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威
(成都惟尚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淺談明宇金融廣場超高層建筑的設計
付 威
(成都惟尚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本文從成都明宇金融廣場項目的方案設計入手,著重介紹在實際小地塊超高層綜合樓設計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形體標志性、豎向交通組織、地下停車庫方案。
超高層建筑; 標志性
明宇金融廣場地處成都市中心東大街15號地塊,建筑高度206 m,由五星級明宇豪雅酒店和寫字樓疊建組成。基地東西長約96 m,南北長84 m,牛王廟下街以西,較場壩東街以東,西側與新世紀裝飾廣場隔街相望,北側緊臨成都十七中學,距地鐵2號線牛王廟站僅數百米之遙。
規劃條件中,用地面積6 395 m2,用地狹小且不規則,容積率14.5,建筑密度50 %,其中主樓密度35 %,停車數不少于450個,基地北偏東側現有7層的住宅樓,必須滿足其日照和退距方面的要求,這些條件極大的制約了項目的隨意性。
業主方明宇集團是一個匯集酒店運營、商業和住宅、開發、文旅產業等經營的企業集團,在本項目中,他們希望建設一個超五星級標準的酒店和寫字樓,同時,也希望作為一個21世紀成都市的超高層大樓,在經濟性及合理性的前提下,創造一個有視覺沖擊性的地標性建筑。
什么樣的建筑形體能夠形成這個城市獨特的標志性?怎樣才能在如此狹小的地塊上擺下如此高容積率的建筑?什么樣的建筑布置最少的影響東北向的住宅日照?如何解決多功能的超高層建筑豎向交通高效要求和占用空間多的矛盾?如何解決不規則小地塊地下停車效率低下的問題?這些都是設計的難點。
項目所在地的東大街是成都的城市核心區,周邊新舊建筑林立,形態各異,色彩繁雜,要在這樣的城市心態背景下形成新的地標,我們認為唯有現代簡潔的形體和通透明快的材料表達才能脫穎而出,取得卓越不凡的視覺沖擊效果。
對項目的形體靈感來源于成都三星堆的出土文物——玉璋。玉璋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禮器,既是古人祭天、拜日、祈年等的禮器,還是權利和尊貴社會地位的象征。結合玉璋的文脈延伸及體態暗示,給城市空間造成富有沖擊力的視覺震撼,形成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性焦點建筑(圖1)。在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大量運用弧線,結合200 m高度形成舒展的體態,塔樓不受裙樓阻隔,有力地直接落到地面,高度和弧線的完美結合在本地區大量的方正建筑群中脫穎而出,逐漸演變成氣勢恢宏、劃時代的地標性建筑。

圖1 玉璋
我們選擇的橄欖型的主體塔樓,利用基地的不規則形狀,長軸與東西向成54°夾角,巧妙地對角線布置塔樓,這樣的布置建筑北面的日照陰影區面積是最小的,少量的日照陰影在北面學校操場邊而沒有遮擋東北面的住宅;同時這樣的平面可使自身的日照情況非常良好,基本達到全日照。
區域規劃上,對于城市主立面的東大街來說,建筑正好和基地西邊的新世紀塔樓形成和諧的半圍合形態,形成一個怡人的城市街區節點,展現出一種歡迎的姿態。同時,結合技術管理規定的退界要求,建筑自身更具有完整的180°的超寬景觀視角,使東大街的城市景觀盡收眼底(圖2)。

圖2 總圖
塔樓將辦公、酒店及配套功能垂直結合在一個單獨的200 m高度標志體形當中。由5層的地下室,1~7樓的入口大廳、會議及餐飲,8~31樓的低區及高區甲級辦公,33~47樓的五星級酒店等4個部分組成。功能布局設計強調“高效性”和“經濟性”,可以適應五星級酒店標準間、甲級辦公寫字樓等多種使用形式,其功能位置分布、面積大小也可以隨市場的需要彈性調整。
綜上所述,給予鼻腔鼻竇良性腫瘤患者采用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手術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顯著,且出血也較少,患者受到的損傷也小,極大的縮短了手術時間,對患者的術后恢復等具有重要作用。
首層為各功能的入口門廳。在一樓臨東大街西側設置了辦公大堂,層高設計為9 m,體現氣派的辦公大樓入口形象,同時在東大街一側形成良好的城市入口形象。北側則設置了酒店、會議、餐廳的入口大廳,不僅將這三個性質相近功能整合一起,同時與辦公大廳各自獨立運作不互相干擾(圖3)。

圖3 辦公大堂
將酒店門廳的入口處抬高3 m,這樣做是為地下一樓的卸貨區提供足夠的卸貨高度,也縮短進入地下一層的坡道長度,同時將酒店的入口流線與地下室的機動車流線分隔開來。在辦公大堂的東側利用8 m的層高設置了兩層的銀行營業廳及咖啡廳等商業配套設施,來服務本大樓及周邊的客戶,擴展了東大街一側的商業價值。東大街東側為酒店、會議、餐廳的主要人流入口,同時商務會所由此進入,與酒店大廳間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間區隔,滿足不同時段的使用需求。
裙房的二層為會議中心,包含數個大小不同的會議室及一個多功能廳。多功能廳的層高為11 m,可容納440人同時舉行會議或婚宴。同時設置的分隔門也可將宴會廳分為一個小型多功能廳及大會議室,以滿足不同規模的需要。3層為KTV,4層為大宴會廳及風味餐廳。5層為餐廳包房,6層及7層分別為會所及大健身房,提供商務人士放松的環境。
辦公層區分為8~15樓的低區辦公和17~31樓的高區辦公,分別由4部、5部電梯從辦公大堂到達各分區所屬的辦公層。利用群控系統,使電梯運行智能化,使乘客等待時間縮短,運行效率大幅提升。各辦公樓層的核心筒內的功能配置充分利用空間,在當層利用別的分區電梯不停時,有效地利用其電梯廳作為洗手間或其他用途。
外幕墻到核心筒近12 m深無柱的長跨距出租空間,滿足甲級辦公的標準,方便分割成單一或者多個租戶使用。4.1 m的辦公層高保證了甲級寫字樓的舒適性,2.7 m的吊頂高度加上通透的玻璃幕墻提供了辦公良好的自然采光。1.4 m的吊頂高度及15 cm高的架高地板滿足通訊及網絡的系統分布,同時也保證了高效的中央空調系統合理地布置到各個位置(圖4)。

圖4 寫字樓平面
33層的明宇豪雅酒店“空中大廳”結合了景觀臺的特點,在辦理入住手續的同時,能享受位于143 m高的成都市風貌,不僅提升了本項目五星級酒店的檔次,非同尋常的視覺感受形成本項目產品與其它酒店的差異性。350 m2的全日餐廳提供三餐及客服點餐服務。34樓的兩個主題餐廳提供客人風味美食的同時,180°的城市景觀也盡收眼底。34樓SPA和健身中心,提供商務人士放松的環境(圖5)。

圖5 酒店空中大堂
酒店擁有318間客房,設計不同房型以滿足不同需要。34~47樓的客房層提供大床標間、雙床標間、豪華套房等房型。標準間開間5.1 m,進深9.4 m,套內面積達到了42 m2,盡顯豪華和舒適。總統套房設在47層,200 m高的城市景觀一覽無遺(圖6)。
每15層我們設置了避難層,提供高層逃生及消防使用。根據結構設計和計算模型的要求,在避難層設置伸臂桁架加強層,滿足結構圖剛度的需求,同時也對建筑的使用功能影響最小。避難層多余的空間在滿足消防的需求外,可使用做為設備及酒店后勤設備等。
由于基地面積小而且不規則,在地下室的設計中,如何提高停車經濟性是設計必須解決的問題。設計時創造性地使用了坡道式停車方式,圍繞核心筒順時針向下環繞,坡道與車位融合,從地下1層到地下5層全部采用小于5°的坡道,這樣的設計比普通平層車庫增加了30 %的停車數量,極大提高了停車效率,機動車停車位有450輛以上,完全滿足整個項目的停車需要。

(a) 酒店平面

(b) 酒店客房圖6 酒店
對多功能業態的超高層建筑,電梯的合理性與高效性是設計研究的重點。在這個橄欖形的核心筒內核中驚人的布置了22臺組電梯,通過三個分區設計,提高了電梯的使用效率。同時高區客房的內部電梯與低區辦公電梯采取疊合設置,高低辦公區衛生間互相借用前室空間,節約了大量的使用空間。
辦公入口大堂正對東大街,面對市中心結合整個東大街及東西兩側地鐵站的商業人流方向。9 m通高的大堂氣派輕盈、光線充足,形成了整個塔樓的形象入口。進入大堂后,低區辦公和高區辦公的候梯廳完全獨立,方便分流人群到達各自所在樓層。前臺管制進出,同時設計刷卡出入,方便管理。大廳內設有樓梯連通北側酒店大廳。
酒店、會議、餐飲入口布置在用地北側的酒店專用機動車道上,利用此入口處地下室底板的抬高2 m,將酒店的機動車流線和去地下室的機動車流線完全分開。進入門廳后通過3臺高速直達電梯直接到達33層酒店大堂,這里設有大堂接待、商務中心、大堂酒吧及餐廳,通過專用樓梯向下到達34層、33層的餐飲和健身中心。通過3臺專用客房電梯向上到達各層酒店客房層。在低區辦公的15層設有轉乘廳,可在此轉換到酒店大廳,方便辦公區內的人流轉換,來使用酒店的餐廳設施。會議中心及餐飲可經由大廳4臺電梯到達。商務會所由東大街東側大廳進入后,搭乘專用電梯直達。
地下1層為酒店后勤區和卸貨區。辦公和酒店分別用專用貨梯為各自的后勤區提供服務。其他機動車則停放在
地下2~5層的機動車停放處。
弧形體量在基地上斜角布置形成一個廣場,為東大街上創造另一個都市開放空間。放射狀的地面分割圖案,配合低矮的灌木及四季花卉的植栽,將塔樓的幾何造型充分反映在綠化景觀上。東大街東側及北側入口外,分別設計了能反映建筑意向的噴水池及綠化,來營造酒店入口的氛圍及氣勢。
外觀設計上,簡潔的立面分割,流暢的線條,體現了現代建筑的風貌;通過LOW-E玻璃幕墻單元間進退之間產生的光影效果,形成外墻的機理效果,豐富了外立面的層次感,創造城市的新形象。同時在不影響經濟性上,利用框架造型結構與塔身結合,強化建造標志性外觀(圖7 )。外墻使用單元式幕墻系統來保證安裝的品質。藍灰色LOW-E中空玻璃的使用,使此外墻具有極為優良的節能性,節能性體現在其對陽光熱輻射的遮蔽性——隔熱性,對暖氣外泄的阻擋——保溫性兩方面,使得整棟大廈的節能性有了充分的保證。

(a) 外立面層次感

(b) 藍灰色LOW-E中空玻璃
該項目高度206 m,形體特殊,平面呈橄欖形,X、Y向核心筒剛度相差很大,結合避難層和建筑造型的設計,采用在避難層設置伸臂桁架加強層,Y向邊跨設置斜撐等措施,提高了Y向剛度。
明宇金融廣場于2013年秋竣工,是成都第一座高度200 m以上投入使用的五星級酒店建筑,通過近6個月的方案優化和精心設計及3年的施工,項目終于拔地而起,其各項主要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并榮獲成都市建筑設計一等獎、四川省優秀建筑設計二等獎。夜晚的燈光設計凸顯了建筑別具一格的形態,成為成都市新的地標性建筑。
[定稿日期]2017-11-23
付威(1969~), 男,大學本科, 高級工程師,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TU97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