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圓滿閉幕

陳凱先院士開幕致辭
8月10日至11日,主題為“發現、設計與轉化”的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于在杭州順利召開。此次論壇由杭州經濟開發區與生物谷聯合主辦。來自全國的天然藥領域參會人員多達200余人,共同探討天然藥最新研究與發展。研討會以專家演講結合現場交流的方式進行,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陳凱先、徐宏喜、羅國安、張東明、賴仞、盛春泉、魏冬青、李蓉濤、任進、楊子榮、胡凱鋒、王睿、程曉東、楊倩春、劉琦15位專家分別就天然藥熱點研究問題做了演講,并針對“天然藥及現代中藥國際化,創新研發路徑等等”進行主題討論。參會代表踴躍提問,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陳凱先院士開幕致辭,對于會議的順利召開進行祝賀。他指出,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是當今高科技的前沿戰略領域,而天然藥物如何創新與發展,也是其中重大的科技問題之一。天然藥是進行創新活動的重要領域,是我們不斷探索和發展新的藥品的重要來源和資源。天然藥物是在多年的自然進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的優勢。我國有各種各樣的植物資源,另外也有幾千年的中醫藥的傳統,各個地方、各個地區有特色的民間的藥物,具有深厚的基礎。這就形成了我們發展天然藥物具有特色的優勢,也是發展生物天然藥物的最顯著的條件之一。
前幾年SCI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顯示,來源于天然藥物或者是通過天然藥物改造的新藥占比超過50%;在有些治療領域,比如抗腫瘤、抗感染具有相當高的比例。如果把這個資源利用好,發揮好優勢,也是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
我國歷來重視中醫藥及天然藥的發展,制定了很多有力促進發展的政策,系統全面地支持我們中醫藥的發展。我們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抗痢疾藥物。其在天然藥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個發現的根源在中醫藥,另一方面是因為非常切合天然藥的主題,最后的研發和成藥的技術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最后,陳凱先院士也指出,我國天然藥發展也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天然藥國際化,單一天然藥、復方中藥創新轉化思路,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方面。也期待與會人員在此次會議中踴躍討論及交流,促進合作,推進產業發展。
第一天會議上午共有4位嘉賓作了主題報告,陳凱先作主題為“弘揚我國優勢特色,加強中藥研發創新”的報告,徐宏喜針對“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進展”主題進行報告,張東明作了主題為“天然藥物化學成分與功能研究”的報告,賴仞作主題為“活性多肽與人類疾病機理和新藥研發”的報告。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院長徐宏喜,針對“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進展”主題進行報告。“中藥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目標是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來闡明中藥的物質基礎和藥效作用機制,研究開發安全有效及質量穩定、可控的現代中藥。中醫藥要想國際化,進入國際主流醫藥市場,成為國際藥物,就必須符合國際上通用的科學語言、名詞術語、檢測方法和質控標準。近年來,伴隨著中藥現代化的迅速發展,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的各個環節。基因芯片、高通量篩選技術也應用于中藥的新藥開發,中藥制劑已由過去的丸、散、膏、丹向緩釋、控釋、靶向等現代制劑發展;各種先進的提取、分離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中藥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正越來越緊密,傳統中藥正在向現代中藥轉變。
徐宏喜圍繞國際藥企對中藥研發的重視和投入、國際中藥研發的現狀、中藥國際注冊新進展、中藥進軍國際市場的困難、中藥成為國際藥物的前提及上海中藥大學中藥學院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等內容展開介紹,并深入淺出地作出精彩報告。
天然藥物活性是藥物創新的源泉,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張東明教授作了主題為“天然藥物化學成分與功能研究”的報告。他長期從事新藥研究工作,結合實驗室課題及產品開展系列工作進行分享。
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介紹了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番石榴葉、黃皮等研究的情況。在這個工作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化合物,對其活性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現出來了很好的前景和對比現有市場的產品的優勢。

主題討論
隨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賴仞教授作了主題為“活性多肽與人類疾病機理和新藥研發”的報告。多肽和蛋白類藥物目前在全球迅猛發展,其市場增長率是全球藥物市場平均增長率的2倍。有毒動物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大量的具有藥用前景的活性多肽和蛋白質,他們的作用靶標多數是蛋白質機器,而蛋白質機器是生理功能的重要執行者及主要的藥物研發靶標。利用有毒藥用動物資源(如蜈蚣、蝎子、牛虻、蜘蛛、水蛭、蜱、蟾蜍等),其團隊基于蛋白質機器發掘和設計活性多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活性多肽分子資源庫。這些活性多肽可作為工具藥物研究人類疾病機理;作為分子探針研究機器結構與功能;用于新藥研發。賴仞的報告從非植物類型發現及開展藥物創新的工作,并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參會者的興趣,也啟發了大家開發的新的思路及視角。
下午共有4人作報告,分別是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副院長盛春泉教授的“天然多靶點抗腫瘤分子吳茱萸堿的結構優化和作用機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魏冬青教授的“花椒素的發現及其抗衰老作用”,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李蓉濤教授的“中藥多成分抗流感和HIV病毒活性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任進研究員的“天然藥物衍生物的系統毒理學研究和應用”。
隨后,8位嘉賓在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創新研發思路及效率、天然藥國際化等展開激烈討論。天然藥單一組分化合物研發,中藥復方組合研究,均有自身的優勢及面臨的挑戰,關鍵需要做到科學規范的研究,最終能夠達到藥品持續穩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對于國際化及現代化創新,并不是產品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更多需要從符合國際認可的規范及標準去開展新藥研發,最終產品得到全球認可。
第二天,國家中藥現代化(上海)創新中心楊子榮、清華大學化學系羅國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凱鋒、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王睿、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程曉東、廣州中醫藥大學楊倩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劉琦等進行了報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