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正修
應對貪玩游戲的孩子拿捏要有度
文/張正修

飛飛是個貪玩的小學生,他特別喜歡手機里的游戲,每天一放學就嚷著要用爸爸或媽媽的手機打游戲,有時候連作業都忘記寫。為此,飛飛的父母做了規定,每天只能玩半個小時。飛飛開始很聽話,但時間一長就忍不住了,甚至有時候跑出去偷偷跟同學一起玩游戲,很晚才回家。有一次,飛飛媽媽收到銀行發來的短信,這才發現飛飛偷偷用手機買了很多游戲裝備,飛飛媽媽一氣之下,將手機里的游戲卸載了。飛飛得知此事后,大哭大鬧不吃飯,甚至嚷嚷再也不上學了。飛飛媽媽怎么也沒想到,一個游戲竟然把孩子變成這樣。
現代生活中,孩子貪玩游戲是讓很多媽媽頭疼的事。其實,讓孩子一點不玩游戲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隨著孩子長大,游戲更帶上了社交屬性,班上同學都在玩,不玩的孩子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游戲已經成為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一味地禁止只會把孩子逼到對立面,想方設法地鉆空子——家里不讓玩,就到外面玩;設了密碼,就千方百計地破解;表面不玩了,學會了偷著玩……壓制得越嚴格,反彈得越強烈。與其這樣,還不如想辦法和游戲“和平相處”,引導好了,這件事還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著名的棉花糖心理實驗中,專家發現面對棉花糖的誘惑,表現出自控力和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長大后會更事業有成,人生也會更幸福。在玩游戲這件事上,游戲就成了“棉花糖”。只要規則制定得合理,就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從小就學會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
1.培養辨別選擇能力。有個媽媽說,她會和孩子一起下載游戲,看看哪個游戲不適合小孩兒玩,就刪掉,從一開始就把好關。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多大人一看就明白的套路,涉世未深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如果沒有防范和引導,很容易出問題。所以,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必須要幫助孩子把好關,同時培養孩子自己的辨別能力,這是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2.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有意識讓孩子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圍魏救趙,也是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很多家長禁止孩子玩游戲時,會說:別玩游戲了,學習去,看書去!當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學習和玩游戲,他不時刻惦記著玩游戲才怪。讓孩子的生活充實起來,有趣的現實生活會比有趣的虛擬游戲更有吸引力。
3.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不想讓孩子沉迷游戲,自己就先做到不沉迷手機。空出來的時間,就用心和孩子玩吧,做各種游戲,親子閱讀,到戶外玩……只要有心,能想出很多花樣來。其實,親子關系也是孩子是否沉迷游戲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親子互動的頻率越高、親子活動種類越豐富,孩子沉迷于游戲的比例就越低。
當孩子沉迷于游戲時,作為家長最需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孩子需要的這些心理營養,我們給夠了沒有?一味地禁止、打罵、圍追堵截,只會把孩子推向游戲的懷抱。同樣的網絡游戲,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沉迷于此,毀了一生,有的孩子會控制適度,不耽誤走上人生巔峰?游戲不是帶娃神器,也不是洪水猛獸。孩子玩游戲,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在管和不管之間,如何拿捏這個尺度,需要父母們的智慧。而最大的智慧,就是反省自身,作為家長,給孩子創造怎樣的家庭環境,是否給予孩子充足的愛和接納,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