大腦有關聯,兩個“腦”有時像一對雙胞胎,腦腸相通,一個受到刺激出現不適,另一個也會出現同樣的感受。最常見的例子是,當某個部位出現疼痛使用止痛藥,往往是疼痛緩解了,但出現了頭暈、惡心、嘔吐,頭暈是大腦的反應,而惡心和嘔吐則是胃腸道的反應。
臨床上,我們也發現很多消化系統疾病和精神因素關系密切,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潰瘍病患者的癥狀加劇或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出現,常常發生在情緒受打擊之后。因此,治療這些胃腸道問題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情緒,有時心結解開了,疾病也就隨之而去。臨床上,我們發現那些性格開朗、豁達寬容的人胃病發病率就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