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衛婷婷
劉云松:精醫濟世 以盡吾齒
本刊記者 衛婷婷

劉云松
“頭痛涔涔齒動搖”“牙齒飄浮欲半空”“老去齒衰嫌橘觸”“三齒墮矣吾生休”,人的一生健康情況,完全可以通過牙齒來表達出來。由此可見,呵護牙齒健康,至關重要。
我國的口腔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至漢時期,《黃帝內經》這一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專著,對口腔疾病的防治已有較系統的論述,開了中國口腔科學理論之先河。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口腔醫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口腔醫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口腔保健意識空前提高。口腔醫療服務水平、服務能力都處于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在這一歷史長河中,始建于1941年的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作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功能為一體的國家重點口腔醫學院校,為我國口腔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身為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修復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多年來,劉云松就是在這里進行著口腔醫學的教學、科研、臨床工作,將“厚德尚學、精醫濟世”作為自己心中的信念,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著。
“當初選擇口腔醫學這一領域,多半來自父母和親友潛移默化的影響。”劉云松說。因為父母都是老師,阿姨是醫生,所以從小劉云松就對老師和醫生這兩個職業有著特殊的情感。而學習醫學,以后不僅可以從事和醫學相關的工作,也能作為一名老師教授學生,對于劉云松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從小,劉云松就被醫者精神深深地吸引著。作為一名中醫,他的阿姨十分為患者著想,為了給行動不便的癱瘓病人進行針灸,堅持自己騎車前往病人家里對其進行針灸治療,春夏秋冬不管天氣有多惡劣,也從不間斷,直到病人能夠下地為止,這一行為讓劉云松不由地對醫生這一職業的敬佩之情萌生。身為醫生,能夠急患者所需,解除他人的病痛,更讓劉云松意識到醫生的“不可或缺”,從而也讓他學習醫學的心更加堅定了。而之所以選擇口腔醫學這一道路,則是因為:口腔健康作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與全身健康密切相關,人的一生中可能不看各種大病,但是口腔保健卻是每個人都有需求的。
堅定這一目標之后,劉云松便開始了自己的逐夢之旅,終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于1998年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口腔醫學專業,針對自己鐘愛的口腔醫學事業展開了系統的學習,并為以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碩士和博士時期,他又選擇了口腔修復學這一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復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的學科,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展開了一系列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8年,劉云松順利獲得了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修復學博士學位。
雖然在學術研究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劉云松仍感覺如果再往下從事口腔醫學的一些相關研究工作,內心始終沒有一個特別清晰的思路。為了能夠在專業領域積累更多的經驗,學習到更多在國內學不到的東西,劉云松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申請出國留學,繼續自己的科研征程。
2009年,已經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主治醫師的劉云松被公派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口腔生物學及分子信號轉導”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華裔科學家王存玉教授,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在國外時,劉云松非常勤奮,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全身心投入到科研課題研究中去,在自己的研究方向——骨組織工程學和口腔數字化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科研促進臨床轉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準備。由于其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劉云松還在2011年美國舉行的國際牙科研究學會(IADR)第89屆全球年會中獲得了優秀博士后研究獎。
基于自己在科研上的積累與沉淀,劉云松一直夢想著將自己所學為我國口腔醫學的發展做出貢獻。他說:“國外在口腔醫學方面的科研平臺相較于國內而言要高很多,有些在國外實驗室所做的研究工作,根本查不到相關的文獻,都是前人從未探索過的東西。我們一直在追逐世界的潮流,跟隨著國外的科研設想進行探索,而如果想要超越他們,就必須要經過一定的研究積累,學習他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才能做出更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在國際牙科研究學會第89屆全球年會中獲得優秀博士后研究獎
在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兩年間,劉云松受益匪淺。特別是對國外科研管理以及國外科研人員的拼搏精神感觸尤深。在科研管理方面,國外的模式屬于教授管理學校,教授根據學校的科研、教學等現狀,來制定下一年的發展方向,考慮在哪一方面加強投入,雖然這種方式有利有弊,也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國家地區,但是這種獨特的管理方式仍讓劉云松感觸頗深。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是努力、刻苦的代名詞,但是在國外的兩年時間,劉云松卻有了另一番體會。在進行科學研究時,不管是美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還是越南人、韓國人、日本人,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科學家,都十分拼命,經常工作到晚上10點、11點,這一點完全打破了劉云松對國外科研人的固有印象。那些參與臨床的學生,在病人走了之后仍會堅持留在醫院雕刻蠟牙、制作義齒、打磨拋光,十分刻苦,這種拼搏精神更讓劉云松感慨萬千,并警醒著他不管身在何處都要保持向前的動力,不要忘記奮斗。他說:“國外的科研人員在先進的平臺、良好的科研條件下,都一直在拼搏,我們更沒有理由養尊處優。”
現如今,我國的口腔醫學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與國外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傳統進行牙齒制作,一般通過咬牙模,然后灌成石膏模型,再在石膏模型上進行精雕細琢,最后鑄造成假牙。這一技藝,經過中國心靈手巧的工匠們的傳承,延續至今。
但是,這畢竟是人為技術,加工精度和質量的穩定性都有欠缺。美國等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數字化技術,就完全摒棄了這種弊端。通過掃描儀對人的口腔進行掃描,然后將牙列變成數字模型,形成一個很大的數據庫,并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在進行假牙制作時就可以根據個體特征進行選擇,既高效、方便又能減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費。現在又發展了更新的增材制造的方法,更避免了材料反復回收的弊端。
目前,國外已經開發出了一套口腔虛擬預測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將個體前牙的不同特征考慮進去,更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劉云松等國內口腔醫學家又基于之前口腔虛擬預測系統僅停留在二維靜態層面這一弊端,在三維動態層面又進行了新的突破,更能完美地滿足患者的個性需求。
2016年,劉云松參加關于牙種植的國際會議時發現,國外的科學家們也在做這一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與我們是同一時間想到的。在以前,這些技術都是國外先發展出來,我們再去學習他們,現在能夠同時開發一些新技術,這足以證明中國的口腔醫學事業正在慢慢與國際接軌,且前路光明。
2017年6月,劉云松團隊所主持的首都特色臨床研究項目“前牙美學修復效果三維形態虛擬預測及臨床應用效果的研究”正式結題。在這一研究中,他們采用數字口腔技術在軟件中對前牙美學參數進行觀察和測量,根據觀察和測量結果,在美學修復原則指導下,設計修復體種類(瓷貼面、全瓷冠等),并在CAD軟件中采用臨時冠設計模式設計修復體,得到修復后的三維牙列圖像。將設計好修復體的三維牙列圖像與患者微笑時面部軟組織圖像配準,得到患者修復后的三維面部效果圖。然后,向患者展示經過數字化設計修復后的三維牙列圖像和微笑時三維面部效果圖,并征求患者的修改意見。根據患者要求再次修改修復體的設計,直到患者對修復效果滿意為止。劉云松相信:在未來數字口腔技術的不斷發展之下,從診斷到治療方案設計、效果預測、治療過程、結果評估,都會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再有痛苦,不再有疑惑,也不再有遺憾。
此外,在骨組織工程的轉化研究方面,劉云松一直希望自己團隊所做的科研成果,能夠盡快投入到臨床使用,然后在臨床上發現問題,完善自己的研究。多年來,他們面向這一目標,不斷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為患者治療
眾所周知,顱頜面骨缺損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發音和面部外觀等,不僅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給社會帶來巨大經濟負擔。在口腔種植的臨床工作中,如果在患者牙齒掉落之后,沒有及時鑲牙,牙骨就會被慢慢吸收,牙床也會慢慢萎縮,并不是所有患者在缺損牙齒之后都可以鑲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各種人工骨修復材料如骨釘、骨粉、屏障膜等的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自體骨移植仍被認為是修復骨缺損的“金標準”。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工骨修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骨誘導性、降解性能、力學性能等還達不到理想要求,限制了其臨床應用的范圍。
針對目前人工骨的缺點,劉云松所在的課題組基于骨組織工程的理念開展了一系列研究,通過調控干細胞分化、優化支架材料性能、增加材料表/界面處理、添加骨誘導因子等方法,開發了性能更優異新型生物骨,為骨組織工程技術的臨床轉化提供應用基礎與理論依據。
在這項研究中,劉云松課題組在經典的組織工程化骨系統的3個構成要素:種子細胞、成骨向誘導因子和三維支架材料中均有創新之處。在種子細胞方面,劉云松課題組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表觀遺傳學手段調控干細胞成骨分化研究的課題組之一,相關文章發表于國際干細胞領域著名雜志Stem Cells,文章為當期的封面文章;在成骨誘導因子方面,劉云松課題組關于小分子藥物促進干細胞成骨向分化的研究國際領先,一系列文章發表于生物和材料領域排名第一的雜志Biomaterials;在三維支架材料方面,劉云松課題組開發的3D打印材料和新型表面處理方法已經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相關文章發表于納米材料領域著名雜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現如今,項目相關研究成果已經開始應用于臨床。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個性化頜面部軟、硬組織再生修復材料研發”支持下,目前臨床前期實驗已經順利開展并獲得了可喜的成果。接下來,劉云松領導的課題組將與合作單位共同開展臨床I、II、III期實驗,在2020年之前擬完成應用骨組織工程新材料修復臨床大于4cm骨缺損的臨床病例。
近些年來,醫患關系被一系列的傷醫、醫鬧事件蒙上了血色的陰影,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國式醫患關系的說法。作為醫患沖突中常處于弱勢群體的醫護人員,劉云松坦言:“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最重要的還是‘溝通’。”
從醫多年來,劉云松見過的患者無數,至今他還對剛剛參加工作時所治療的一位老年患者記憶猶新。那是一位88歲的孤寡老人,沒有任何親人,從養老院蹬著三輪車來到了劉云松所在的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來鑲牙,老人的牙床條件很差,鑲牙容易活動,本身聽力又不好,劉云松在說每句話時都會在老人的耳邊大聲一一告知。在與老人的溝通中,劉云松了解到老人經濟拮據,根本無法支付所需的醫療費用。面對這一情況,劉云松并沒有拒絕對老人的醫治,而是將老人的難處告訴了科室主任,希望能為老人減免一些費用,最終醫院同意了劉云松了申請,為老人減免了一部分費用。
除此之外,在鑲牙的過程中,劉云松也十分有耐心,每做一步,他都會在耳邊跟老人提前說好,最終,經過反復幾次的更改,達到了很好的鑲牙效果。至今,劉云松還記得,老人最后一次來拿牙齒袋子時對他說的話,老人說:“劉大夫非常感謝你,但是實話實說,我這肯定是最后一次看見您了,所以我得好好謝謝你。”一席話讓劉云松感受到了生老病死的無奈。他說:“就像是我們的父母一樣,人總會有一個逐漸老去的過程,醫學也有自身的局限,醫生也只能在自然規律下,盡可能地為患者提供服務。”
所以日常工作中,即便臨床工作再忙,劉云松都會盡量了解到每一位病人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讓病人了解自身牙齒的局限性,將自己所能達到的醫療效果實事求是告訴病人。從醫多年來,劉云松沒有發生過一起醫療糾紛,他堅信:只要每一個醫者具有仁心,每一位患者都有感恩的心,沒有什么醫患關系是解決不了的。

和學生們在一起
科研工作特別考驗人,不是每一個出現在腦海中的科研想法都能實現,挫折無處不在。每當遇到這種時刻,劉云松絕不是毫無頭緒地悶頭做下去,而是會選擇換種方法繼續嘗試。在國外進行科研工作時,其他的科研人員都會選擇兩個課題進行攻關,而劉云松則選擇將自己的精力平均分配給4個課題,最終雖然有兩個課題沒有得出結果,但是其余兩個卻收獲了不錯的研究成果。
劉云松說:“如果當時沒有選擇多做兩個科研課題,可能到最后什么成果都不會得出。”基于自己的研究經驗,劉云松也會時常告訴自己帶領的研究生們,要想做出成果,只做一個課題是不行的,這樣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讓自己遇到瓶頸、走進一個死胡同。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選擇多個課題進行研究,就可以在遇到困難之際,將自己的精力向其他的方向進行轉移,也許就會“東邊不亮西邊亮”。
多年來,劉云松一直將“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作為自己的的教學理念,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在學生的眼里,劉云松低調、謙和,為人踏實,一直是學生值得信賴的師長和科研伙伴。作為一名醫生,一名導師,劉云松能得到患者、學生的雙重認可,這對于他來說無疑是最幸福的體驗。
2017年,因為在教學、科研、臨床工作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劉云松還被評為了2017“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醫生”。面對這一榮譽,劉云松坦言這是榮譽也是鞭策,他希望自己能夠不忘初心,在口腔醫學中繼續砥礪前行,在未來幾年中,在自己所致力的數字化口腔修復技術中不斷突破、創新,盡快將技術應用到臨床中去,建立屬于自己的科研梯隊,培養更多的科研人才。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從事口腔醫學工作多年來,劉云松早已把此當做自己一生的追求,不論是5年、8年還是更加久遠的未來,他還將保持著自己低調、踏實、認真做事的作風,在口腔醫學道路上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