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永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 吳應清
開啟高效低風險的全新農藥時代
——記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永權
本刊記者 吳應清

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具有數量龐大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鏈條。好比人生病了要吃藥,植物生病了也要打藥,農藥為我國農作物穩產、高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硬幣尚有兩面,農藥殺蟲,同樣也會對其他生物產生危害。一方面,農藥是保障農產品安全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農藥的使用每年可挽回全球糧食損失約30%左右,挽回經濟損失3000億美元;另一方面,其特有的生態毒性、不科學合理使用等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在水果蔬菜市場,很多消費者談農藥色變,甚至將有無使用農藥作為挑選產品的標準。農藥真的這么可怕嗎?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鄭永權的回答是否定的。今年1月份,他主持的“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榮獲了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他表示,這個項目集合了“高效低風險”的農藥發展理念和應用技術創新,對農藥行業和農業產業的發展均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高效低風險”究竟是什么意思?
鄭永權介紹,迄今為止,農藥經歷了低效高毒、高效高毒、高效低毒和現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4個發展階段。其中,“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概念一度非常先進,但隨后,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模式下的農藥成分隱性風險高、藥液流失嚴重、農藥殘留超標和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因此,這種概念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
舉例來說,氟蟲腈是一種典型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殺蟲譜廣,對蚜蟲、葉蟬、飛虱、鱗翅目幼蟲、蠅類和鞘翅目等重要害蟲有很高的殺蟲活性,對哺乳動物沒有不良影響,如果正確使用,其在收獲的農產品中殘留量很低。但是,蜜蜂卻對氟蟲腈非常敏感,僅微量接觸——一只蜜蜂采集帶有極微量氟蟲腈的花粉后帶回巢穴,就會導致蜜蜂整箱死亡。又如磺酰脲類除草劑,每畝地僅用1~2克就可有效殺滅雜草,效果極好,毒性多為低毒或微毒,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都為未檢出,但其留在土壤中卻會造成后茬作物死亡或植株矮小。
鄭永權總結道:“‘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概念主要針對人類而言,但是對生態環境、非標靶生物而言不一定安全,所以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而我們提出的‘高效低風險’理念則符合當前人們對農藥使用的要求,這也是整個項目的核心。”事實上,鄭永權團隊提出的這一理念并非集中在哪一個步驟,他們提出要將風險控制貫穿農藥研發、加工、應用及管理的全過程,在農藥使用的全線保證低風險。
團隊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判別一種農藥是不是低風險,但在實際生活中,這并不容易。即便是同一種農藥分子,由于具備不同的空間結構,也很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毒性機理,對生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我們把這種相同分子式、不同空間結構的農藥叫做‘手性農藥’。作為農藥使用大國,我國手性農藥約占農藥的40%,然而目前僅有7%的手性農藥使用單一異構體。不同手性的異構體可能產生不同的生理作用。例如,s-異丙甲草胺和R-異丙甲草胺都可除草,但后者有致癌作用。要推行高效低風險的農藥使用概念,準確識別手性農藥風險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鄭永權說。
經過長期研究,鄭永權團隊率先建立了手性色譜和質譜聯用分析方法,成功實現了腈菌唑等大宗使用的手性農藥對映體分離,平均檢測時間10min/樣品,效率提高12倍,靈敏度提高50~100倍。他們已經成功識別了7種以三唑類手性農藥為主的對映體隱性風險;明確了4種對映體的差異性代謝規律及影響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因子,為高效低風險手性農藥的研發、應用及風險控制提供了技術指導。
此外,項目團隊還設計了高效低風險農藥劑型并進行了產業化應用。他們率先建立了“表面張力和接觸角”雙因子藥液對靶潤濕識別技術,制定了作物潤濕判別指標,提高對靶沉積率30%以上。通過水基化技術創新、有害溶劑替代、專用劑型設計、功能助劑優化,研發了10個高效低風險農藥制劑并進行了產業化,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應用。
再好的農藥也要科學合理地使用才能發揮它的效用,也要在保證防治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農藥的用量。鄭永權表示,隨著農藥登記的逐漸嚴格,現在農藥的安全性相對來說已有了很大改善,其本身的風險越來越低,反而是不合理的使用方法加大了其風險性。為此,項目團隊進一步研發了“科學選藥、合理配藥、精準噴藥”高效低風險施藥技術。
“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農民(使用者),使用農藥的步驟中,第一步是什么,很顯然是去買,也就是挑選農藥。”農民使用農藥大都是從市場上購買后直接使用,這種農藥未必對于當地的病蟲害等有效,且有可能對人和環境有潛在風險。鄭永權團隊經過深入研究害蟲對常用農藥的敏感性的基礎上,在攻克了診斷劑量和時間控制、貨架壽命及田間適應性等技術難題后,發明了瓜蚜等精準選藥試劑盒26套。農民可以自行去田間捉蟲子等放入試劑盒中,1~3小時內即可將蟲子的死亡率與試劑盒說明書中的進行對比,以此來判斷藥劑是否有效。該試劑盒的準確率達80%以上。通過這個試劑盒來選藥,可以判斷所選農藥是否有較高的防效,達到規避盲目選擇農藥的風險。
選好了藥,下一步就是配藥。“以往農民在選完藥之后都是自己隨意配藥,不同作物構造各異,如何才能讓農藥粘在葉子上發揮效果?”鄭永權說,基于此,團隊建立了可視化液滴形態標準,研發了藥液沾著展布比對卡,實時指導田間適宜劑型與桶混助劑的使用,可減少農藥用量20~30%。
只有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解決其切身關心的問題。在選藥、配藥之后,團隊面臨的下一個步驟就是噴藥。據鄭永權介紹,現在農民在噴農藥的時候,大多采用的是粗放的噴灑方式,直到農藥從葉子上往下流才收手。事實上,在霧滴往下滴的時候,農藥大多已經噴灑過度了。繼沾著展布比對卡之后,團隊通過研究霧滴大小、霧滴密度與防治效果的關系,又發明了藥劑噴霧霧滴密度指導卡,指導卡結合霧滴密度測試卡、比對卡,通過此“三卡”聯合使用,實現用“霧滴個數”指導農民用藥,減少藥液噴施量30%~70%。
最后,鄭永權團隊還提出了以“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為核心的風險管理方案。系統開展了高風險農藥對后茬作物藥害、環境生物毒性、農產品殘留超標等風險控制研究,三唑磷、毒死蜱等農藥風險控制措施被行業主管部門采納,為農藥風險管理提供了科學支撐。根據鄭永權項目組統計,目前,以高效低風險理念為支撐的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1.8億畝次,新增農業產值149.9億元,新增效益107.0億元,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劉旭、吳孔明、宋寶安、蔡道基等中國工程院院士認為,鄭永權團隊的此項研究在技術和理論方面均具有明顯突破和創新,對我國農藥發展和應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成果整體處于國際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對此,鄭永權表示,當初開展項目的時候,因為種種條件限制,只選擇了我國農藥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殺蟲藥,今后他們會把目標放在殺菌劑和除草劑上。另外,對于整個團隊來說,在項目取得突出成果之后,最大的困擾反而是把技術和產品商品化推廣。下一步,團隊計劃在農業部等部門大力支持下,加速推廣相關成果和技術,為農業發展和食品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有人說,農藥是一把雙刃劍,割斷了蟲害之索,也割開了危害之門。當下,國家政策大力倡導減少農藥用量,實現“青山綠水”的友好型環境社會,國內專業合作制、土地流轉、大農場制的大農業生產方式快速發展,“高效低風險”的農藥應用有了合適的溫床去發展,有望真正使農藥這把“雙刃劍”實現“正面作用可期,負面影響可控”,趨利避害,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