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水資源試驗站, 山東 棗莊 277800)
淺談魚類增殖放流對河道水體的影響
孔桂芹
(棗莊市水資源試驗站, 山東 棗莊 277800)
本文介紹了魚類增殖放流對河道水體影響的研究背景、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及效益分析,在棗莊市的潘龍河水域進行了對照試驗,旨在探討增殖放流對河道水體的影響,以期探求使水體達到淡水養殖國家標準的最適宜放養量,并對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工作提出建議,可為同類工作提供借鑒。
魚類增殖放流;河道水體;影響;研究
在魚類增殖放流方面,漁業發達國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進行了技術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近幾年,日本、美國、韓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就增殖放流的方法、經濟效果進行了評價,同時,他們十分重視放流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針對環境容納量、最大允許放養量、放流種群在生態系統的作用,以及增殖放流對土著資源棲息地的潛在影響、生態入侵造成的危害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國內僅在物種瀕臨滅亡的種類、稀有種群、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情況下進行增殖放流和生態修復,只重視放養規模、放養投資、放養影響,較少進行放養同步監測對河道水體的影響及效果評價。為有效改善漁業生態環境,加大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和修復力度,棗莊市水資源試驗站緊緊圍繞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確定的建設內容和區域布局,根據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按照優先選擇和安排自然條件優越、工作基礎較好、技術比較成熟、生態和社會效益明顯的項目的具體要求,通過大水面養殖與漁網養殖相結合,即在大水面與網箱分別投放不同放養量的魚苗(10斤/畝、20斤/畝、30斤/畝),跟蹤監測不同放養量對水質以及一個放養周期的出魚量、出魚品質的影響來探求最適宜的單位放養量,研究對河道水體的影響。
本項研究在放流后,進行跟蹤監測,探求出在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河道單位面積的最適放養量,為以后養殖、生態修復、打造生態基地提供重要的依據。
目前,經濟發達、污染嚴重和水利化程度高等因素導致生態破壞嚴重、魚類品質下降,修復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已迫在眉睫。因此,通過魚類增殖放流對河道水體影響的研究能探求出河道水體最適放養量,通過以漁養水,修復生態環境。以最小的投資獲取大的效益,也避免了增殖放流的盲目性。項目本身沒有人為或技術風險,具有巨大的推廣應用前景。
項目組通過對實地考察的水庫庫面、湖面、河道蓄水、水域寬深度、水質、方便實施監測管理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認為棗莊市薛城區境內的潘龍河水域滿足項目研究條件和要求,因此確定潘龍河泰山—挪莊—西丁—華眾橡膠壩水域為項目研究實施地點。
薛城區蟠龍河發源于棗莊市山亭區柏山飛來泉,由許由河、蟠龍河、大沙河三段組成,東向西橫穿薛城北部,干流全長44.6km,流域面積260km2,多年來平均徑流量6800多萬m3,占薛城區徑流量的55%,為薛城區最大的河流。據薛城水文站多年測定,該河徑流量年際內變化大,7—9月降水集中,徑流量達97909萬m3,占全年徑流的71.3%。
利用自然條件將試驗區劃分為試驗Ⅰ組和試驗Ⅱ組。試驗Ⅰ組位于挪莊橡膠壩至西丁橡膠壩之間;試驗Ⅱ組位于西丁橡膠壩至華眾橡膠壩之間。試驗Ⅰ組再劃分為3個試驗區,分別為挪莊橡膠壩至繩橋,以下稱A區;繩橋至張橋,以下稱B區;張橋至西丁橡膠壩,以下稱C區。A區面積6hm2,平均水深2.1m;B區面積6.33hm2,平均水深2.1m;C區面積10.33hm2,平均水深2.1m。A、B區以繩橋北側攔網為界,B、C區以張橋北側攔網為界,攔網用21股網目4cm的網片制作。B、C區以西丁橡膠壩分隔。試驗Ⅱ組面積30.67hm2,平均水深2.7m。試驗Ⅰ組、試驗Ⅱ組以西丁橡膠壩分隔。挪莊橡膠壩上游至泰山橡膠壩為對照試驗組。
?將水體狀況相對穩定的試驗Ⅰ組劃分的3個河段,分別按75kg/hm2、150kg/hm2、225kg/hm2不同的放養密度,主要投放鰱魚、鳙魚,搭配投放鯉魚、鯽魚、草魚,定期檢測、分析不同河段水體的理化指標及浮游生物指標,抽樣觀察放流魚類的生長情況,探索在有效改善河道水質前提下的最適魚類放養量;?在試驗Ⅱ組開展對比試驗,并在水面比較開闊的水域,設置8只6m×6m網箱,網目4cm,按照鰱、鳙魚75kg/hm2、150kg/hm2、225kg/hm2不同的放養比例,觀察研究魚的生長情況,分析適宜的鰱、鳙魚放養比例;?對照試驗組不投放任何魚種,僅檢測、分析水質理化指標。
綜合各試驗區放養量、產魚量及試驗水域富營養化程度評分值分析,兩個試驗組與對照組總氮、總磷、CODCr、BOD5、透明度基本同步變化。兩個試驗組及對照試驗組魚類生長期水理化學指標檢測值見表1~表5。

表1 Ⅰ組A區水理化學主要指標檢測值 單位:g

表2 Ⅰ組B區水理化學主要指標檢測值

續表

表3 Ⅰ組C區水理化學主要指標檢測值

表4 試驗Ⅱ組水理化學主要指標檢測值

表5 對照試驗組水理化學主要指標檢測值
從表1~表5可以看出:5項指標最低值均在試驗Ⅰ組C區,即單位放養量最高的區域,5項指標最高值均在對照試驗組,5項指標次高值均在試驗Ⅰ組A區, 即單位放養量最低的區域。每公頃放養150kg和225kg的2個水域,水質分析檢測值都能夠達到《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51—2001)要求的水質標準。2015年7月20日、10月20日分2次對2個試驗組的放流鰱、鳙魚進行抽樣檢測,抽樣采取“燈光誘捕”的方式進行。具體抽樣檢測結果見表6。

表6 蟠龍河鰱鳙魚抽樣檢測值
抽樣結果表明:試驗Ⅱ組的養殖生產結果進一步驗證了每公頃放養150kg養殖效果最佳。在養殖效果最佳的試驗區,分析鰱、鳙魚平均規格及增重倍數,蟠龍河鰱、鳙魚1∶2的放養比例是可行的。
試驗河段水溫適宜,酸堿度適中,魚的生長期長。經過對三個試驗區養殖產品藥物殘留抽樣檢測,結果顯示均未檢測出孔雀石綠、氯霉素、硝基呋喃代謝物、喹乙醇等藥物殘留成分,產品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相關技術標準。
試驗數據說明,魚類放養量不同對水體水質改良的程度也不同,在試驗設計的放養密度范圍內,增殖放流對水體的改良程度隨放養量的提高而增強。
自2015年4月18日至2015年12月11日,經過一個魚類生長周期的研究,每公頃放養150kg的試驗組,平均每公頃單產達到609.6kg,鰱鳙魚平均規格分別達到431g/尾和595g/尾,增重倍數分別為4.18倍和3.91倍。試驗組的水體部分理化指標檢測值全部達到《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51—2001)的要求,與對照試驗組水理化指標檢測值相比,CODCr降低35.42%、BOD5降低29.56%、總氮降低47.22%、總磷降低43.48%、透明度增高40.54%,具體見表7。

表7 水體化學主要指標平均檢測值
河道試驗Ⅰ組B區、C區在8月總氮含量達到相對較低的檢測值,此時的試驗河段平均水深2.1m,根據鰱鳙魚生長情況推算,鰱鳙魚密度約為330kg/hm2。說明河道每公頃存魚量在達到或超過330kg時,魚類的活動對水質方能起到明顯改善作用。換言之,河道鰱鳙魚密度應常年保持330kg/hm2,采取“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放流模式,是保護和維持河道良好水質狀況的主要技術措施。
項目從2015年4月至12月,歷經了魚類一個養殖周期的研究與示范,主要通過此項目來探求魚類在河道增殖放流過程中的單位水體最適放養量和最適存魚量對河道水體的影響,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為以后河流的增殖放流、生態修復工程及漁業的經濟增收提供重要的科學理論參考。
通過一個生產周期的研究,在53.33hm2的放流水域內,在最適放養量和最適存魚量的水域中,由于水質得到改善,共生產優質水產品30469kg,折合單產571.35kg/hm2,與未開展放流前的水產養殖狀況相比,每公頃單產提高556.65kg,按照大宗淡水魚平均單價10元/kg計算,項目區增加產值29.69萬元,扣除養殖生產投入,實現養殖效益21.34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3.43。研究、檢測分析表明,項目區水產品品質已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隨著其品牌價值的體現,經濟效益將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項目的研究與示范,采用純天然餌料增殖的生產模式,而天然餌料是以含有氮、磷的營養鹽為物質基礎的,從而減少水域氮、磷含量,起到凈化水質作用。因此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不僅增加物種數量,而且保護物種種質資源,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環境的安全,達到“以漁治水,以漁養水”效果。
本項目的關鍵技術是通過魚類放流,有效利用水域天然餌料資源,生產優質淡水魚。利用生態調控技術,改良養殖魚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構建魚水和諧,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保障流入南四湖的淡水資源水質達標。按照每增殖1kg淡水魚,可消耗水中28g氮和5g磷分析,通過放流鰱、鳙魚,在本研究試驗生產周期內共轉移出漁業水體中氮853.64kg、磷152.44kg。研究數據表明,魚類放流活動顯著改善了水體質量狀況,水域中理化因子保持較低含量,生態效益明顯。隨著本項技術的應用推廣,無疑將為養殖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有力地推動作用。
保護物種多樣性是生態環境修復的關鍵,因為生物多樣性決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當水域生態環境因某些原因而受損時,可以通過增殖放流的手段來進行修復。
嚴把魚種鑒定、檢疫檢測、投放驗收等關鍵環節,開展水質、水生生物和魚類監測分析,掌握放流魚類、水體、水域生物群落等變化情況,并開展放流效果跟蹤評估及放流水域環境容量研究,不斷修改和完善增殖放流方案。
水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為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學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應投入專項資金,充分發揮增殖放流的效益。通過連續多年不間斷的放流恢復資源量,使河流水庫等流域魚類逐步形成種群,河流水質持續得到改善。
加強基層漁政管理部門的執法手段和能力建設,配備漁政執法設備,嚴格落實河流禁漁制度,加大漁政執法力度,以適應目前魚類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工作需要。
增殖放流是在天然水域中進行,對河道水體的影響是直接和深遠的,因此對放流的魚種、放流地點等都要進行系統研究。通過對水體初級生產力等餌料生物的調研,以確定放流規模;對生態環境惡劣水域的研究,以確定增殖放流的品種和規格;另外還要加強標志放流、跟蹤監測、效果評估等問題的研究。
Discussionoftheinfluenceoffishenhancementreleasingonriverbodyofwater
KONG Guiqin
(ZaozhuangWaterResourcesTestStation,Zaozhuang277800,China)
In the pap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main research content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fish enhancement on river body of water are discribed. Check desk is operated at Panlong water area in Zaozhuang City. The influence of enhancement releasing on river body of water is discussed mainly, thereby discovering the most suitable stocking mass for making the body of water reach national standard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and propose suggestion on canying on fish enhancement releasing. The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
fish enhancement releasing; river body of water; influence; study
10.16616/j.cnki.10-1326/TV.2017.12.009
TV213.9
A
2096-0131(2017)12-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