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近10年來,錢學明建言踐行,創新扶貧方式,成果頗豐。而東信村是民建廣西區委的扶貧聯系點,錢學明把它作為產業扶貧的“試驗地”。
9月8日,午后的廣西南寧隆安縣東信村,山清水秀,但在陽光照射下卻炙熱無比。被雨水沖刷過的沙石路,坑坑洼洼,錢學明快步走向蘇國珍家的雞舍,多少有點期待。
很快,在雞舍邊上的樹林里,見到了成群的蘆花雞在乘涼,見人靠近,扇動翅膀飛了出去,場面甚是壯觀。錢學明連忙掏出手機,記錄這一精彩片刻。
蘇國珍是東信村村民,腳有點殘疾,干重農活不便,是當地的貧困戶。2016年,在村里致富能人的影響下,他建了雞舍,養了第一批雞,收入4萬元。目前,第二批養了3個多月,9000只。如無意外,對他來說又將是一次豐收。
“還準備租用村集體一座,自己再建一座。”在蘇國珍的規劃中,他將擴大規模,同時使用三座雞舍養殖。
錢學明幫他算了一筆賬,一座雞舍一年養兩批收入8萬,三座雞舍收益將超過20萬元,這或許是蘇國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蘇國珍的變化與錢學明息息相關,后者是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委主委。作為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的代表,近10年來,他建言踐行,創新扶貧方式,成果頗豐。而東信村是民建廣西區委的扶貧聯系點,錢學明把它作為產業扶貧“試驗地”,因而與蘇國珍等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產業扶貧要發揮創富帶頭人作用
盡管屬于南寧,離市區也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但東信村卻是深度貧困村。
汽車沿路進村,荒漠化開始顯現。受荒漠化影響,東信村石山多,可用耕地少,特別是水田。此前,村民主要外出務工,在家的則種玉米謀生。
5年前,民建廣西區委將東信村作為扶貧聯系點。錢學明第一時間去了這個村,仔細了解了村里情況后,琢磨著如何幫助這個村脫貧。
為讓村民掌握一門技能,曾給村民上課培訓,但沒有什么效果。籌錢幫助村民發展香菇種植,村民掙了點錢,仍不足以脫貧。
考慮到農村勞動力大多在外務工,只有過年時比較集中,因此每年春節前后,錢學明都要去村里,和村民研究發展什么產業好。
考慮到當地山多,錢學明跟村民說能否養雞。得到回應后,從2014年開始,民建廣西區委加大投入,對愿意養雞的農民補助1.5萬元建雞舍、提供雞苗500羽。第一批有20戶參與,雞也養好了,但因為經驗不足,規模不大,靠自己銷售成本高,村民積極性不高。
“養殖戶通常用摩托車一次馱20只也就百來斤去集市賣,成本高,收益少。”錢學明說。
即便有扶貧資金支持,貧困戶大多也不嘗試,持觀望態度。
但錢學明發現,村里有位叫蘇寧華的年輕村民第一批雞就獲益3萬多元。仔細了解發現,這位村民有兩戶親戚是貧困戶,但不敢發展產業,他就以他們的名義獲得了3萬元的支持,自己再籌集3萬元,建了一座可養殖1萬只雞的雞舍。然后,跟龍頭企業合作,企業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指導,并且保價收購。這樣,他只需要把雞養好,平均每年能出欄2.5批,每批近萬羽,一年能掙6萬至8萬元。
這給了錢學明啟發,他認為產業發展離不開“能人”的帶動。于是,他及時總結經驗,動員、組織村民向這位“能人”學習。
第二年,不再局限于貧困戶,他把扶持范圍擴大,只要是東信村村民參與養殖都給予支持。同時,通過鎮政府頒發證書,將這位“能人”認定為貧困村養雞產業帶頭人,并簽訂協議、購買服務,請他協助龍頭企業指導村民,向村民傳授經驗。還幫助成立了以帶頭人為理事長的養雞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在打疫苗、出欄時互幫互助,拉雞苗、飼料時統一安排車輛,成為村民與公司溝通的橋梁。
就這樣,加入養雞行列的如今已達35戶,其中貧困戶5戶。
許建寧就是其中一員。今年43歲的他,此前一直在昆明務工,在外面時間長了,也想回家,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事干。
后來,他看到蘇寧華等村民通過養殖一年也能掙6萬多元,決定回家搞養殖。
記者采訪時,10多位村民正在他的雞舍幫忙。原來,小雞到一定時間后需把嘴巴上尖尖的部分剪掉,否則長大后會琢身上的羽毛,最后導致雞的品相不好,賣不上好價錢。
這是個技術活,也需趕時間。如果就他家兩個勞動力做,近一萬只雞,耗時長,且會影響小雞成長。
幫忙的10多個村民,都是他們互助小組里的養殖戶,相互支持,誰家有事,就幫誰家。互助小組上面還有合作社,蘇寧華擔任理事長,總共35戶分了好幾個互助小組。無論是勞動力,還是技術等方面,都可以相互幫助,少走了不少彎路,尤其是幫助5戶貧困戶發展了產業。
規模養殖得到村民認可,民建廣西區委又籌措資金48萬元,興建6座雞舍,作為村集體資產,優先租給貧困戶,租金收益歸村集體。這樣,集體經濟有了,更多的貧困戶也能養雞了。
錢學明表示,在東信村規模養雞產業發展中,鄉鎮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和龍頭企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這些作用通過帶頭人及合作社,帶動、引領村民走出致富路。其中帶頭人的帶動作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探索貧困村產業發展之路;二是引領、幫助村民一起發展產業;三是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好對接龍頭企業;四是助推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
從東信村實踐、總結提煉,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建議在產業扶貧方面可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時發現貧困村脫貧致富帶頭人。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駐村干部,要善于發現具有開拓精神、頭腦靈活的農村致富能人。二是著力將致富能人培養為致富帶頭人。黨委政府、幫扶單位要支持致富能人搞好產業發展,提高思想認識、業務水平、組織能力,使其成為能夠影響、組織、帶領村民一起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并幫助成立以帶頭人為骨干的專業合作社。三是由當地政府通過頒發證書等形式對致富帶頭人給予認定,樹立他們的威信,增強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四是與致富帶頭人簽訂協議,購買他們的服務,發揮他們的帶動引領作用。把政府的培訓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使用效率,把產業扶貧落到實處。
“揚帆班”成績單
不僅是產業扶貧調研、實踐、思考與建言,錢學明在教育扶貧、醫療扶貧方面的探索更早。
2008年12月,錢學明當選為民建廣西區委主委。2009年開春后,民建一位會員為一所小學捐建了新教學樓,邀請他去參加落成典禮。學校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豬場鄉爛木干村。這所村級小學,山高谷深,交通十分不便。
“見到學校的孩子們,我當時挺高興的,想抱抱他們,但想到自己剛好那幾天腰痛,特意先蹲下再試著抱站在最前面的小男孩,沒想到一把抱了起來。
“穿著厚厚的衣服看不出來,抱起來發現,孩子實在太輕了。”知道小男孩已經讀三年級了,錢學明心里更是難受,“10歲的孩子瘦小到那種程度,我是第一次見到,既震撼又難過。”
“山里孩子營養太差了。”后來他調研還發現,鄉鎮學校學生住校,學校沒有食堂,只有個蒸鍋,學生拿飯盆盛點米,放點水、幾片蔬菜蒸熟,再吃點家里帶來的干菜,就是一頓。
更讓他心痛的是,這些在鄉鎮上初中的孩子,大多因為父母在外務工,沒人管,小小年紀有些就沉溺于網吧。然后,初中上到兩年半就輟學了。
如此一來,貧困就代際傳遞下來。多地調研后,錢學明發現,初中階段教育非常關鍵,尤其對于貧困山區的孩子來說,可能影響一生。
2009年,他決定做個試驗,籌集了30萬元,在隆林縣找了家公辦學校開了一個“揚帆班”,招收50名學生,每人每年補助2000元生活費。
學生全部來自山區的貧困戶,成績尚可,且有想學習的愿望,男女生比例1:1。
開的第一個“揚帆班”效果非常好,2010年,在錢學明的安排下,時任新浪網董事長汪延去了趟隆林縣,參觀了“揚帆班”后,他當場說,“老錢,我收編了”。所謂收編即由新浪網來籌集資金,就這樣,李寧基金會、老牛基金會、歐萊雅等先后參與建“揚帆班”。僅2010、2011兩年分別開辦了7個和8個“揚帆班”,民建中央也于2012年開始在全國進行推廣。
如今“揚帆班”的學生普遍考上重點高中,順利度過成人成才的關鍵期。2016年高中畢業的350名學生中,考上大學一本、二本的比例達78%。該項目榮獲中央統戰部、人社部等11部門頒發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社會服務優秀成果”。
“揚帆班”的實踐讓錢學明得出一個結論:辦好初中義務教育對農村孩子的成長成才極為關鍵,很多貧困地區的鄉鎮雖然辦不好初中,而縣城的初中卻能辦得很好。這樣的城鄉差別一時還無法消除。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實施,由縣級整合資金,統籌安排實施項目的政策出臺,為縣級政府集中財力辦好初中義務教育,避免“貧困代際傳遞”創造了條件。
得出這個結論的錢學明開始通過政協提案、大會發言、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建議通過“教育上浮”來解決農村初中辦學難題。
2011年,他在全國兩會上提交《關于在西部大石山區實施生態教育移民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的回復,國家發改委表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移民”。2012年,他在廣西政協大會上作了題為《關于在扶貧開發中實施生態教育移民的建議》的發言,得到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的批示,被寫入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
醫療扶貧探索
教育上浮,醫療下沉。這是采訪中錢學明反復向記者強調的觀點。
2013年,錢學明的母親從鄉下進城手術時說,農村沒有醫生,看病太難。為了弄清農村基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真實情況,錢學明經常抽時間下鄉調研。
幾年來,他踏遍廣西的多數國定貧困縣,還遠赴甘肅、貴州、浙江的農村深入調研。很多地方鄉鎮衛生院根本留不住醫生,服務功能嚴重退化。其原因在于,國家設計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受到醫療管理體制中“條條分割”,并不“一體”。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機制等性質和待遇完全不同,導致兩者不但不能實現協同,反而存在利益沖突。更嚴重的是,由于工資收益和事業前途的迥然不同,使得鄉鎮衛生院老醫生留不住、新醫生不愿來。
為此,他創新性提出了“一體化管理改革”思路:通過“三不變”“三統一”,推進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一體化管理改革,即機構設置與行政建制不變、鄉鎮衛生院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和業務不變、收費標準不變,實行人員統一調配、業務統一管理和財務統一安排。通過醫生下鄉、病人不進城,實現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結果互認,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2014年3月,他在全國兩會上提交《發揮鄉鎮衛生院作用關鍵在于留住醫生》的提案,并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建議實施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
改革思路只有通過成功的實踐,才有說服力。通過多方努力,2014年7月獲得國家級貧困縣—廣西上林縣的認同。通過3個月的精心準備,2014年10月開始實施“縣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
“上林醫改”3年實踐表明,縣醫院整合了資源,提高了效率和效益;鄉鎮衛生院有了醫生,提升了服務能力;病人能在“家門口”看病,既方便又便宜;新農合醫保既提供較高的報銷比例,又減少了總支出,實現了“四贏”的效果。以闌尾炎手術為例,普通群眾在鄉鎮衛生院治療所需承擔費用僅為縣、市三級醫院的1/4、1/10。而貧困戶所需承擔費用僅為1/7、1/20,這還不計陪護費用。目前,上林縣不僅超額完成南寧市下達的年度脫貧摘帽任務,還榮獲“全國革命老區減貧貢獻獎”。
錢學明以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的身份持續發聲,連續3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推廣“上林經驗”的提案。
2015年9月,《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簡報》第108期,對“上林醫改”予以肯定。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在縣域主要組建醫療共同體。重點探索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一體化管理”。
鑒于脫貧攻堅后期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比重會逐漸上升,辦好農村醫療在精準脫貧中的極端重要性,他于2017年4月向中共廣西區委彭清華書記寫信,建議全面推廣“上林模式”。彭清華書記當即批示“要積極推廣,強力推進”,并要求各市縣黨政一把手必須親力親為,推動體制改革,做好醫療扶貧。
脫貧攻堅是當前三大攻堅戰之一,錢學明正以飽滿的熱情奔波在精準扶貧的調研和實踐探索路上。